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十九章大明的藩王們
  第十九章大明的藩王們

  燕王忽然一笑,說道:“好,一言為定了。”

  燕王對這個方案其實并不是太滿意的。但是滿意又如何,不滿意又如何?形勢比人強,對于將領最看重實力了。雙方的實力差距在這里放著,何夕已經給他留了面子,留了臺階。他也只能接受了。

  不過,此刻的燕王受到了極大的刺激。

  之前燕王與北京的關系,一直在變化之中。但是燕王大部分時候都是掌握主動權的。但是,而今卻被硬生生的簽下了城下之盟。

  如燕王這般剛硬的性格,能夠滿意才算是怪事。

  燕王下定了決心,這一次回去,必定打出一個大大的江山,等將來再來南京,決計不會是這樣的局面了。

  何夕見燕王答應下來,內心之中,也松了一口氣。

  太子一脈,就是朱雄英。秦王一脈,而今僅僅是一個郡王。晉王一脈,也被朱允炆拿下,而今正在南京找門路。

  燕王就是宗室長者。燕王的態度能夠影響很多藩王的意見。

  燕王拿下之后,對于其他藩王說服,就好辦多了。

  接下來的時間之內,何夕又見了南洋藩王,這周王,楚王,齊王。分別在爪哇,舊港,蘇祿。而蜀王的情況,就不用說了。而接下來的潭王早逝,趙王夭折,魯王自己將自己給玩死了。

  潭王與朱元璋之間是有心結的。他在宮中也是庶子,母妃又是陳友諒的妃子,還有很多風言風語。說他是陳友諒的遺腹子。總之,他的童年過的并不快樂。即便他是皇子。

  即便朱元璋對他多了幾分注意,也沒有好上多少。

  歷史上,他是因為胡惟庸案牽連到了自己,居然自焚而死。他都沒有想過,朱元璋豈能殺自己的兒子,即便真犯了什么錯,作為皇子,只要能到御前,很多時候都是有轉機的。

  但是就這樣自焚了。

  朱元璋自然看不起他。

  而在這個時代,他多活了幾年,在太子死后,大明皇室之內,出現了明顯的裂痕,他也憂懼而死了。

  魯王本來就是了一個荒唐的王爺。

  朱元璋知道歷史之后,對他加強了管教。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來也是,朱元璋的精力是很有限的。他所謂的加強管教,不就是派一個能干的官員。但是問題是,歷史上的朱元璋對子嗣看管,也是看重的。結果魯王依舊是在求長生不老之術上,應該是用丹藥將自己給毒死了。

  這個時空,魯王死法也沒有差太多,主要是在高麗,他玩的更嚴重。

  一來,天高皇帝遠。歷史上魯王在山東,山東本地士紳是能想辦法與朝廷通關系的。所以。魯王做事還有忌憚。而在高麗。高麗所謂的上層,被何夕一掃而空,根本沒有什么人能將關系遞到京師,能將關系遞到京師的人,又不會為了一點殘民的小事,得罪皇子。

  畢竟,魯王殘的是高麗人。高麗人剛剛被征服,很多有人并不是太在乎的。

  二來,就是高麗百姓比大明百姓更溫順,而高麗貴族們,玩的比剛剛建國的大明貴族們都更花。

  要知道,在元廷的時候,高麗女子一直在元廷有一席之地。而元廷十八天魔舞。被朱元璋銷毀了。因為元主沉迷于這些東西,是亡國之兆。但是在高麗還是有的。

  歷史上的魯王僅僅是玩仙丹。而這個時代的魯王,人家佛道雙修,從歡喜禪,明妃天女到道家的采補鼎爐,再加上各種所謂的仙丹,能有什么好下場,才是咄咄怪事。

  于是魯王比歷史上死得更早。

  倒是有一個兒子,但是朱元璋惱羞成怒之下,除國了。

  接下來的就是東洋四王了。

  湘王,肅王。遼王。慶王。這四個王爺,分別占據日本關東,關西,四國,九州。根基穩固。在南北戰爭之中,他們也對日本殘余的勢力下了狠手。

  大部分日本人在反復折騰之后,也都投向了四王。

  當然了,四王在統治上,也做出一些妥協。比如承認日本一些貴族的權益。這些貴族很清楚,他們是不能對抗大明的。即便打走了四王,也不可能推翻大明的統治。

  對于很多日本貴族來說,日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貴族。

  這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能承認自己的權益,讓他們繼續當貴族,至于頭上的是天皇,是源氏,是大明皇室,并不重要。

