易讀小說網 > 霸王! > 第六十七章霸王真正的穿越改變
  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司馬遷的這句話,雖然直白,但簡直是道破了現實真理。

  這讓孫策不由的就想起來宋朝禁軍,由于大部分士卒待遇極差,禁軍大率貧窘,妻子赤露饑寒,不得不涂粉而倚門待客。

  前方將士征戰沙場,保家衛國。后方妻子不能果腹,被士大夫們淫樂。

  這也就別怪宋朝百萬禁軍卻總被數萬胡虜吊打。

  同樣施行募兵制,孫策當然也要引以為鑒。

  所以孫策肅穆的對張纮說道:“君所言極是。我營中將士多征戰在外,妻女在家必然難以耕種,若不想令其倚市門,的確不宜簡單分其田。君以為應該如何安置?”

  張纮認真的說道:“最近幾日,我為將軍治軍務,遇到一名小卒,姓潘名璋,實無賴也,天性放蕩,又嗜酒如命,其從中原流落至江東,一身貧窘,故常賒賬酤酒,債家至門,便豪言待日后富貴再相還。債家索要到我處,我方知此事,乃以其半年薪俸為其還債。”

  “舉此人為例,是為了讓諸君更有所了解。在江東,已經有大量豪強、富商關注到軍中,愿與軍中將士交往,謀取將士財富。只需賜給將士以安家之費,必然引得豪強愈發緊密與其交易,售予其房邸、器械甚至谷糧。”

  給士卒津貼,這倒不是什么特別之政。早在漢武帝時期,便給士兵發津貼,由士兵自己去買豬肉或者豬下水改善伙食。從軍家屬亦有數百、上千錢的賜予。

  而大唐府兵入伍,如果是騎兵,朝廷更是會直接給上萬錢,補貼其購買戰馬。

  所以張纮提出給士兵們直接發安家之費,孫策倒是沒有驚訝,而是若有所思。

  “君言凡編戶之民,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言下之意是讓其妻女以工商為本業?”

  張纮鄭重的點頭:“將軍既然不立田制,便應允許田畝流通到有能力耕種的青壯力戶手中。若能田盡得其耕,又豈差這萬余婦人去耕作?”

  張纮說的這句話,孫策非常認同。田盡得其耕是關鍵。

  之所以宋、明兩朝民間富庶,農業發展迅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立田制下,土地自由流通到了有能力耕種的人家手中,使得田畝盡得其耕,才有了大量糧食產出。

  所以既然田盡得其耕,孫策就沒必要強行安排每個家庭都去從事農耕。更何況還是一群將士留守在家中的妻女。

  中原作為農耕文明,自古重農。但孫策一直傾向于宋、元、明、清的田制,重農不一定要求每個家庭都守著幾十畝地,均田生產。只要有人能把這所有良田都精耕細作了,其他人從事工商也沒有什么不好。這才有宋朝高度發達的城市經濟,明朝的資本萌芽。

  孫策確實是不喜歡把所有人都均田限制在一小塊土地上進行小農生產,連出門一趟都得申請路引。

  畢竟絕對的平均,就意味著絕對的低效。

  可是要把這萬余將士的親屬都安排成工商戶,孫策一時還真找不到什么安置之法。

  工戶!這在中原是非常稀少的。整個元朝,匠戶才幾十萬。

  孫策手里寥寥幾個縣,要養上萬匠戶,的確是壓力極大。

  如果不是站在吳縣這片魚米之鄉,這種念頭,孫策連想都不敢想。

  這里實在是太富庶了,一郡獲稔,則三郡皆數歲忘饑。

  孫策鄭重的向張纮請教:“君以為應當以何法安置將士妻子,以安其心?”

  張纮認真的為孫策梳理了一番:“衣食住行為民生之要,故有黃帝之妻嫘祖,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我以為當從紡織著手,安置將士妻女。”

  “將軍所慮者,無非是財貨不足,難以供養匠戶。但若匠戶本身生產的便是財貨,如布帛等可為貨幣。則在供養匠戶之余,結余還能擴充將軍府庫財富。”

  “將軍須有信心,在任何郡縣,只要能去除戰亂,穩定生產,產出的財富一般都要多于消耗。”

  孫策沉吟,微微頷首。他不由的再度想起來云錦。

  工業這東西,最主要的就是一個規模化效應。沒有什么大而不強之說。

  重工業的魅力就在于大,在于多。大就是強,多即是美!

