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穿越三國之一笑傾城 > 第270章 忠,德,孝三足(上)
  也正因為如此,大漢的也終于有了自己內核的東西。

  那就是,忠,德,孝三足的出現,這也是大漢長治久安的重要一點。

  正所謂,忠臣多出于孝子,有德絕對大的過有才。

  而漢朝,也就開始了他的人才收集,就是舉孝廉。

  看起來,這個要求似乎很高,但其實,這個要求,卻并不高,因為,沒有德行的人,自然也不會被人們推崇,不忠不孝的人,縱然有才華,也不會得到重用。

  因此,一時之間,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在德上修的好,也是有入朝為官的機會的。

  畢竟,知識你可以學,但這人要是蔫壞蔫壞的,學再多知識,也最終,會變成一個為禍四方的敗類。

  但有德行的人,可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比別人,也更加注重自己形象,哪怕他沒有才華,但也絕不會造成太大危害的。

  而有才有德的,那漢武帝表示,太好了,等的就是你。

  簡稱,大漢需要的是老實人,特別需要有才華的老實人。這一點,還是很難的,但問題是,大漢很大。難找,又不是不好找。

  因為政治思想的確立,在那之后,哪怕漢武帝后期窮兵黷武,國家都打窮了,但老百姓卻十分愛戴他。

  或許,道和儒之間,本來,就沒有太大的界限吧!

  而就像是大漢,前面是道,后面是儒。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兩者之間,差距并不大。

  老子曰:“天下皆謂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其后且先;則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以慈垣之。”

  而這個意思就是: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么“道”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得出來,漢武之前,對于外敵匈奴的行為,就是在遵循老子的道,從而讓整個國家富裕起來,才有了后來的文景之治。

  而漢武帝的儒家,則是主要幫助漢武帝統一朝堂,更好的治理國家。畢竟,儒家所講的是仁義禮智孝。

  因此,大漢在漢武之后,也有了一個巨大變化。并成了大漢之后還能復國的根基所在。

  而這根基,就是脫身與忠,德,孝!而后世司馬家為何會被釘在恥辱柱上,最大的原因,也就是他們不遵守這些了。

  司馬懿把誓言當放屁,成濟弒殺君王,大漢是依靠忠德孝三足來統治天下的,而這,也是為何是三分天下,沒有一個勢力統一的原因了。

  曹操不講德,屠城殺人,占人妻女,雖說他至死都是漢臣,但他卻稱王了,忠和德都不占,雖然占據天時,也統一不了,經常發生叛亂。

  當然,曹操也是立寒門,但他死后丕和世家妥協了,弄了個九品中正制。以至于寒門崛起無望。

  而什么又是九品中正制呢?

  那純粹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為維護士族,世家的利益而實行的一種推薦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

  上有察舉制(舉孝廉),下則是科舉制。不得不說,這九品中正制,從某一方面來說,也是一次將官吏推薦選拔權最后收歸中央政府直接控制開了先河。

  而它的主要內容又是什么呢?

  中央政府在各州、郡設立中正官,負責選拔優秀人才到朝廷為官的工作;州設大中正,郡設小中正;中正官由當地有名望之人擔任;中正官將本地區內的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級,然后按照品級的高低推薦他們到政府做官。

  這種做法,是在察舉制上改進了,畢竟,真要是可以公公正正來做,確實可以做到世家子弟,能夠人盡其才,那些隱居的大賢也不至于老死荒野。

  但可惜了,它是曹丕和世家妥協的產物。

  畢竟,推薦選拔官員的權力控制在中央政府設在地方上的中正官手里。

  而中央政府設在州郡的大小中正官均是當地的世家大族,是地方豪強實力的代表。也正因為如此,官吏推薦選拔權未能真正地收回中央政府,反而是地方世家大族充分利用手中所控制的官吏推薦選拔權來發展擴充其勢力,使九品中正制成為其操縱政權、發展權勢的工具。

  而且,既然是中正官,那你怎么著,也要有一個標準不是嗎?但這個標準,缺也讓老百姓們通通罵娘。

  這些人做中正官,完全是利用九品中正制在劃分人的品級時,中正官所依據的標準不是人的才能和學識的優劣,而是人的家庭出身及門第的高低。

  這樣,出身于世家大族、門第高貴之人均可獲得上品,雖無才無識也可以憑品級得到高官。

  出身于門第低下之人雖有真才實學也只能列入下品。就算做官,也只是一些不入流的小角色,遠離中央。

  當然,任何制度都是一樣的,在一開始,這個選官制度開始時,對被品評之人的德行還是比較重視的,并未像后來那樣發展成只重門第不重德才的弊病。

  但正因為如此,它的弊端,也就會越大,以至于弄成了后世一種說法。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