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五十章新軍事體系的建立
  第一百五十章新軍事體制的建立

  軍隊本身就是一種組織形式。想要發揮出戰斗力,不僅僅需要戰兵,也需要輔兵,甚至需要民夫等等。

  古代戰爭,幾十萬人大戰,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很有可能不過是幾萬,乃至幾千人的精銳決戰。剩下的不過是兵敗如山倒而已。

  即便打仗,真正開戰的也不過幾日光陰,但是在戰斗之前的籌備,軍隊運動,后勤規劃,軍隊訓練,遠比真正作戰的時間要長的多。所以,統領幾萬,幾十萬大將,需要一整套班子來幫助自己管理軍隊。

  這就是所謂的開府。

  古代人很多官員名號,都有開府儀同三司。而這個權力,在后來也成為了謀朝篡位的標配。如此一來,也漸漸被限制了。而五代以來,對于軍隊限制更多。

  讓一個統兵幾十萬大將軍,有開府的權利,讓很多人立即想到,劉裕,蕭道成,陳霸道等人。

  對于朱雄英來說,這是對于皇權的明顯威脅。

  對于何夕來說,他想要的未來朝廷,也不是一個軍政府。

  這都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但是,現實已經走到了這一點了。

  冷兵器時代,統帥幾十萬大軍征戰的難度很大,是以有了徐達,常遇春,馮勝,傅友德等人。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還有他們的班底,在政府與軍中的關系網,私人的幕僚團。這才能支持指揮幾十萬大軍的重任。

  但是而今進行改革之后,二百里寬面的推進。這還是有一條運河作為主動脈。以及河北地區多為平地,并沒有其他的地形問題,遇見的問題,還少。

  但是即便如此,所遇見的問題更多。而且想要要靈活的使用火器,作戰單位,只會更小。

  需要指揮的任務更多。不僅僅加大了對將領的要求。也加大了對指揮總樞的要求。

  但是不如此,根本支持不了這樣規模的戰事。

  參謀體系,也就應運而生了。將私人幕僚改變為軍官體系。從而從更大的程度上整合力量。強化指揮能力。才能更好的調動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

  何夕將自己對于參謀的設想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朱雄英。這是結合了他的在這個時代的一些想法,也有后世的一些模板。

  葉沈聽了暗暗慚愧。心中暗道:“我居然沒有想到這一點。”

  而朱雄英聽了卻很有興趣。

  他此刻最感興趣的其實并不是,設立參謀體系對軍隊的戰斗力有多大的提升空間。而敏銳的感覺到了權力制衡作用。因為按何夕的說法,主將的命令也必須與參謀部達成一致才能下達。

  雖然說,參謀部是主家的下屬。但是內閣還是皇帝的下屬。

  在官場上,官職并不代表一切,否則以小制大,又怎么成為了明代的祖宗家法。

  皇帝對于軍隊失控的擔心從來是存在的。

  而今,一旦建立起參謀部體系,從最小營開始。就要設一到兩個營參謀。衛就要設參謀部了。軍一級與總指揮就更不要說了。而參謀本身,還可以細分為情報參謀,作戰參謀,炮兵參謀,后勤參謀等等。

  幾乎將主將的權力分割殆盡。主將只有最重要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下,從原來的軍隊為主將所有,變成了主將為軍隊所有。這種情況下,即便主將有什么想法,他還真能做出來嗎?他一個人想要造反,是萬萬不可能瞞得過參謀部的。因為沒有參謀部,主將是無法調動軍隊的。

  這種情況下,軍隊失控的可能性就太低了。

  控制一個人,很多時候不好控制。但是控制一群人,反而有很多的辦法。

  僅僅是出于這一點,朱雄英就支持這個想法。

  朱雄英說道:“好。就按姑父的來辦。”

  葉沈說道:“大人,按大人的說法,而準備編練八個軍。其中一個騎兵軍,一個炮兵軍。需要的參謀太多了一些。恐怕一時間找不到這么多人啊。”

  何夕淡然說道:“下令讓,遼東三校,與國子監,還要剛剛建立的武學所有學生全部到滄州集合。將他們填充到整個參謀體系之中。暫時用吧。”

  做一個合格的參謀,需要有多能力。但是最基礎的就是計算統計分析。

  雖然這些學生們剛剛入學,但是有數學底子,湊和的用吧。將來大浪濤沙,說不定能出一些名將來。

  朱雄英聽了何夕這話,內心有一些不舒服。但也無可奈何。

  因為大戰在即,大的編練不會有了。

  這種將原來的方陣改為橫陣,與縱隊。根本不用訓練,因為都是最基礎的。增加參謀,增加軍一機構,增加衛一級別的指揮人數等等。這些編練,是不涉及最下層的將士的。

  改動并不會大。

  最大的變動,就是增加了參謀體系。

  從而今將原來的軍事指揮一條線,變成了兩條。朱雄英本想借此增加他在軍隊之中的影響力。但是奈何,他夾帶里沒有人。只能用何夕的人。

  如此一來,何夕在軍隊之中的影響力,將來會越來越深。

  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畢竟現在首先要做的十打仗,打勝仗。只有勝利的才有接下來的一切。

  朱雄英也只能說道:“好。”

  ------

  南軍大營之中。

  傅友德拿著從北邊來的密信,思路許久,讓盛庸過來看這些密信。

  這些密信并不是一個人寫的。

  畢竟前文說過,南北雙方彼此之間藕斷絲連。

  之前北軍的變動,讓傅友德印象深刻。所以他密切關注北軍的動向。北軍這么大的動作。涉及的人數太多了。根本沒有任何保密的可能。

  于是,傅友德知道也不足為奇。

  盛庸看完之后。傅友德說道:“你覺得怎么樣?”

  盛庸沉默了好一陣子,說道:“棘手。很棘手。”

  傅友德說道:“你說說的難在什么地方?”

  盛庸說道:“難在北軍有這么多的合格的軍官?難在北軍有這么多火銃?下一戰不好打了。”

  傅友德嘆息一聲,說道:“難在我想學,也沒有辦法學了。”

  這就是一個矛盾。

  傅友德可以亦步亦趨的學習北軍。畢竟很多軍事上的變化,對于南北雙方來說,并不是什么秘密。想要知道,沒有不知道的。但是傅友德并不知道的,支撐整個軍事體系的背后是什么?

  在北京,何夕的學問是顯學。

  何夕說重視科學,重視數學。那么數學就是北京一方,從小學到國子監的必修課。而搞蒸汽機的張宗德,而今也是國子監教授,在北京被當成名家。

  而在南京是不一樣的。

  在南京,何夕的一切學問都是異端邪說。

  在南京,即便何夕帶來的一些好處,也只能被動的用,決計不能主動的去搞。

  如果不是,北方戰爭的需要,如果朱允炆登基之后,沒有戰爭,不出三五年,太平鐵廠就要關門大吉了。

  對于士卒來說,從冷兵器作戰改為火器作戰,說難,也難。但問題不大,但是對于將來來說,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火器作戰之中。勇敢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僅僅是勇敢,那是被人打成馬蜂窩的命。

  需要理解火力使用。這就牽扯到了數學。

  而數學這東西,大部分南軍將領都不愿意多看一眼,似乎多看一眼,就臟了自己的眼睛一樣。

  支撐十幾萬大軍,大量的數學人才。在傅友德這里根本沒有用。蓋因何夕作為天下最著名的算術名家,天下所有精通算術的人都算他是徒子徒孫。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