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二十六章何夕的迷茫
  第一百二十六章何夕的迷茫

  何夕有些迷茫,他倒不是為這些錢迷茫。雖然這方面缺錢,但是何夕是有辦法搞到錢的。他是迷茫于這種發展模式。總不能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是何夕咬緊牙關從其他地方搞到錢嗎?

  這并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態。

  倒不是說國家投入科研這個方式不對,但是情況不一樣。

  第一,大明作為世界頭號強國,作為東亞地區的霸主,是沒有競爭對手的。唯一能成為對手的人,也就是殘元,此刻元朝皇帝已經在南京,為朱元璋跳舞了。

  這種情況下,大明朝廷是沒有迫切地提高科學技術的需求。而且人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好處。與重要性。

  而且是后者是最重要的。

  即便何夕能弄出多少錢來,錢對于整個大明來說,都是少的。

  而用錢的地方,總是多的。何夕將這么多錢,投入科研之中,會受到其他人非議的。畢竟,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未來的科技,會走到什么地步。覺得,而今已經不錯了。

  為什么還要加大投入,雖然說蒸汽機與水車聯動的方案,在何夕看來,完全是過渡方案。一定要淘汰的。但問題是,而今這一套方案,其實還很賺錢的。

  解綸買下磚廠就是看重了這個。

  即便在何夕作為執政者,他個人也覺得,朝廷并不直接干預科學研究,僅僅是維系科學研究的環境。才是最實用的辦法。

  何夕是知道,未來的科學走向。但是大明其他人不知道啊?甚至即便知道了,投入之后,就一定能做出來嗎?何夕之前覺得可以,而今真正嘗試之后,才覺得未必。

  即便后世很多公司也不敢大規模投入研發之中,華為僅僅是少數,并不是這些公司看到科技研發帶來的好處,而是他們更知道,一家公司壓在科技研發之上的危險。如果這個項目失敗,整個公司就要破產了。

  朝廷深層參與科學研發,這是后起國家最好的辦法。因為國家不參與,國內是沒有其他機構可以承擔這個重任的。而在大明不一樣。沒有追趕最高技術的緊迫感。國家放棄很多工廠之后,利用最高技術得到利潤也減少了。

  即便得到了利潤與負責的官員沒有直接關系。

  產學研轉化,即便在后世也是一個問題,在這個時代,更不要說了。

  所以,讓各商業公司為了市場更高的利潤,投入科學研究。國家不用承擔科研投入的付出,也不能為科研失敗承擔損失,卻可以獲得科研成功帶來一系列紅利。

  還減少了一系列科研管理的弊病。

  想想就是最好的方案。

  只是,何夕也無奈。很多事情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何夕如果不管的話,他估計在三五十年后,那種可以用在火車上的蒸汽機才能出現。至于火車與輪船什么的。就更遠了。

  或許等何夕白發蒼蒼的時候,才能真正看到這些東西。

  這大概就是,在西方蒸汽機出現與成熟的過程。這也是商業競爭帶來的進步。

  這個時代商業競爭的程度,遠遠比不上后世,對產品需要迭代的速度。也遠遠比不上后世。這種水車與蒸汽機聯動的方式,還沒有完全推廣開來。如果按照正常規律是,等這樣的生產技術完全推廣開來,很多廠都能生產了。生產過剩。為了爭奪更高的利益,人們才開始遭受準備更換。甚至一些利潤微薄的地方,無力更新設備,用了一兩百年去,就好像,中國某些地方的小廠,還有一九三幾年的德國車廠。那年紀,比廠里年紀最大的工人年紀都大。

  讓市場自然淘汰水車與蒸汽機聯動方案,最少需要十年。

  如果何夕而今將新方案搞出來,會讓很多人利益受損的,別的不說,解綸說不定就要破產了。

  而且很多勛貴彼此之間都有聯系,也未必喜歡看到這樣的變化。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

  但是何夕心中卻不愿意。

  他已經三十多歲了,生命已經過了一半了。這種情況下,即便他得天之幸,能夠在這個時代活上一百年,按這個技術更迭速度,等到他快要老死的時候,能不能看見電燈,能不能看見內燃機?

  更不要說計算機了。

  他內心之中急切的想將他后世看見的一切在這個時代復制。雖然他知道,這個想法,是有些問題的。但是,他依然忍不住。一方面是他多少年來,難以自制的思鄉之情。

  不知道多少次,午夜夢回,與父母大年三十看春晚,自己跳墻出去網吧,打游戲。玩手機,但是等醒來之后,卻發現連一盞電燈都沒有,用得即便是最高等級的鯨油燈,那又如何啊?

  即便這鯨魚燈之中還加了不知道什么香料,點燃之后,非但沒有煙火氣,反而有淡淡的香氣,那又如何?

  依舊比不上,他小時時候那種昏暗的,二十瓦的燈泡。

  連帶來的手機與筆記本,也已經相繼損壞了。何夕讓人用最好的紫檀木做了匣子。決定當自己的陪葬品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他覺得自己的使命。

  一開始他就覺得,他無端從現代回到這個時代,一定是帶有使命的。到了而今,何夕越發明白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為天下人謀福祉。

  他縱然培養了這么多學生,但是何夕很明白一件事情,他們不如自己。

  倒不是說,何夕自負到整個大明就沒有天才。而是,何夕在后世經歷的教育,即便在后世,如果不算國家補貼,全部計算的話,恐怕也不是十幾萬就行的。更不要說,后世很尋常的東西,在這個時代,只能想象。

  從這一點上來說。

  何夕接受的教育,是無價的。

  是不能用大明這里的金錢來衡量了的。

  并不是大明這邊沒有絕頂天才。比如張宗德,在何夕看來,就是一個天才,而且這樣的天才,還會陸續的出現。但是這些人,也不能代替何夕自己的地位。

  朱元璋壽命進入倒計時了。何夕也不得不思索,那就是將來,等他何夕也到這個時候,又該如何是好啊?

  這不是何夕自視甚高,而是現實就是,有些人是可以被代替的,有些人是不可以被代替的。而朱元璋與何夕,都是不可被代替的人。

  所以,何夕也明白,等他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科學進步速度,會大大減弱。

  所以,何夕其實是想有生之年,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最好能將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氣革命也搞出來,至于將來的核能什么的?很抱歉,雖然說很多人說,現在制造原子彈的工藝在網上都是公開的。

  只要有足夠的原料,大學生就能造。

  但不包括何夕。

  最少前兩次工業革命,何夕還能提供方向,至于之后,何夕只能做出一些指點,更多的就不可能了。

  所以張宗德給出的計劃書,如果放在后世,自然是錯漏百出,要被立即打回重做那一種。但是在何夕看來,足夠欣慰了。但是欣慰之余,何夕的心思也沒有在計劃書上面了。

  而是更重要的方面。怎么樣拖著這個世界進步。

  這才是何夕給自己的任務。

  何夕直接問道:“你給一個時間,這東西什么時候能造好?”

  張宗德咬咬牙,說道:“如果小規模量產,只需要一年,想要大規模量產,需要三年,甚至更長時間。”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