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四十二章 學問之思
  第四十二章學問之思

  朱元璋對于蜀王的作業有多人幫忙,并不覺得有什么。朱元璋培養孩子,都是沖著上位者培養的。對于上位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用人。所以,這份作業,如果是一個寫的。那是剽竊。如果是很多人參與其中,那是蜀王知道如何用人。

  畢竟很多大部頭書的主編,也未必參與了多少工作。

  朱元璋一邊看,一邊拍著身邊的椅子,說道:“坐著。”

  “是。”蜀王說道。

  朱元璋說道:“你這個作業,有一些讓我耳目一新,但是偏于當今。你說的幾條道路,朕都知道,倒是漢唐時期的古道,你沒有詳細說明,有些地名,還是從古書上抄來的吧?”

  蜀王說道:“是孩兒并沒有核實。”

  朱元璋說道:“做學問要扎扎實實的。這樣吧,我撥你一個錦衣衛百戶,讓他們去將你上面寫這些古道,一一勘查一遍,你這作業回去再改改。”

  蜀王說道:“是。”

  朱元璋將蜀王的作業遞給蜀王之后,一招手,讓站在朱元璋身后的何夕過來。何夕身體微微前傾。

  朱元璋問道:“朕這個兒子,朕是知道的。雖然有學問,但是今日的表現,也是超過我的預料的。難道你真有點石成金之才,可以化愚鈍為聰明?”

  其實蜀王很聰明的。在文學上也是有一定的成就。

  只是他年紀太小了一點。在儒家教育之中,這個時候的蜀王應該在專研四書五經。而此刻蜀王卻弄出一份這樣的報告。雖然說,朱元璋知道,這里面有很多別人幫忙,甚至蜀王在報告之中,也不避諱這一點,明確說明,什么什么是某府某人說的。那些話是某將領說的。但是不管怎么說,蜀王能搞出來這一套讓朱元璋耳目一新的東西,讓他吃驚非常了。

  何夕小聲說道:“非是臣有什么點石成金之才。蜀王本來就聰慧非常。臣不過是略加指點而已,再者,臣的老師也曾經說過,史學是最不需要資質的學問,只要能下苦功,敢下苦功,一般都會有所成就,如果有人愿意坐穿三十年的冷板凳,即便不是大家,也定然有一席之地。而真正的學問,是會讓人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白。能夠提攜綱領,處理天下事務。而那種越學越不明就里,如墜霧中,玄之又玄的東西,要么是講學者是半桶水,他自己都不理解,要么就是故作高深之論,其實大抵真的少,假的多。”

  何夕雖然說話很小聲,但是此刻皇帝在座,沒有什么人敢竊竊私語。所以,何夕小聲說話,卻也傳開了。

  太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他手中正看著蜀王作業。蜀王的作業對朱元璋來說并不算什么。朱元璋策劃數次與殘元交戰,對于草原上何處可以通行大軍,他自己都了如指掌,不需要自己兒子的提醒。但是太子就不一樣了,在兵略上,太子是有弱項的。很多次對殘元的戰事,他僅僅是負責后勤,執行朱元璋的命令,對于為何如此進軍,其實并不是太了解的。也沒有多少人可以問。

  畢竟太子不好與軍中大佬交往過深,太子深信的將領,沐英,藍玉都沒有在京師,朱元璋也不會讓他們在京師。想想就知道,這兩個人是太子未來的膀臂。將來太子即位回京即可。而今太子還是太子,這兩個人在外面積攢功績即可,回京做甚。

  所以蜀王的作業,解開了太子很多迷惑。

  此刻太子心中暗道:“父皇其實對佛道儒三家的學問,都是擇用有者用之,而今何夕的學問的確是有用之學,怪不得父皇傾向何夕。今后我要好好研究一下了。”

  太子并不擔心何夕,也不擔心蜀王,他最擔心的不能抓住父皇的思路。

  倒不是太子沒有主見,而是作為雄主之太子,他太明白一件事情,如果父皇思路不一樣,是什么下場?

  只是太子已經做了改弦易轍的想法。

  其他人卻未必了。坐在不遠處宋訥咬牙切齒滿臉通紅。今日國子監借給明鑒堂來用,他已經很是憋屈了。還聽何夕這番陰陽怪氣的話。更是肺都氣炸了。

  是的,何夕并不覺得自己陰陽怪氣的。畢竟,他說的是實話,也是心里話。史學這一本學問,的確不需要什么從聰明才智,更多是苦功夫。至于后面的話,也是何夕的心得體會。

  但凡你學明白一件東西,就會覺得這東西,越來越簡單。而不是越來越復雜。

  只是這些話在宋訥的耳朵之中,分明是在暗示理學。是的,理學有支離破碎之病,這話不是何夕說的,而是后世大儒的總結。就是理學看似,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具體在很多事情上,就有很多分離矛盾的地方。

  這正印證了何夕剛剛說的那一句話,越學越復雜了。

  但是如此場合,實在不是他發作的時間。

  朱元璋點點頭,也沒有再說什么,說道:“徐正,時間不早,叫學生上來吧。”

  徐正答應一聲,很快練子寧就上來。

  練子寧站在下首,先給皇帝與諸位大臣行禮。行禮過后,朗聲說道:“學生所講的是《六鎮始末與教訓》。”

  練子寧一說,下面傳來一陣嗡嗡聲。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題目太偏了。

  很多人連六鎮是什么都不知道。畢竟南北朝的歷史在后世都不是重點。在這個時代,也沒有多少人研究。即便有人知道,也僅僅是讀書的時候看過而已,知道六鎮之亂,是北朝的關鍵事件,直接影響后世。北周,北齊,隋唐都受到六鎮之亂的影響。但也僅此而已。

  更多的他們就不知道了。

  練子寧依舊在侃侃而談了。

  朱元璋先不聽練子寧講什么,單單是這臺風,能在這么多大臣將領,還有他面前,不怯場。已經不錯了。隨即又細細聽練子寧講六鎮之亂,不一樣就入神了。不再關注練子寧這個人,而關注練子寧講的東西。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六鎮之亂,但也沒有深究。只是此刻聽練子寧這一講,忽然覺得六鎮之亂,這個問題特別值得深入研究。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六鎮。

  南北朝北魏的時候,北魏在漠南草原上建立起六個軍鎮用于抵御柔然的進攻。這六個軍鎮即便上就是而今漠南地區,后世內蒙古面對外蒙一線。當然這里的并不是太準確。僅僅是簡單說說。

  原本北魏京師在平城,平城就是原本山西大同附近,但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政治中心難移。有利于整個北魏的漢化。但是六鎮士卒遠離了政治中心,所受到的重視,日益下降。因為種種原因,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六鎮大起義,北齊高家,北周宇文家,大隋楊家,大唐李家的祖先在這一場大亂之中,紛紛粉墨登場。甚至所謂的關隴世家也是在這場大亂中形成的。

  朱元璋從六鎮之亂中首先想到的后來朱棣遷都之事。

  無他,雖然朱元璋非常看重南京,但也知道,大明的軍事重心今后只能在北疆,而南京作為政治中心,遠離軍事重心,將來會不會有六鎮之亂重演的一天。

  遷都北-京的想法,在朱元璋內心中緩緩游蕩。

  不過,練子寧所講的側重點不是這里,而是六鎮后期,為什么要作亂。北魏朝廷為了維持六鎮在草原上的存在,花了多少經費,而其中六鎮最底層的士卒,又得到了多少。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