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五十二章當年事,今日果
  第一百五十二章當年事,今日果

  何夕聽完這一段時間南京風云變幻。

  何夕說道:“諸位覺得,陛下何以召我回京?”

  這一點是何夕這一段時間一直琢磨的。

  本來何夕以為,朱元璋是想知道遼東工業發展得怎么樣了。讓他找一個借口,回京匯報。而今北方各方面戰事都停頓了。但是回京之后,朱元璋的態度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何夕覺得,自己的揣測未必對。

  他細細回想,如果按照慶功與調整的思路來捋,何夕未必是必須回來的那一個人。那么到底是為什么?

  何夕心中有預感,但還是有些搞不清楚。是以問這些在南京的人。

  宋麟說道:“大人,有一件事情,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國子監這一段時間有一些動蕩。”

  何夕對國子監最為重視了。他立即問道:“出了什么事情?”

  宋麟說道:“而今國子監的學生之中分成兩派,各有主張。這幾年更有一些助教調進來。與我等的想法不大一樣。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國子監之中風傳,大人不允許科舉。是以——”

  何夕說道;“是以,有很多人有怨言?”

  宋麟說道:“還黨同伐異,弄出來許多事端。我這個做祭酒的。到底人微言輕。有些事情,也是沒有辦法。”

  何夕冷笑一聲,說道:“好,釜底抽薪。將這些助教名單給我。這些人我處理了。剩下的,你來處理?做得到嗎?”

  何夕沒有想到。居然有人要滲透到國子監中,想想也很正常。何夕的政治圖譜從一開始都沒有隱藏的意思。如果不是朱元璋這一尊大佛壓著,何夕未必能安安分分在遼東當土皇帝。

  是誰都能看出,國子監對何夕的重要性。自然要對這里下手。

  而且對國子監下手,也很簡單。

  國子監的任命畢竟要吏部拍板,國子監人員升遷,亡故,要增補的時候,也是要吏部拍板。而且國子監除卻祭酒與司業等幾個官職之外,都是六七品的小官,對很多人來說,動幾個六七品的小官,那并不比彈一下衣袖難。

  而何夕在遼東,不能夠時時刻刻關注吏部運作。而且就好像何夕不能拒絕吳高與劉璟一般,國子監也好拒絕朝廷派人。

  畢竟,大家都是大明臣子。一些規矩還是要遵守。

  這就看出來,吏部的重要性,吏部為什么被稱為天官了。

  不過,想解決這些人。何夕并不是沒有辦法的。何夕而今也算是一號人物。去吏部直接見吏部尚書,也能將這一件事情解決得了。只是面子上不太好看。對于何夕來說,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注意的影響。而不是能不能做到。

  宋麟內心之中嘆息一聲,說道:“可以做到。”

  宋麟還是繼承宋訥的一些傳統,算是一個比較嚴肅古板的讀書人。這也是他一直沒有將國子監的事情告訴何夕的原因。

  他本質上,不希望學生太過涉足政治。

  雖然,他也知道大明的國子監從來是一個官員預備學堂。來這里的學生,將來都要涉足官場。但是宋麟依然不想讓他們太早的涉足官場。這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而今不管他想與不想。國子監都成為了戰場了。

  蘇伯衡說道:“大人,在這里,我要說一句話,其實,而今很多學生對大人有意見,其實就是因為科舉。我不知道,勸諫陛下廢除科舉的是不是大人。但是大人建立的吏考制度,是以很多人都將這一件事情推到了大人身上。是以,士林之中,對大人怨聲載道。”

  何夕揉了揉太陽穴,一時間有些頭疼。不得不承認,這一招卻是很毒辣。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

  何夕當初在朱元璋面前說了什么,一年兩年是秘密,而今這么多年過去了。就很難成為秘密了。有些事情甚至不是泄密。而是有心人復盤一下當年發生的事情,就能猜得七七八八。或許細節上有一些錯的。但是大體上決計不是錯的。

  何夕很難說自己當初是太過幼稚,還是太過理想了。才想起動科舉。

  何夕此刻才反應過來。動科舉這一件事情,對大明是有利的。最少讓大明在新的選拔人才模式上進行探索。但是問題是,這一件事情,太招人恨了。

  科舉制度出來的士子,能夠一舉成名。一輩子靠功名都能行。

  而今的取士制度,從最下層爬起來不說。一系列對進士的優待,都沒有了。對天下讀書人的地位簡直是一個重大打擊。很多人都暗暗諷刺朱元璋為秦始皇。因為,他們兩位皇帝都是重吏,不重士子。

  也暗含諷刺大明二世而亡的意思。

  前文也說過,分析大明各階層。讀書人這個階層,是最有權威,最具有能力的。是以何夕很注意在讀書人之中尋找同盟者。但問題是,這個風聲傳了出去。天下讀書人都會視何夕為仇寇。

  想想就明白,如果有一個家伙將北京,天津的錄取分數線與河南齊平了。即便,他振振有詞,說是為了國家,為了公平。但是北京天津的高考學生,也非將恨死不可。如果能大卸八塊,一定不會卸掉七塊。

  而今何夕的名望就有想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

  這就是真實的現實,觸動理念,遠遠不如觸動利益那么招人恨。

  這個新情況,讓何夕很頭疼。

  何夕說道:“這一件事情我知道了。”何夕心中也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當今的何夕不清楚其中厲害。但是朱元璋未必不清楚。不知道朱元璋不在意讀書人的力量。還是不在意何夕的名聲。

  如果是前者,自然什么都沒有。如果是后者,何夕心中忍不住苦笑,暗道:“看來,陛下也準備讓我為商鞅啊。”

  孤臣變法,法成身死,人廢法不廢。

  這真不知道是榮幸,還是悲哀。

  蘇伯衡本來想請何夕澄清一下,但是聽何夕這么說,內心之中也嘆息一聲,暗道;“得了,什么也別說了。”何夕的舉動,與正式承認差不了多少。

  甚至此刻蘇伯衡起了辭官回家的想法。

  一方面,蘇伯衡是真的上了年紀了。另外,就是蘇伯衡有些看不準何夕的未來了。

  畢竟,與天下讀書人為敵。能一時驕橫,很難長久。蘇伯衡不覺得何夕的學問有什么錯的地方。但當初王安石的學問,一度也是天下第一,他祖上蘇家兄弟的蜀學,一度也流傳天下。而今何在?

  解縉說道:“大人,以學生之見,陛下召見大人,恐怕是要對這一段時間的爭論,蓋棺論定。”

  何夕也不想思考,自己在士林之中名聲的問題了。他已經隱隱約約感受到了,不管他再怎么控制國子監,國子監能為他提供的人才也不會太多了。反倒是遼東的人才,才是自己的基本盤。

  無他,對遼東的讀書人來說,即便有了科舉,就好像他們能考上一樣,這個規律放在北方大部分殘破的省份都是可以的。因為元末戰亂,這些地方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世家大族。

  所謂的耕讀傳家,是真的耕讀傳家,與普通百姓一樣,需要下地干活那種。

  他們對朝廷政策反而不敏感。

  甚至吏考,說不定對北方人更加友好。畢竟他的門檻比科舉要低。

  只是何夕與南方大部分讀書人矛盾尖銳,這樣的矛盾將來該怎么化解?大明不可能只有北方,沒有南方?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