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二十七章張宗德
  第一百二十七章張宗德

  而當今安置下來的百姓,待遇也不錯。

  一方面是何夕希望這里能留住人,于是對這里有專門的補貼,幾乎上沒有賦稅,甚至還能為百戶做工,放糧食。另外一方面,對土地放得很寬,只要能耕種,這地就是自己的人。

  而且運河也解決了一些灌溉問題。

  東北地區本質上是不缺水的。更不要說,運河里的水,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遼河里的水,一個松花江里的水。遼河里的水暫時不提,單單說松花江里的水,因為運河截取的地方,還算是松花江上游,更多是長白山雪水融化的水。也就是這水與中原乃至南方的一些河流是不一樣的。

  一般來說,在中原還有南方,冬天與春天,是最干旱的時候。畢竟很多地方種兩季,春天水量大不大,就直接影響收成。但這里不一樣。整個東北都是種一季的。而春天也正是雪水融化的時候,水量充沛,引運河的水灌溉,一點也不影響航運。

  當然了,而今運河兩岸的土地并不多,如果有更多的土地,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就是另外的事情了。最少而今不影響。

  再加上,蒙古老者雖然脫離的木華黎家族,但是木華黎家族作為百家世家。一直能維系人心。也是有一些東西的。剛剛投降大明的時候,是木華黎家族最窘迫的時候,這種窘迫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東北的時候,納哈出已經有一些山窮水盡了。否則也不會那么輕易的投降。另外一方面,卻是投降之后,有常茂這一出,納哈出內心緊張的要死。不惜一切疏通關系。

  怎么疏通?

  自然是用錢。

  將積蓄幾乎揮霍干凈了。但是即便如此,在安置蒙古老者的時候,哈刺不花。還是咬咬牙給一筆糧食的。在老者死訊傳來。那個時候哈刺不花已經有了忠州伯的爵位,納哈出也有海西侯的爵位。木華黎家族在新朝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位置,算是勛貴中的一員了。

  哈刺不花做事更是大方,給老者一筆喪金,甚至給張宗德留下一個名刺,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去找忠州伯。

  哈刺不花這樣做,自然不僅僅為了一個人。而是給活人看的。畢竟,哈刺不花在戰場上得到藍玉與傅友德重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木華黎家族這五部人馬,雖然改頭換面,到底是當今的蒙古精銳。有底子在,稍稍整頓。或許比不上葉旺留下的老底子,沈陽三衛。但比一些尋常衛所軍要強,而且大明精銳從來不少。

  但問題是,任何一支精銳都是有主的。

  折損太多,會有麻煩的。當然了,藍玉與傅友德不怕這麻煩的。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木華黎家族的精銳,折損了也不會有人找麻煩。甚至不管是納哈出與兩個兒子,都樂見其成。

  這也是他們的投名狀,必須用鮮血寫就對大明的忠誠。才能從大元開國勛臣家族變成大明的海西侯一脈。

  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拉攏人心。

  正因為這個原因,張宗德用這一筆錢才開了這個店鋪,當然了,在這里開店的成本也很低。街道上的房子,都是自己建造的,幾百戶的軍戶加民戶,在后世就是一個小村子,即便在后世很長一時間,農村修建房子,只需準備好材料,大家互相幫助。

  最少到現在,衛所里也沒有想征收什么商稅。

  張宗德只需要修建房屋的材料成本,進貨成本就行了。至于農忙時節,關了店,去種地的。

  而且開這個店,也是有一些好處的。

  而今百戶所中小孩子還少,畢竟才新建的衛所,即便軍官之中已經有孩子,也不會讓小孩子跟著過來,至于,安置這里的百姓,大多都是跟隨納哈出的漢民。在賽外死亡率很高,小孩與老人是最容易死亡的。

  估計幾年之后,張宗德都要開私塾了。

  即便而今,他也代寫書信,更是這里的百戶很熟悉。

  無他,讀書人,在什么地方都會受到尊重。特別是在這里,正兒八經的讀書人一個也沒有,百戶與副百戶以及下面的軍官們。估計也有百戶識字,下面的軍官們識字的少之又少。

  張宗德雖然僅僅跟隨父母讀過一些書。但是在這里已經很受尊重的。大家都叫他小秀才。

  再加上往來客商,有些也是需要筆墨紙硯之類的。雖然賺不了太多。但也能維持。

  何夕自然不知道,這其中的種種,也不知道這種時代變化,對普通的人影響。

  如果歷史沒有改變,這個張宗德,或許死在塞外了。根本沒有以后。或許是如而今留在大明,而他的戶籍,不應該在遼東,而是北平。更或者,作為木華黎家族的一部分,遷徙云南。最終成為云南人。

  雖然不知道,歷史上的張宗德有怎么樣的際遇。但是就張宗德個人而言,他現在的位置最有前途。因為遼松運河,會因為東北的開發。會越來越繁華,甚至將來這里,會形成一個與大運河一樣的經濟帶,也說不定。

  到那個時候,張宗德這里不值錢的房子,不知道會值多少錢。更不要說,張宗德作為讀書人,在這種大變革之中,會遇到更多的機遇。甚至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燕王目光掃過書架,僅僅有幾百本書。三百千,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這種最普通的,發行量最大的書籍。還有大明律,這些是官府主動印刷的。楚王忽然一笑,說道:“何弟,你來看。”

  何夕過去一看,卻是《何駙馬集》。何夕翻開一看,果然這個何駙馬是他。

  里面記錄了何夕很多文章,不過,紙張不好,里面印刷還有錯字。何夕覺得有些影響觀感。

  一看就是私下印刷。

  何夕從來沒有給自己印刷過文集。雖然有人提出過這個想法。但是何夕否決了。畢竟在何夕看來,一個人印刷自己的文集,最少要到年紀大了,將近臨將就木之時,才考慮對一生的總結。

  但是何夕并非沒有總結自己所學。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傳播,影響更多的人。

  不過,這些內容并不在文集之中。

  何夕說道:“張宗德,你常常看這個?”

  張宗德說道:“何大人的文思天馬行空。發人所未發,又嚴絲合縫,前后承接,沒有一處可供推敲之處。草民敬仰已久。這書不僅僅我喜歡看,聽說中原之地,已經蔚然成風。”

  聽張宗德這話,就知道張宗德是真看了。何夕與當代文人最大的區別,就是邏輯性特別強。

  燕王說道:“看得出來,畢竟,這些人鼻子最靈了,如果不是賣的好,也不會印刷。”

  燕王說的并非沒有道理。

  這版本一看,就是民間印刷的。民間印刷,自然是利益驅動。如果需求量少,一般都是手抄本。只有需求量大的時候,才有這種印刷本。畢竟印刷也是需要成本的。

  何夕也覺得欣慰,他一個人又能做什么事情。唯有一大批接受他思想的人,才能將整個大明扭轉到他自己想要的方向。

  何夕說道:“這書亂七八糟,其中很多地方都錯。來人,去我船上,拿營口大學堂的教材,與沈陽工理的教材各一套。”

  “是。”立即有人答應了。匆匆出去。不過一會兒功夫,就有人抱著一箱子書過來了。

  兩個學堂幾十門課程。這些書還算少了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