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五十章何夕的大工程
  第五十章何夕的大工程

  他們已經很自覺地將自己與身后人融為一體,只是此刻有人告訴他們,你們這是獨立的人。與身后的人關系不大。甚至可以說,身后人即便犯謀逆大罪,也與你們沒有關系。

  這對他們的三觀沖擊是巨大的。

  此刻,無數人都在想看看,新編大明律里面到底寫了什么?

  在此之前,并沒有人在意這個。

  最少這些人根本不在于朝廷頒布了什么法令。

  何夕當初制定法令的時候,就已經充分考慮過這些人的利益,甚至新大明律,即便不全,也是為了推行資本主義而擬定的。其中有很多東西,對這些人有利。只是他們并不知道,甚至沒有感覺而已。

  此刻讓他們有感覺,有自覺,就已經不錯了。

  至于其他的,就要慢慢來了。

  何夕說道:“朝廷秉承寬大為懷,從運河南下經商,自然不行了。但是通過天津,營口出海,只要繳納賦稅,來去自如。不做限制。一切如常。”

  何夕說到這里,下面的氣氛明顯松弛了很多。

  忽然有一個人說道:“大人,那銀行之中的錢?”

  何夕說道:“朝廷控制的地方,銀行一律正常,不過,南北異地,卻不行了。南邊存的錢,現在還不好說。”

  如此一來,何夕明顯感受到下面一陣陣呼氣聲,下面的人都松了一口氣。

  當然了,何夕話里藏著話的。一來,何夕大規模印錢已經開始準備了。畢竟,這一戰贏了。什么都好說,如果不能贏,鈔票這個財政工具,何夕也沒有想過留給南邊。

  其次,看似一切正常的。但是實際上,南北巨額紙鈔流動,已經中斷了。

  已經習慣銀行存取了,他們就是想裝一船鈔票,天津海關能放行才行。

  當然了,也就是現在的。何夕對資本外流,還卡一點,等大規模印鈔開始,何夕巴不得他們多跑出一點,讓整個大明都來承受印鈔損失,何夕在財政上活動余量就更大了。

  不過,何夕知道,單單這樣的政策,是不可能完全讓北京的經濟恢復過來的。

  這里面有很多問題。

  首先,洪武二十五年到而今這幾年,何夕可沒有閑著,努力經營北京,北京與南京的產業也越來越多,也開辟出幾條商路,主要是從天津出海,往東洋,南洋的。從遼東北上,經過燕國,進入漠北往西域的。同樣從北京入漠南一路入西域的。自然少不了,北京對南方的沖擊。

  北京作為北方的物資散集地,最大的牲口交易市場,糧食交易市場。再加上工業中心,羊毛紡織,棉布紡織中心,特別是后者,遼東與北京天津,一起成為了北方紡織中心。

  主要是以羊毛毯,棉布,柞蠶絲綢,麻布為主。

  這也是南北矛盾越發激化的原因。

  北方布,當然大部分海外銷售。但是就大明已知世界來說,海外市場還是小的。對于北京來說。最大的市場,就是大明南方市場,遼東,天津,等地的食鹽,已經嚴重沖擊了兩淮的官鹽了。而北方布匹也嚴重沖擊了南方小農經濟。

  特別是江南地區的經濟。

  須知,江南重賦,江南四府承擔了大明田賦的十分之一以上的賦稅,雖然江南土地肥沃,但是單單靠土地,根本不行,一般來說,男耕女織,織布出來賣,以供應家庭開支,而田里的收成,交過賦稅之后,也就只剩口糧了。甚至今后演變成了,整個江南大多種植桑樹等經濟作物,反而從長江上游買糧食繳納賦稅。

  于是,當江南土布市場地位動搖的時候,會出現什么情況?

  也就是而今是洪武年間,朱元璋多次均平土地,清丈田畝,百姓負擔并不高,百姓尚且能夠承受。但是士紳們卻承受不住了。

  無他,百姓能承受的,都是自耕農,士紳下面的土地是佃戶。也就是佃戶承擔國家賦稅之后,也要承擔地主的田租,然后又要面對布匹不值錢的狀況。

  再加上,本來就由很多佃戶,見當地活不下去,去海外,還有南京,等大地方討生活。

  畢竟黃子澄在少府做的固然不如北方轟轟烈烈,但也并不是什么也沒有做的。

  這種壓力傳遞到政治上,迫使士大夫們有一個共識,就是用激烈的手段來處置朱雄英。這是朱元璋沒有讓朱雄英在南京的另外一個原因。否則,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停棺相攻的局面。

  而朱雄英分明是嫡長子,朱雄英這里也有監國詔書,而朱允炆那里什么都沒有,還有很多嫌疑。但是大明士大夫們卻沒有一個人出來發聲,其實就代表了一些傾向。

  南方已經逼急了。

  也就是說,就南方士大夫們來說,他們巴不得一下子與北方斷絕所有貿易。但是何夕卻不想,作為貿易上有優勢的一方,怎么能放棄自己有利的武器。

  不僅僅要用,更要大用特用。

  只是何夕也知道,南北并立的影響太大了。何夕想要回復到戰前,幾乎不可能的。甚至,海上戰事,大明海外最重要的市場,也就是南洋市場,也很有可能失去了。

  這種情況下,何夕必須出手了。

  何夕說道:“今日我來此,還有一件事情要說,北京到營口的鐵路需要修建,還是如之前一樣,招標。今日讓張助教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這鐵路是什么?”

  張助教自然就是張宗德了。

  而助教是官職,國子監七品官,與后世的助教不一樣了。

  對于鐵路,何夕早就籌備了,甚至已經完成測量了。從北京到營口,大概在一千一百余里,三十里一站,大概三十幾站,因為沿途都有驛站,大部分車站都不需要怎么修建了。

  蒸汽機也足以拉著火車在鐵路上跑了。

  畢竟,北方鐵礦,煤礦之中,已經有很多地方用鐵軌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因為就整個北方來說,人丁還是稀缺的,煤礦鐵礦都是重體力活,用得是青壯勞動力,如果不想辦法革新的話,鐵礦與煤礦就要用上十幾萬壯丁,何夕哪里有人丁分配到其他部門啊。

  而軌道作為其中最重要的發明,應用得最多。遵化與北京之間這一條實驗線,也運行了很長時間,有什么毛病也都弄明白了。可以大規模建設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鐵路載重不高,鐵路也很輕便,鋪設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何夕估計,整條鐵路。兩邊同時鋪設,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就能修建好。

  而北京到營口的鐵路才是一個開始。

  從北京到沈陽,從沈陽到高麗。從北京南下直到濟南,從北京沿著太行山東麓直接到黃河以北的鐵路,都在何夕的規劃之中,無非是誰先誰后而已。

  之所以,大規模修建鐵路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維持北京的工業規模,甚至擴大北京的工業規模,用于軍事。

  第二,就是鐵路在軍事上的運用了。

  古代大戰之中,需要人數最多的并不是戰兵,而是后面運輸輜重的人。很多大戰,戰兵不超過十萬,但是動員百姓轉運,何止百萬之眾。而北京轄內的人數太少了。

  極限征兵,也不會有多少人的。

  頂多百萬之眾。

  百萬之眾看似很多,但是在未來的戰場之上,何夕覺得未必夠用。這里面有種種原因,最大的原因,何夕覺得是戰爭方式的改變,也就是火器時代的到來。讓戰爭與之前不一樣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