  一個規模上萬的紡織廠,紡織技術、生產規模和技藝水平就一定強于一萬個小農家庭的閉門造車。

  云錦就是劉裕北伐之后,將大量北方工匠遷到了建康,設置錦署,從而誕生的。

  孫策現在不需要北伐,就有大量的北方工匠逃難到江南,如果可以把這些人都組織起來,從事紡織。

  說改變整個江南的面貌可能不太行,但將吳縣的紡織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完全不在話下。

  孫策若有所思,問道:“君言下之意是將士在軍中,妻妾在官府工坊之中,皆有薪俸?”

  張纮補充說道:“我為將軍治軍務,深知營中士卒來源斑駁復雜。將軍日后必不能一直倚靠流民、俘虜為來源,若要向治下募兵,必須令百姓看到從軍之利。”

  孫策堅定的點頭!這是絕對的。

  孫策日后挑選兵卒,必然是挑選治下最優秀的兵源,選拔最出色的人才。絕不允許,募兵制下,還像大宋一樣,充斥著罪犯、土匪之類的。

  這會極大的貶低士卒地位,導致百姓不愿從軍。人杰恥于從戎。

  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一個道理。

  如果一位教師,讓所有學生都值日打掃廁所。那打掃廁所這件事就是一個班級義務。

  可如果一位教師,平時只讓差生去打掃廁所。那讓一位中流學生去打掃,他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貶低。如果讓一位名列前茅的學生去打掃,他會直接心態失衡,自暴自棄。

  所以大宋朝才會出現七品文官轉三品武將,文官也不愿同意的事情。

  所以大宋的軍隊才會一直拉胯,不論君王宰相怎么改革,戰斗力都無法提升。

  而岳家軍之所以戰力忽然就升了上來,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原有的統治秩序崩潰,大量中原普通百姓民失本業,紛紛流入軍中,軍中主要人員是普通百姓而非罪犯。此時參軍,社會主流不認為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孫策推行募兵制,就一定要避免大宋賊配軍這種情況的出現,不能讓俘虜、匪寇之類的成為軍中主力。而是要讓所有百姓都看到,從軍是百姓最好的選擇。

  以賢制爵,則民慎德;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孫策要實現募兵制下,百姓踴躍從軍,以軍旅為榮的風氣,要么授爵,要么制祿。

  現在的情況下,孫策想要興爵,那是不太可能了。畢竟他只是一個小小的漢室校尉,在徹底成為江東六郡之主之前,他的官職甚至要低于張飛的中郎將。

  對孫策而言,僅有的選擇就是為將士制祿。讓百姓看到從軍入伍之戶,男女皆得官府供養,家財皆為江東上流。

  甚至于這份俸祿已經足夠讓豪強子弟心動。一名普通玄甲騎兵的俸祿就堪比斗食小吏。

  可察舉制下,大部分豪強家族子弟是沒機會成為斗食小吏的。

  這方面如今的吳郡太守朱治是最典型的,在東吳建國后,他擔任吳郡太守,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朱治每年都要獻御數百人。

  一個郡府有上千名郡吏,可想而知這些公族子弟哪有什么權力和俸祿?

