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二十一章 以盜治盜
  第二十一章以盜治盜

  朱元璋見到詹鼎,大吃一驚,說道:“你怎么這個樣子了?”

  朱元璋印象之中詹鼎,還是當年年輕名士,在大殿上侃侃而談,一筆好文章。終于讓本想殺了方國珍的他,權衡利弊之下,答應方國珍的投降。談不上舌戰群儒,但也是風采照人,但是而今詹鼎,一頭白發,頭發稀疏,似乎快掉光。雙腿不良于行,只能跪在一塊木板上,被人抬上來。臉色蒼白,不見血色。好像從墳墓之中挖出來一般。朱元璋幾乎認不出詹鼎原來的樣子了。

  唯獨那一雙眼睛,還帶著智慧的光芒。

  詹鼎說道:“臣與陛下十幾年未見,淪落于此,也很正常。”

  在詔獄之中,詹鼎也反省過自己的一生。

  他這一生最大的錯事,就是投入方國珍幕府之中。

  其實他本不愿意投奔方國珍,他覺得方國珍成不了大事。只是方國珍占據臺州之后,幾乎是用刀劍逼得他出仕。他不得已才為方國珍所用。不過方國珍自己文化不高,但是比較崇拜讀書人。雖然很多時候,不用詹鼎的計謀,但是對詹鼎也是非常好的。

  人心到底是肉長的。

  方國珍生死危急之時,詹鼎毅然入金陵,勸朱元璋接受方國珍的投降。

  這是詹鼎一輩子的高光時刻。也是一生坎坷的開始。

  要明白這一點,就首先要明白,朝廷上,究竟是誰想殺方國珍。浙西一派。

  這里只需說一個人就行,劉伯溫,他在投奔朱元璋之前,糾結民壯,與方國珍狠狠打了好些場,兩邊是有些血仇的。這也說明方國珍不行。劉伯溫雖然有才華,但是在軍事上的才華,并不高。但是方國珍都奈何不了。

  劉伯溫作為浙西一派的大佬,他的經歷是一個典型,浙西很多人對將方國珍視為海賊流寇。恨之入骨。

  詹鼎一力勸說朱元璋接受方國珍投降。將浙西一排得罪很好。

  所以詹鼎的仕途如此不順。明明號稱有宰相之才,卻只能在地方沉淪。官職上上下下。根本沒有當什么高官。

  按理說,詹鼎被浙西派嫌棄,他不應該投奔淮西派。奈何,整體上來說,淮西派對浙西派占據上風。更不要說,詹鼎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淮西派到底是以地域為核心的。

  本來浙江人不應該去浙西派。但他自己不受浙西派待見。淮西派也不會在乎的。

  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方國珍。詹鼎身上的始終有方國珍的標簽,這個標簽他洗不掉。就好像現在,朱元璋想起方國珍舊部,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方國珍的兒子方關。

  是的,方關是方國珍的嗣子,為人看上去也不錯,不是紈绔子弟。但是才華在朱元璋看來,也就那樣了。倒是詹鼎,言辭犀利,有宰相之才。給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他愿意為方國珍的厚待,前往南京的時候,他這一輩子的處境,已經確定了。

  只是他后知后覺。

  朱元璋自然知道,詹鼎怎么變成這個樣子了。只是朱元璋不想多談。畢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詹鼎被現實狠狠磨礪之后,眼光要比他年輕的時候更長遠了。

  他知道,今天即便他再怎么說。也不會有什么結果的。

  他不知道,朱元璋為什么要見他。但是他知道,朱元璋不會因為他一個人而翻案的。

  既然如此,說一些沒有用的事情。又有什么意思。

  朱元璋說道:“有一個問題,朕想不明白。想問問你。”

  詹鼎說道:“陛下請講。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元璋說道:“而今東南沿海,一直有海盜。有人建議朕,大開海防,允許百姓出洋,就能消弭海盜。否則的話,只有限制百姓出海一日,這海盜依賴遠洋貿易,一日不會斷絕。甚至會越發興旺。難以剿滅。”

  “你是浙東人,又跟隨方國珍多年,熟悉海貿。你覺得有沒有道理?”

