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八十章好消息
  第一百八十章好消息

  就韓國公來說,他投降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事情,必須說清楚。要保全他與他身后很多的利益。

  但是何夕對降將的條件是很苛刻的。

  畢竟,在何夕未來的計劃之中,洪武年間的很多勛貴,今后也就是閑散貴族而已。想要擁有洪武年間的權力與影響力,想都不要想了。那是不可能的。

  能投降的大將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梅殷就不說,他被長期閑置。屈居西寧彈丸之地,內心之中豈能沒有想法,而且朱允炆根本沒有啟用他的意思,梅殷不做些什么,將來朝廷上就沒有姓梅的這號人物了。

  宋晟是沒有辦法了。看大勢已去了。而宋晟還能有立功的機會。宋晟的本錢也小。有一個侯爵,已經很滿足了。

  李景隆是在南京新鈔之中賺了大錢了。

  他覺得他已經將南京朝廷給得罪狠了。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現在是秘籍的事情,將來未必是秘密。一旦走露風聲。他可以想象,朱允炆有多恨他。為了這一點,他覺得在外比較好,將朱允炆早早搞下臺比較好。

  而今馮誠本質上代表了馮勝。馮勝不管是什么想法?此刻,已經被馮誠代表了。馮勝只能罵罵咧咧的為馮誠出面爭取了。而且馮誠要的并不多。甚至不是宋國公的爵位也行。

  本質上這一件事情,并不是很難的。

  爵位傳承雖然嚴格,但是皇帝特旨也很容易請來的。畢竟這只是宋國公的爵位傳承,并不是新設立一個國公,這兩者之間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是韓國公李祺要的就不是這樣的。

  他首先要保全的不僅僅是他,還有他身后相當大一部分的人政治權力。而他能該給北京朝廷的已經不錯了。

  即便他不獻出重慶,難道北京朝廷就拿不下南京嗎?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只能說,大明朝廷已經沒有那么多位置了。

  就是梅殷本人也不大希望韓國公投降。

  原因很簡單。

  以梅殷為首的政治勢力已經形成了。或許可以成為西北派,或者說降將派。

  梅殷,李景隆,宋晟,馮誠,沐春等將領,以及蘭州,臨洮,關中,漢中,四川,云南等地的文官。這些都是這個派系的。甚至將來河南兩淮投降的人,也能歸到這個派系之中。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派系在朝廷之中都會有一席之地的。

  而且這個派系的頂尖力量也不算少,涼國公梅殷,曹國公李景隆,黔國公沐春,未來的宋國公馮誠。而且梅殷在未來已經確定轉到文官體系之中了。橫跨文武。即便不如何夕為首的新法派。但是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了。

  而梅殷也確定了是這個體系的老大。

  首先,梅殷是第一個投降的。李景隆,宋晟等人都是他勸降的。而沐春投降有些不情愿。馮誠這個人能力上是缺陷的。只能在軍中,而軍中新法改革,未來馮誠的位置也很堪憂。畢竟將來大戰結束,由文轉武,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梅殷與中樞的關系,比他們任何一個人都硬。

  不管是與何夕的關系,還是與皇帝的關系。

  但是,韓國公李祺一過來,是不會加入這個派系的。只會分裂這個派系。韓國公李祺的影響力,超過了梅殷。他過來之后,決計不可能甘于這梅殷之下的。

  到時候,很多地方的降臣就未必聽梅殷的話。

  即便是沐春與馮誠也未必沒有其他的想法。

  這對梅殷是不利的。

  戰爭還沒有結束,分贓已經開始了。

  不過梅殷即便不愿意,也不敢在其中動什么手腳。他只是將他的想法轉呈上面而已。

  -------

  北京。

  在廣武大捷之后,就已經確定了南巡了。

  但是南巡這一件事情,也是需要時間籌備的。已經確定,一直駐守京師的第一軍,終于要南下了。也必須做出一些兵力上的調配。畢竟,北京不能沒有兵力駐守。

  這個時候,卻沒有任何人愿意駐守京師。

  大家都之吃肉,這是要確定未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軍中權力變化。未來競爭重要位置的時候,很多人都要看一下,隆武三年的時間你在哪里?

  這個先打廣武,后打兩淮,噢,他背后是南路軍。是某某侯的老部下。高看一眼。

  這個先打四川,后打重慶,問問涼國公遞話沒有。

  這個駐守京師,一看就是坐冷板凳的。那就讓他繼續去坐吧。

  于是,誰都不想坐鎮京師,嗷嗷叫的想從征。打不了前面的戰事,南巡總是要有的吧。

  這個安排,其實也很難的。

  要各方面平衡的。

  就當何夕籌備好南巡之事的時候,各種好消息一路而來。等他們座船剛剛到山東的時候,重慶的事情,也到了船上。

  這一路上,朱雄英簡直遮掩不住自己的歡喜。

  真是好消息一路跟著跑。

  特別是西南的消息。

  即便關中已經打下來的。從關中到河北的道路已經打通了。但是依舊按照慣性,從西南的消息,是先從漢中到關中,到關中到河套,然后一路到北京,從北京追上來的。

  朱雄英立即問何夕說道:“韓國公的想法,你怎么看?”

  何夕也感到朱雄英的底氣越來越足了。

  無他,廣武之戰的勝利,讓朱允炆的根基動搖。但是也讓朱雄英有了更多的底氣。

  在之前,很多人都覺得北京是一個小朝廷。小朝廷之中,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權臣篡位。但是而今不一樣了。北京要一統天下了。

  不管這一戰是誰具體執行的。誰主持的,誰功勞最大的。但是歸功于上,在很多人看來,何夕雖然有功勞。但是最大的功勞還是朱雄英。

  更不要說。這一戰之中,朱雄英的人也立下了不少功勞。

  西路軍一脈,可以看做是朱英雄一脈的人。

  再加上軍中降將一派的出現。已經將來還會有更多的降將。朱雄英也算是正是接受了朱元璋的余蔭。他的話語權只會越來越大。

  這就是為什么對何夕來說,他權勢最大的時候,大概就是一支打仗時候。

  不過,對于何夕來說。他不在乎這個,權勢只是他用來做事的工具,他不可能被權勢捆綁住。對于現在這個局面,他也是有預感的。只是他也要提高警惕。

  現在的朱雄英與之前的已經不一樣了。

  何夕說道:“陛下,開國只有六國公,陛下先要封幾個國公啊?朝廷上國公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啊。”

  朱雄英聽了之后,陷入沉思之中,未來的國公,已經有幾個了。梅殷,葉沈,瞿能,方乘風,何夕,或許還宋晟。如果再加上從南京朝廷哪里繼承來的國公,

  未來的國公數量將超過十個。

  這樣真的好嗎?

  朱雄英一時間也拿不準。

  朱雄英說道:“那姑父的意見是?”

  何夕說道:“陛下知道老韓國公是怎么死的嗎?”

  一句話讓朱雄英在心中否決了韓國公李祺。何夕也是懂的怎么進讒言的。

  朱雄英處處以朱元璋為學習對象,朱元璋做的事情,他豈能不知道。李善長之死,他更是清楚,李善長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朱元璋扔進水利給凍死別的

  這一件事情,他知道,韓國公一脈會不知道嗎?

  洪武一朝一直壓著韓國公一脈的原因,他也很清楚。

  這樣的情況下,讓韓國公一脈位居高位是一件很合適的事情嗎?

  自然不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