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八十七章
  第八十七章兩種意見

  等諸王到來之后,這一場會議就召開了。

  陸仲亨自然也在會議之中,他雖然不是諸侯,但是在南洋的地位,不在諸侯王之下,南洋總督府幾乎就是陸家的私兵了。如果單單算武力的話,陸仲亨才是最強大的。

  不過陸仲亨并不能養活這么多軍隊,他靠得是諸國提高的賦稅。畢竟,在南洋諸國都需要這一支武力存在。大部分封國根基淺薄,武力并不強大。

  而周國雖然最富裕。但是武力上未必能強得過楚國,他也愿意與陸家有更深層的結盟。

  讓陸家站在他這里。

  陸仲亨在這里自然也有一席之位。

  只是陸仲亨在這一件事情,卻不發言。

  原因很簡單,陸仲亨到底不是王爺。諸王雖然在外,但是他們都是朱元璋的兒子,他們聯合起來,幾乎等于朱家。所以對于朱雄英與朱允炆之間的矛盾。他們是有說話的分的。

  但是陸仲亨是什么人?他是一個外人,再過分一點,是臣子。

  在這樣的事情,他是沒有開口的余地的。

  說出來也徒徒惹禍。

  而且陸仲亨也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南洋諸王根基已經很深了。而且有連接在一起的趨勢。特別是在對中原朝廷的時候。

  今后不管那一位登上皇位,他們對南洋這些叔王,也不好下手。但是對于陸家可就不一樣了。

  陸仲亨僅僅是南洋總督,但是南洋總督可不是可以世襲的官職。朝廷允許世襲是可以的。朝廷不允許也是可以的。須知,即便號稱世鎮云南的沐家,其實也有好幾次被拿下,最后是發現沒有比沐家更合適的人,才形成了慣例。

  陸仲亨可不敢得罪任何一個人。

  陸仲亨不開口,下面諸王意見不一樣。

  楚王說道:“我等遠在南洋,不知道朝廷情況,而今雙方戰事連接,我們而今說什么也晚了,最好什么也不要做了。而且將來不管誰上臺,他們嫉恨我們,那就不好了。”

  楚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楚王兵力最強,但是他是最難干涉中原的。一方面是距離最遠,另外一方面就是臥榻之間有敵人。那就是東西兩王,不干掉他們,楚王兵力是抽調不出來的。

  沒有實際的兵力,說話不硬氣,那又何必插足。

  更重要的是,楚王并不覺得插足其間有什么利益。

  周王卻說的:“不然,父皇擬定的藩王金冊上,可是有拱衛皇室之權,而今天下紛亂,久戰不決,正是我們這些叔王插手的時候,有什么作用先不說,單單說如果我們什么也不做,再有這樣的事情,誰還會管我們?”

  “我們在朝廷說話,還會有分量嗎?”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議論紛紛。

  周王的說法,聽上去也是很像一回事。

  權力,只有使用了才是權力。如果權力僅僅在紙面上,從來沒有人使用,那就不是權力。

  雖然何夕更改了封藩之策。但是朱元璋還是擬定了藩王責任之中,藩王拱衛皇室的權力還是存在的。甚至加強了。原因無他,朱元璋其實很擔心,未來的大明皇室權力受到侵犯。

  所以藩王拱衛皇室,就是加強皇室權力的措施。如果大明未來擴張有很多新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是藩王。朝廷即便是權力很大,讓皇室權力變得無足輕重。但是皇室與地方王室之間的關系,這種宗法關系,也會成為大明朝廷統御天下利器。

  一件東西必須有用,才不會被廢除。

  皇帝也是一樣。就說英國皇室,英聯邦還重要的時候,皇室就很重要。因為英國女皇是英聯邦共同的君主,而今英聯邦這個概念變成無足輕重之后,皇室也就沒有地位了。

  朱元璋也算是為子孫計深遠了。

  只是子孫后代未必能理解朱元璋。

  最少,周王楚王并沒有想到這些人。他們只是想到自己的權力。

  南北之戰,給這些王爺最大的教訓,那就是他們離開了本土會有很大麻煩的。

  很多都有了想法,那就是在本土,也就是大明也要有足夠的影響力。否則中原朝廷要對付他們,他們也很難應對的。

  當然了,周王對這一件事情的想法,不僅僅是想要干預,他其實已經有了站隊。他站北京。

  因為他已經被利益綁架了。

  也只有北京才回采買這么多糧食,北京的貨物運輸到南洋,在新港采買糧食回去,這是這幾年最頻繁的貿易。如果北京戰敗,北方糧食采購還會有嗎?

  未必會有。

  無他,雖然從經濟上來說,從南洋采購糧食,特別是新港采購糧食最方便。

  原因很簡單,都是種糧食,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周王種植糧食,一開始沒有想過賣糧食,但是結果是周王糧食種植模式是經濟作物的。周王的糧食明顯過剩。在各種成本上是最低的。只要賣出去,才能賺錢。

  周王手中的糧食一開始就注定了成為商品。

  而南方的糧食并沒有那么純粹。南方各地糧食產量并不低。不要看大明一年賦稅三千萬石上下,如果真算大明糧食產量。應該在數億萬石。須知大明賦稅是畝收五升。五升是零點零五石,而各地畝產在兩石到三石之間。可見糧食總產量。

  可以這樣說,即便是到明末,單單算明代糧食產量,糧食依舊是不缺的。

  但是這些糧食更多是養活本地人口了。很少有出售的。

  周王手中每年能賣出數百萬石。并不是周王產出糧食很多,超過了大明南部很多省份,而是吃得少,消耗少。

  這種情況下,周王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南京平定北方之后,南京會采購這么多糧食嗎?必然是不可能的。

  無他,南洋糧食大舉入市,會影響整個大明的糧價的。畢竟,就大明糧食,產出雖然多。但是作為商品的糧食其實并不多。更多糧食都進入百姓嘴里。畢竟大明而今已經一億人口。一會億人口,每年吃上三石糧食,修需要三億石,而如果再加上作為飼料,數億石的糧食根本不算是什么。

  而糧食定價權對于很多人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士大夫,地主。

  他們在糧價起伏之中剝削佃戶。

  操縱糧價,囤貨居奇,對周王大規模向中原銷售糧食,是非常不喜歡的。

  甚至南京朝廷也未必喜歡用錢來賣周王的糧食。

  而且周王的糧食除卻北京,估計沒有其他買家。即便有,其他買家加在一起,估計都不能消耗這么多的糧食。

  周王名義上兩不相干,但是周王用心卻在于支持北京。

  如周王這般心思的人很多。

  無他,南洋與大名關系很密切,但是這種密切,更準確的來說,是與北京密切。雖然很多國家不是周國,離開了北京就會陷入危機之中。但是有北京的貨物,他們的財政會更輕松。

  沒有的話,事情會更麻煩。

  即便楚王也是如此。

  雙方商議了很長時間,最后還是通過了周王的想法,他們決定分別向北京與南京派遣使臣團,不為別的。就是勸和。

  這種勸和,任何人都知道,不可能有什么作用的。

  但是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想法。

  對于楚王,他覺得這僅僅是儀式上的,甚至某種意義上是去討要好處的。無他,諸王在政治上還是有影響力的。甚至手中還有數萬大軍可以調用。

  不管是誰,難道不應該好好安撫一下,他們是有統戰價值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