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十二章風言風語
  第十二章風言風語

  在南京的作用之下,何夕想要謀朝篡位的風聲傳遍了北京城。

  但是何夕根本沒有怎么注意。他注意的點在北京報紙上。

  北京的報紙發展遜色于南京,但是這一兩年增長很快。何夕估計已經能與南京方面的報紙平分秋色。再過兩三年,會成為第一大報業中心。

  原因無他,就在于識字率。

  之前北京報紙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北京識字的人,遠遠少于南京。

  南方的父母都會先送子女上學讀書,即便沒有什么成就,也識字。而北京的荒涼,百姓積蓄少,自然沒有這個習慣。但是有強制推行教育的何夕。更有軍中一直開戰掃盲教育。

  識字率的提升,也讓報紙覆蓋率與規模更大。

  這樣發展下去,當北京識字率超過了南京。北京的報業超過南京,也就指日可待了。

  何夕不在乎這些謠言,但并不是沒有處理。

  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冷處理。用其他消息覆蓋掉這個消息。

  何夕而今也不用其他消息就能覆蓋。蓋因何夕對這一篇文章寄以厚望。

  先有啟蒙教育,后有民主革命的。

  何夕因為做事的緣故,其實是相反的。很多事情實踐做到了理論前面了。

  何夕也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他一個人做的。需要更多人的支持,他喜歡他這一篇文章,成為一個啟蒙運動的開端,讓很多的人去理論,去商討。才能讓民意代替天意深入人心。

  一旦這個成為社會共識。很多事情就不需要何夕自己去做了。

  只是這個議題太過宏大了。一開始幾乎沒有人敢在報紙上發表意見。

  何夕只能自己出手,用筆名發表意見,然后另一個筆名反駁,造成左右互搏的樣子。很快就引入了很多人卷了進去。這種爭辯的氣氛也就起來了。

  具體的議題,有這樣幾個。

  第一,那就是天心與民心的關系。民心即天心嗎?

  第二,民意該以什么樣的途徑體現出來。

  第三,議會制度與學校制度之間傳承與利弊。

  等等。

  一時間,無數讀書人在報紙上發問。甚至街頭巷尾也都有了議論之聲。與南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何夕在北京,就怕別人不議論。每當看到好文章,就留意姓名。至于很多人怕被報復寫得都是筆名,但是對何夕來說,這些馬甲毫無用處。

  小樣,我還能不知道你是誰嗎?

  而南京上層對北京的事情議論紛紛,各有感懷,但是在南京主要的報紙上,根本沒有一點體現。好像沒有人知道北京發生的事情一樣。

  在這樣的議論之下,何夕想要篡位的消息被按下去了。

  而這個過程之中,何夕發現皇宮中,也就是朱雄英也出手了。將這個消息給封鎖住。

  朱雄英雖然知道,他與何夕遲早有一天矛盾爆發,但是雙方都不想是這個時候。

  何夕想要由此引發一場新的百家爭鳴,但是不知道何夕見識太多,見過后世很多理論,但是面對這些人亂七八糟的議論,總覺得沒有超出儒學的藩籬。很多人也不過是何夕的支持者而已。沒有什么新意。更沒有什么開宗立派的大人物。

  何夕心中暗道:“看來,等人才長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成長周期是很長的。何夕在南京國子監中培養出來的學生,其實都是半路出家,他們的根底是從儒學那邊打基礎的。與何夕學說有關聯,但是并不多。

  何夕真正推廣教育,從娃娃開始學習何夕的新學。其實就是在遼東之后了。甚至河北這些年才開始推廣。而等一個從小學習了何夕的課程,然后經歷過很多事情,一步步成長為大家。大概在三四十歲之后,那個時候,才算是思想成熟,海納百川,有了自己的發揮。

  雖然承認這個世界有天才,但是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有人問,中國什么時候有諾貝爾獎,答案就在這里面,中國教育正常是在八十年代,等八十年代那一批人工作幾十年,到達自己的巔峰,產出自己諾貝爾獎級別成就,剩下就是等。等有壽命等到諾貝爾獎排到他。

  這還是不帶歧視的情況下。

  所以何夕期盼能夠真正產生出本民族的政治思想精華,而不是自己從后世照搬。需要等二三十年后了。

  何夕為什么期盼這樣的人才出現。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出現了,何夕才算是確保大明走上一條嶄新的道路,至于走到什么地步,只能相信后人了。

  ------

  經過一系列的醞釀與發揮。

  會議第一次開會的時間終于到了。

  好在北京城一直在大興土木,雖然隨著北京城營造收尾,漸漸減少,但是并沒有完全終結。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改造出一處議院,也是很簡單的事情。

  這一次,是第一次議會開會。

  有第一軍中的儀仗團來保護會場,這些人其實就是之前大漢將軍,本來是屬于錦衣衛的。而今進行剝離了。錦衣衛是單獨隸屬皇帝的情報機構,將錦衣衛之中的暴力機構給剝離了。

  錦衣衛需要武力的時候,可以調動軍隊。但是錦衣衛不能單獨擁有武力,也就是成建制的軍隊了。

  而今這一次來的人相當不少。

  幾乎在京三品官以上的人都來了。而議員們也都到了。

  本來何夕還想設計一些名額之類的。但是想向,第一次就不要搞那么多東西了。只要能出起十萬元購買國債的人都可以成為議員。不過這個門檻可不低。

  十萬元,這并不是一個小數目。

  雖然國債是會還的。本身也是有價值的。但是而今北京并沒有什么國債交易市場。國債出手并不是很容易的。十萬元長期被占用,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不可能承受的。

  因為時間的關系。

  議院并沒有修建多好,甚至還處于半完成狀態。是露天的。

  畢竟何夕在規劃北京城的時候,并沒有規劃議院。議院這個辦法,也是一步步走到這里的。而且議院規模很大,最少要容納上千人落座。

  其實古代并非沒有容納上千人的場合。

  畢竟三大殿,容納幾百人開會,甚至更多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不可以的。

  因為規格的問題,三大殿在皇宮之中,屬于那種皇帝出大事了。登基娶妻等大事,才能打開用的。根本不可能用這種辦法來蓋議院。更不要說,議院與三大殿完全不一樣。

  倉促之間,也沒有什么好的建筑方案。

  雖然說,而今有水泥,鋼筋了。有能力營造一些建筑奇觀了。

  但是何夕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很多工匠雖然用了新材料,但是本質上是用得還是老工藝,改進的地方自然是有的。但是這種容納一兩千人的會場,實在是他們沒有想過的。

  畢竟之前,如此大規模的會場,其實就是御門聽政。那些文武百官都是露天站著的。

  而何夕卻知道,御門聽政一般的會議都是禮儀性的,但是未來的會議有太多利益之爭了。今后吵上好幾天都搞不明白的會,不知道有多少。

  自然不能露天了。

  于是,就堅決的要修建一座會場。

  如此一來,這真正的會場修建好,要很長一段時間。不過,他們更需要的是技術上的突破了。還有在設計思路上,必須進行新的開拓,否則這個會場,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時候了。

  現在,這些人先在露天開會吧。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