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二十一章盛宴
  第一百二十一章盛宴

  玩笑歸玩笑。

  很快那邊拍賣會就結束了。

  整個拍賣會一點也不激烈,甚至可以說乏善可陳,除卻煤礦這個大熱門,在拍賣的時候,叫出了極高的價格,其他的價格都在預料之中,甚至有些偏低。

  畢竟,很多事情都在事前進行了溝通。一切準備,都在開會之前準備好了。而拍賣的人,大多都是勛貴集團。雖然說勛貴集團不是一個整體,但是大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

  彼此之間,都認識。事先也不是沒有溝通過。

  內訌的可能性并不大了。

  當然了,煤礦這種資源自然是要爭一爭的。其他的東西就不用了。

  如此一來,氣氛很清冷。大部分勛貴都沒有去,而在南湖花船上游玩。北京城還沒有修建好。高規格的娛樂場所自然是沒有的。不過花船這東西,也不需要固定的場所。據說是某位公子爺,從揚州那邊帶過來的花船。

  成為很多勛貴子弟,尋歡作樂的場所了。

  這場盛宴清冷的就好像是例行公事。

  不過,這一場例行公事帶來的利潤一點也不少。

  楊士奇給何夕報告道:“買地收入總共五百萬兩,將整個北京城一半的土地都賣出去了。”

  何夕對北京規劃,剩下的一半土地,是皇宮官府,還有官宅。

  大明也是官房制度的,也就是租房給官員,價格很低的。甚至沒有價格,只是到明中后期,分配的官房都變成私有的了。而今何夕這上面的想法,也是對大明官員體系進行改革。

  特別是俸祿這方面。

  朱元璋定下的俸祿固然不行。特別是因為寶鈔的貶值,導致了俸祿整體縮水。但是,提高俸祿就可以了嗎?

  那么提高到多高算高啊?

  只是不管提高多高,官員權力尋租代來的利益,遠遠超過官府的俸祿,甚至兩者之間,都沒有可比性。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讓官員保持清正廉潔。

  這不是否定是一個官員,都會貪污。而今是一個人性原則,那就是不要考驗人性。或許有些人都人性的光輝,秉承自己理念,不管什么情況下都能堅持,好不動搖。但是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

  而今朝廷監管能力是很低的。甚至可以說沒有監管。

  這是何夕從遼東窩案上得到教訓。

  何夕不想搞出一個密不透風制度,讓所有人不能越雷池一步,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是不能。

  一個嚴密的監督體系,背后需要的人力物力是驚人,何夕想要監管體系,所消耗的估計是整個錦衣衛的幾倍。而且不僅僅是人力物力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何夕只能想辦法的給與官員高福利,低待遇。

  高福利之一,就是房子,何夕預料數萬套房子,幾乎是每一個在北京當官的官員,都有自己的房子。只要在位一日,就免費居住。不同官員,有不同的待遇,如果真能官居一品,那么所住的府邸,并不比勛貴們自己規劃的差。

  唯一的問題是,退休,或者下位的時候,就要從這里搬出去了。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何夕只是留下一個伏筆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繁華地域的商鋪,何夕都做了預料,他準備留給順天府,作為順天府財源之一。畢竟何夕已經準備在順天府進行改革,將胥吏制度,從順天府剔除。何夕也可以預見到,順天府財政開支,將非常非常高。

  高到一個很多人無法想象的地步。

  無他,大明全部才有一萬多名官員,但是按照何夕規劃的順天府,何夕現在都不知道有多少官員了。如果將最底層的辦事員,也算在內,一個順天府領俸祿的人數,就要比整個大明都多了。

  雖然說大量吏員的俸祿很低。但是數量在這里放著的。

  雖然說,順天府而今已經有這么多賦稅,但是順天府的賦稅決計不可能完全留在北京城的。留下的賦稅,能不能支撐城市的開支,何夕也不知道。

  他自然要留下一些后手。

  這僅僅給未來順天府后手之一。

  楊士奇繼續說道:“一共掛拍了六十多所工廠,有在北京的,也有在遼東的。總計回款一千萬一百零七萬兩有余,其中價格最高的,是營口紡織廠,共計一百萬五十萬兩有余,還有門頭溝煤礦,總計一百二十萬兩有余。”

  門頭溝煤礦距離而今的北京城有些遠,而北京北邊也有大量的煤礦。門頭溝也就有些雞肋了。各方面都希望要煤礦,何夕也就將門頭溝煤礦給拿出來了。

  但是門頭溝煤礦,并不是沒有利潤的。且不說,他對而今北京城生活用煤的補充,單單是他靠近北平城就是一個極大利好。

  在這個時代,大都城可能永遠不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北平城了。但并不是說北平城就不重要了。雖然說,今后北平城發展天花板會很低的。但是北平城在北京城附近,再加上有大都打下的基礎。這也是又很大的作用的。

  別的不說,單單說軍事上,北平與北京兩城,相距不過一百余里,只能扼守兩城,即便燕山防線都淪陷了,也足以形成一道屏障。當然了,這樣的作用,誰也不想要。

  但是而今的北平城已經是北方大城,單單北平城內部生活用煤的消耗,就足夠門頭溝供應了。

  更不要說工業發展所需要的煤礦,干煤礦肯定是有的賺,至于賺多少,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何夕說道:“如此說來,就有一千五百多萬兩了?”

  楊士奇說道:“正是。”

  何夕默默估算,這個數字比他想要的數字要少一些。不過不重要了。何夕說道:“兩件事情,要趕快辦,第一是派人交接。干干凈凈的將這些廠子交給這些人手中,順便給他們祖冊商社。對了。記住告誡他們要按時納稅。還有派人去遼東見劉璟,讓他建立征收商稅的機構,遼東的商稅也要收起來了。”

  楊士奇說道:“是。”

  遼東其實也是有一些商社,但是比起北京,都要小很多很多。何夕一直沒有動。但是何夕而今北京既然已經發展開來,遼東自然可以跟進,更不要說,賣出很多工廠都在遼東。僅僅這方面的賦稅,何夕估計遼東每年要征收個十幾萬兩,就好像玩一樣的。

  而劉璟對這一件事情,一定是非常非常感興趣的。

  劉璟這個人并不古板,甚至可以說很現實,但依然有一些儒生的看法,比如重農輕商,對商人征稅,他是毫無手軟,更不要說,單單從劉璟個人的權利來說,他更希望對工廠征稅。

  無他,雖然劉璟是遼東布政使,但是工廠體系不歸他管,也就是工廠的收益不在他手中,不歸他支配。而劉璟即便推廣屯田,但是土地要好幾年才能成為熟田。

  才能征收賦稅。

  也就說,即便遼東有錢,劉璟這個布政使也是很窮的。

  而今一旦對工廠收稅,對劉璟來說,就是一筆意外之財,更不要說,大明朝廷現行體制對這一筆錢并沒有規定。

  沒錯,朱元璋的財政體系,對地方管的很嚴苛,可以說地方上幾乎沒有獨立的財權。朱元璋也認識到這一點錯誤,所以在何夕改革的時候,給了何夕足夠的自主權。

  可以說,何夕財政自主權,是大明朝廷之中最大的,甚至超過了戶部尚書。戶部尚書錢都只能按照條條框框花,而何夕不是。他搞到的錢,可以自己支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