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穿越四合院之開局落戶四合院 > 第496章 定策
  歷史沒有對今天三個人的談話做出任何記錄,陳晉就不用說了,肯定不會主動泄露此事,就連湘潭同志、淮安同志在所有的語言和文字中也沒有透露半分。

  只是從這一天之后,華夏開始慢慢發生變化。

  這個變化不是突然的,也不是猛烈的,而是循序漸進,漸漸深入的。

  實際上陳晉也沒有向兩位領導說的太細,他沒有透露芯片的事,只是說了一下歷史書上有記載的大事件和歷史節點,就算這樣,兩位領導也是極為震驚。

  他們也認識到如果這樣按照歷史軌跡發展下去,華夏還會走以前的老路,那就是災難,所以也想做出改變了。

  只是為了政局的穩定,改變不能太突然。

  陳晉趁機提出了一個十年的過渡期。

  十年這個時間段也是有道理的,這十年里,兩位領導都還在世,如果有陳晉的營養液的話,再活個幾十年都不成問題,但是國家需要正常的政治體制,政壇的正常更替。

  如果細數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發現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體制是正常的,初始的最高領導基本都是終身制,S國的,南聯的,古國的,C國的等等。

  實際上這是不科學不合理也是不正常的體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根據生老病死的規律,也會有增長、巔峰、消退的過程,任何人都是一樣,沒有例外。

  不說古代多少賢明的君主在年輕時雄才大略,到了晚年卻很昏庸?比如隋文帝,還有唐太宗,隋文帝在獨孤皇后去世后縱情聲色,貪圖享樂,結果呢,被次子楊廣奪了江山,唐太宗為什么僅僅52歲就死了?按道理說他從少年時期就征戰沙場,經常帶著玄甲鐵騎沖鋒陷陣,身體素質應該很好才對,但沒有,很快就死了。

  唐玄宗、清高宗就不用說了。

  有人說,華盛頓只當兩屆的漂亮國總統,給后面的漂亮國總統打了樣,所有的漂亮國總統都任職不超過兩屆。

  所以必須認識到,到了一定年紀就退出是一種科學合理的機制。

  舉了一些反例之后,兩位領導都了解了這種體制的問題,同意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培養一個接班團隊,保證順利過渡。

  接著便是各項政策的調整。

  首先是內部的中心任務。

  從三反五反開始,國內的運動風氣越來越濃厚,不用說肯定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就不提這個大YJ和人民GS化運動了,所以接下來要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

  但是即將起風的條件還是存在的,這一點不能無視掉,領導要起風肯定也是有考慮的,現在要避免起風,問題還是要解決的,該怎么解決?

  陳晉提出了法制的建議,依法治國,盡快完善一批法律,強化執法機構,培訓專業的執法人員,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雖然效果肯定不如起風了一樣干凈徹底,但是副作用肯定小很多。

  其次就是外交政策。

  實際上華夏一直以來的外交政策都是偏軟的,而且也過于追求完美,想要在國際上樹立很高的聲望和良好的聲譽。

  實際上這是徒勞的。

  鴉片戰爭前的華夏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話語權,那是因為雖然經濟結構很落后,但是經濟體量在國際上舉足輕重,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很大,但是一百多年過去了,華夏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例已經下降到個位數,說實話,全世界沒有人在乎華夏,在乎華夏人。

  就在1965年,有一個國家就會發生慘絕人寰的排華大屠殺,華夏也無力阻止,最終數十萬華人被害,其中包括數萬名婦女。

  如果站在其他國家的角度,面對漂亮國、S國和華夏三個國家,而且是漂亮國和S國共同打壓的華夏,理智的人都不會選擇和華夏交往而得罪世界兩大超級大國。

  三個國家當中,漂亮國無疑是又有錢又有武力,影響力世界第一,如果不是必要,沒有人會得罪它,S國雖然差點,但好歹也是超級大國之一,身后還有一票小弟,有些和漂亮國關系不好的國家就和S國搞好關系,比如那些中東的窮國,也能撈到不少好處。

  至于華夏,又沒錢又沒武力,和華夏交好撈不到什么好處還會得罪兩大超級大國,有選擇的話誰會愿意這么干?再說了,華夏的武力輸出能力太差,得罪了華夏,華夏也不會報復,所以更多的人會選擇踩華夏兩腳以取悅兩個超級大國。

  但是華夏的做法就有些不理智了,沒有本錢又想當老大,自己扯旗站出來和兩個超級大國及其背后的陣營對抗,實際上是自視過高了,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必要去追求過高的國際地位。

  就比如在非洲援助的某條鐵路(從1965年開始勘測,到1975年通車,全長1800多公里,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華夏先后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近5.6萬,投入物資機械等83萬噸,提供無息貸款億元,犧牲了69位援建人員),實際上完全是道德綁架,漂亮國和S國都覺得沒好處的事,卻找上華夏,還讓華夏出無息貸款,出技術,出人,最后呢,這條鐵路費了,這個國家在對華關系上也是出爾反爾,最終的損失誰承受了?華夏人民。

  韜光養晦才是這個時候最科學合理的外交政策,練好內功,發展經濟,國家強大了,在國際上自然就有話語權了。

  當然這個前提是陳晉這邊可以提供全方位最新最前沿的科學技術,能在這韜光養晦的時間里快速發展。

  兩位領導倒是很有信心,在他們看來,陳晉雖然不是科技方面的專業人士,但是之前在科學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果,就是創新中心里的車用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技術,而且對前世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有了解,相信以華夏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加上陳晉的指點,華夏科技肯定能快速發展。

  陳晉也是苦笑,兩位領導還真是自信,只能以后加快研究進度,并且增加研究項目了。

  因為國家的資金有限,他也只能選擇一些見效快、成本低的科研項目,盡快投入生產產生效益,或者用于技術出口。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