  可就這還是公族子弟以及世家大族才能有的待遇。

  豪強子弟?往后繼續排隊吧。

  除非天縱奇才,被高官舉薦。不然豪強之家子弟哪怕上千人,也只能困守鄉野,沒有出仕的任何可能。

  而投戎入伍,尤其是加入玄甲騎兵這種精銳鐵騎當中,無疑是豪強子弟最佳的升遷路徑。

  孫家祖父輩還在賣瓜,而父輩就已經是大漢最頂級的列侯,封無可封。到了孫策這一輩,已經開始眺望王權甚至皇權。

  能有這么快的升遷速度,完全是出于軍功。

  所以孫策希望將這種階層升遷路徑依舊作為治下最受重視的路徑之一,吸引大量豪強子弟從軍入伍,讓社會各個階層不分上下都依靠從軍實現階層跨越。

  絕對不能出現宋朝那種,社會主流排斥進入軍隊的風氣,讓軍隊中充斥著罪犯、刑徒、地痞、無賴。

  另一方面,孫策也一直覺得豪強子弟是這個時代最佳的兵源。沒有之一。

  他們出身卓越,基本上都算是加強版的良家子。不僅有世家世業,還幾代人都生活富裕。

  中原被夷狄稱為巨人之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地主家子弟不用為溫飽發愁,甚至還能有宗族的私塾,全族子弟一起習文尚武。

  關于這一點,是孫策最印象深刻的。

  整個家族子弟在一起學習,被族中長輩照顧,是整個中原幾千年一直維持的傳統!從諸夏先祖篳路襤褸,創業于中原,一直到新世紀之前,延續了甚至不止五千年。

  反倒是孫策穿越之前,那種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共識,由一個小家庭,父母兩人養育一個孩子的模式,是堪堪誕生不到二十年的新形勢。

  所以,不僅僅孫策跟族中子弟,孫賁、徐琨等人相熟親近。

  豪杰們一旦來投靠他,也是攜宗親、鄉黨等人一同來投靠。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戚家軍義烏礦工的加強版。而且身材普遍高大,超過七尺七寸的比比皆是,很多人還認識文字。

  孫賁、徐琨、魯肅、蔣欽、朱桓、凌操等等東吳名將,無不是這種出身。

  如果不能提高軍隊的地位,讓這些人杰全部恥于投入軍中,改而去舞文弄墨,參加科舉……簡直是時代的悲哀。

  孫策完全無法想象,孫賁、徐琨這種宗族子弟,江東豪杰,沒有了豪烈之氣,成為柔弱的江南士子,家族中不教兵法武藝,子弟從小參加童學、私塾,學四書五經,背《論語》、《孟子》,該是怎樣的悲涼。

  孫策一身英雄氣,不僅僅是要改變小霸王一人的命運軌跡,同時也勢必要改變整個江東,甚至整個民族的命運軌跡。

  絕不允許民族中慷慨豪烈之風被泯滅,以至于兩千年如一日的,所有人杰都皓首窮經,將一代代年輕俊杰的青春熱血、幾百億中原少年的意氣風發全部消磨在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種古典經文當中!

  不然也真是太慘烈,太悲涼了。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末路,霸王悲途。

  而要改變這一切,孫策覺得首先就是要給天下人杰更多的階層晉升之路。

  沉吟之后,孫策對張纮說道:“君建言之策,甚合我意。務必要妥善安置將士及其妻女,讓將士之家皆為江東上戶,富有家財。”

  而至于如何安置上萬將士和女子,孫策打算先合后散。也就是先將這些人集中管理,然后一批一批的安置。尤其是流落到江南的女子,直接安置在紡織工坊之中,由官府提供食宿,分批嫁于將士之后,再逐漸分散到各戶當中。

  當然要安置這上萬女子,絕非一件易事,甚至一處紡織工坊都未必足夠。

  孫策打算效仿錦署,專設一處官府機構,組織女子官營紡織。

  只是負責這項機構的人才,他一時還沒有選擇好。

  畢竟無論讓哪位麾下豪杰去負責錦署,管理上萬女子,都有些別扭,很可能會面臨將領的激烈抗拒。

  孫策甚至考慮要不要把歷陽縣令邵卓給調過來,他應該不會計較管理婦人,甚至欣然同意上任。

  只是歷陽實在太重要了,需要邵卓在那里擔任縣令,緩沖孫策和袁術之間的勢力沖突。這里畢竟是關乎孫策整個淮南戰略,江東可從來不是固守在長江以南,哪怕孫權手中的濡須,還在歷陽以北呢。

  孫策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了歷陽這處橋頭堡。

  關于負責女眷的人選,孫策還沒有定下,蔣欽忽然來報,他孫策的女眷也已經到郡了,需要他去安置。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