  而接下來,就是寧王,岷王,谷王,韓王。沈王,安王,唐王了。

  其實這幾個王爺,只是按照順序排列下來的。他們的出生年份,與歷史上并不相同。畢竟,歷史已經改變了。何夕與朱元璋不知道多少次秉燭夜談,自然影響到朱元璋到后宮之中做生孩子的事情。

  后面這些最大的不過,十八歲。最小的與何遠思的年紀差不多。

  這也是一直沒有封出去的原因。

  無他,藩國與藩國不一樣的。原本大明藩國,其實就是在大明國土上另外建立一套體系,對藩王的要求并不高。要求比較高的,那是幾個塞王。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這些藩王都是要出外的。

  是要去海外的。是要真的領兵打仗的。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

  一個弄不過自己身死不說。下面也會全軍覆沒,實在不是盛世美事。所以,這些藩王就藩這一件事情都推遲了。畢竟朱元璋死的時候,最大的也不過是十八歲上下。

  就一直養在南京。

  而朱允炆對封藩王這一件事情,其實并不是很在乎的。甚至持反對態度。

  畢竟中國自古以來的歷史經驗,是有太多藩王造反了。成為了中央政權的敵人。更不要說,他一登基,就是北京,還有靖江王起兵造反。

  朱允炆對這些藩王,自然按下不說。

  甚至派人暗示他們,最好選擇留在京師,降次襲爵。

  所以,這些藩王的封地都還沒有解決。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靖江王。是的靖江王流亡南洋,已經死了。但是靖江王一脈并沒有中斷。靖江王還有兒子在。

  這也成為了一件麻煩的事情。

  已經死了的靖江王而今還沒有一個謚號,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定論。靖江王世子一口咬定,他是為天下伸張正義,為北京做先鋒的。

  簡直是為了北京的國家大義,粉身碎骨,也好不在意。

  如果何夕不是這一場戰爭的當事人,他很有可能都信了。畢竟,靖江王在海上的戰事,給了南京方面有力的牽扯。

  以后來復盤的情況來看,這很明顯的讓南京錯過開戰之前最佳時機。

  但是,靖江王到底為了什么,別人不知道,何夕還能不知道嗎?靖江王是想要奪位。

  只是,靖江世子這樣說,何夕一時間還真不知道該不該反駁。要不要反駁。反駁到什么地步。

  但是朱雄英已經明確表態,他想認下這一件事情。

  無他,朱雄英而今入主南京之后,一件事情,一是是他的心病,那就是如何維系他的正統性。而今朝廷的正統性有兩種解釋。

  一種自然是傳統的家天下的,朱雄英是朱元璋的繼承人。所以當有天下。

  這種正統性,何夕是不喜歡的。但也不能反對。畢竟這么多年了,很多認知都深入骨髓了。強行扭轉,并不是一件好事。還會遇見很多問題。

  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張作霖遇難,東北軍還將張學良當成了天然領袖。常凱申還想將江山社稷傳給子孫后代。

  如此可見,這種思想是多么深入人心。

  另外一種,自然是何夕想推廣的民主,雖然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有根基,如,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這樣的話。

  但是到底是時間太短,那么何夕拼命宣傳,在政策上制度上落實。但還是太浮于表面了。

  所以,前者對朱雄英來說很重要。

  靖江王世子不過是想要一塊封地而已。他將靖江王包裝為了大義起兵響應北京的。最大的好處,不是靖江王,而是為當初北京的行為,包裹了一層正義性的外衣。

  這對朱雄英是很利好的。與之相比,靖江王一塊封地就不算什么了。

  除此之外,太子有五個孩子。朱雄英,朱允炆,朱允通,朱允熞。朱允熙。

  其中朱允通是朱雄英的同母弟,要好好安置之外,其他兩個乃是呂氏所出。但是朱雄英作為長兄,也不能太過計較。

  更不要說,朱雄英而今正是要寬大為懷,想拉攏宗室的時候,對于這幾個都好好對待。

  于是,何夕要處理的藩王。蜀王不用管了。已經算是安排好了。

  剩下的由秦王世子,晉王世子,魯王世子三個人。雖然他們都已經被除國了。但是畢竟是朱元璋的親孫子,朱雄英剛剛登基,自然要寬大為懷。將他們給復國。

  何夕給出想法,那就是將這三個人全部分封南疆去。去惡心燕王去吧。

  反正這三個王爺,朱雄英自己都不是太喜歡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