  詹鼎聽了,微微一愣,說道:“臣不知道是誰,給陛下諫言。臣只能說,這個人說得對也不對。”

  “他說得對,海上貿易一日不通暢。海盜倭寇就一日不絕。但是海貿興旺。并不代表就沒有海盜了?陛下欲求天下無海盜,幾乎是不可能。蓋因大海茫茫,數倍于陸地,其中島嶼星羅棋布。不知道有多少。一艘船,幾十個人藏在的大海之中,想要找到,并不比大海撈針容易。除非有一日,能將大海上摸得清清楚楚,并有千里眼,順風耳之能。否則海上不可能沒有海盜的。”

  “與海貿關系不大。”

  “陛下,當做的并不是消滅海盜。而是讓海盜不影響沿海百姓的生活。最合適的辦法,就是以盜治盜。”

  朱元璋說道:“以盜治盜?”

  詹鼎說道:“正是,朝廷扶持一支海盜。讓他為海上霸主。朝廷能掌控他生死,讓他去約束那些小海盜,不在沿海為亂,一旦為亂。則剿滅之。官民并行不誤。”

  朱元璋冷笑一聲。沒有多說。

  但是他的意見已經表明無疑了。

  以朱元璋的控制欲,這個做法,簡直是有辱斯文,堂堂大明朝廷,與海盜合作。太丟人了。

  不過,朱元璋也看出來。海盜之所以無法剿滅。是大明朝廷對海上控制不足。而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是無法將大明的法網籠罩在海上的。

  畢竟,這年頭一出海,天地茫茫,自成一片天地。

  朝廷是什么?怎么能管到他們。

  即便后世公海之上,也是有很多邪惡的勾當的。

  這也是朱元璋對海洋厭惡的原因。

  海洋上,因為種種自然條件,朱元璋對海洋上的掌控,永遠不可能達到如大明陸上的控制一樣。對于掌控欲特別大的朱元璋來說。簡直就好像一根魚刺卡在喉嚨之中。怎么都不舒服。

  寧可不去管。也不愿意上下不得,難受之極。

  如果不是,何夕將未來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知道海洋的重要性。朱元璋是不會在海洋上下功夫,這明顯的脾氣不合。朱元璋的思想,是完完全全的農耕思想,本質上,就是一個農民。

  喜歡固定的預期,喜歡掌控一起。討厭不確定性,

  這就是農民的脾氣,因為農耕對于時間,氣候要求很高。農民們最喜歡的就是風調雨順。不喜歡意外,不喜歡掌控之外的事情發生。因為一旦發生,就意味著減產。

  而且農業需要農民合作。最古老農耕合作,其實就是軍隊組成。所以朱元璋喜歡,令行禁止,掌控一切。儒家這種生活關系。是與朱元璋的思想有暗合的地方。因為儒家本質上就是農耕文明的產物。

  而海洋上的一切,都是冒險的,未知的。不能掌控的。收益也是無法預期,大富大貴與身敗名裂。或許就在一個轉身。

  你讓朱元璋如何喜歡這些?

  以盜治盜,就是多一層過濾網。將不確定性與一些利益過濾在下一層。朝廷只需掌控背后確定性就行。只是朱元璋并不喜歡。

  朱元璋心中暗道:“算了。海上的事情,讓何夕去折騰吧。”

  朱元璋說道:“詹鼎,朕有一件事情讓你去做。”

  詹鼎說道:“陛下請講。”

  朱元璋說道:“你去召集方國珍舊部,去寧波安慶駙馬麾下聽用。”朱元璋微微一頓,似乎想起了詹鼎的際遇,語氣有一些緩和說道:“這是朕給你的一個機會,也算是給方國珍舊部的一個機會,希望你能牢牢抓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