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大明元輔 > 第269章 戰爭序曲(一)
  或許是由于一路從遼東巡撫、薊遼總督晉升兵部尚書的關系,履新未久的大司馬周詠竟然也在這一日傍晚拜訪高府,而此時離圣節大宴禮過去尚且不到三個時辰。

  高務實此時正在樓上和劉馨討論當前在薊遼動兵的風險,得聽大司馬到訪,劉馨便主動請求回避。高務實點了點頭,讓她先去隔壁房間休息,自己則先去換了一身寶藍道袍,再去三樓的小會客室接待周詠。

  周詠此來高府,說起來還有點巧,他是在從皇宮回府的路上遇見了陳矩,這才知道陳掌印竟然來了高府。

  周部堂略一思索,覺得陳矩此行不簡單,極有可能就是為了錦衣衛那些消息以及后續的事情。高司徒是在遼東呆過的,而且立過殊功,皇上如果要了解遼東方面出現這些變局可能導致的影響,派陳掌印向高司徒詢問無疑是很合理的事。

  高司徒會怎么說?以上一次高司徒力主救援葉赫的情況來看,這一次他仍然有極大的可能會堅持再救一次,如此便涉及軍務了,是他周某人的當管。

  周詠因為是三甲出身,在朝中顯得資歷不夠,這一點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故而一旦有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他當然也很上心,這便是他主動前來拜訪高務實的動機。

  當然,證明自己歸證明自己,自知之明還是要有。高務實才是實學派的大老板,而且實學派在遼東的力量幾乎全是高務實控制著的,這些情況周詠就很明白,因此遼東那邊到底該怎么打,這個決定權只在高務實手中,他周本兵頂多能當個臺前木偶,不來找高務實又怎么會知道這出戲該如何唱?

  “大司徒,錦衣衛此番若非虛報誤報,則我大明恐怕很難置身事外。”雖然知道決定權在高務實,但周詠還是一上來就先表明了自己的判斷,正色道:“葉赫乃滿洲均勢之所系,而科爾沁之存亡又是葉赫安危之所系。故我若不救科爾沁,則葉赫危矣,葉赫危則滿洲危矣,滿洲危則遼東危矣——此我大明所以必救科爾沁之所在。”

  高務實不動聲色地反問道:“本兵的意思我明白,但這嫩江科爾沁部……要救他們可不容易呀!未知本兵對此部有多少了解?”

  雖然高務實看似隨口一問,但周詠知道這番話有考校自己的意思,不敢怠慢,正色答道:“科爾沁部在喜峰口外,其地至京師原是千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有百里。東有鄰賚特,西有察哈爾,南臨遼東邊墻,北抵黑龍江。

  昔元太祖削平西北諸國,建王、駙馬等世守之,為蒙古所自出。科爾沁始祖曰哈布圖哈薩爾,乃元太祖弟,此后科爾沁各部皆其裔也,而此番詠與大司徒所議之科爾沁,乃是其中嫩江科爾沁部……”

  周詠這些年的遼東巡撫和薊遼總督還算沒有白干,對于算不上寇邊主力的嫩科爾沁部算是有些了解,不過他的解釋還是不太詳細,當然也可能他只是認為高務實這一問不過是怕他根本不了解嫩科爾沁的情況,自己只要表明一下曾對其有過關注就夠了。

  事實上科爾沁上溯始祖,至少應該提到所謂的內扎薩克八部,此八部為:科爾沁、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扎賚特、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落、茂明安、烏拉特。

  這八部之始祖為哈撒爾,是也速該的次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二弟,他從少年時代起輔佐成吉思汗,為“蒙古共同體”的形成和大蒙古國的建立立下了極大的功勛。成吉思汗曾說:“有哈撒爾之射,有別里古臺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

  當然現在不必多談哈撒爾,說回科爾沁。“科爾沁”一詞源于鮮卑語,意為帶弓箭的侍衛,科爾沁早前便為“怯薜”執事之一。

  “怯薜”是從各“千戶”、“萬戶”中精選年輕力壯、武術高強、箭法出眾者組成二千人的“科爾沁”,連同“各千戶內選揀得宿衛八千人”共同組成一萬人的親軍。科爾沁這個軍事機構,平時是負責護衛帥帳的衛隊,戰時為沖鋒陷陣的主力。

  當年,這支侍衛軍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統領,稱為“帶弓箭的豁爾臣”。在跟隨成吉思汗征戰中屢立戰功。到了15世紀初,“科爾沁”由軍事機構的名稱演變成哈撒爾后裔所屬各部的泛稱,成了科爾沁部。

  科爾沁部原居住在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和呼倫湖一帶,大明洪熙年間因為與瓦剌相爭被擊敗,阿岱汗和阿魯臺太師便率領一部分科爾沁人東遷,到大興安嶺以東的嫩江流域駐牧。從此,這部分科爾沁人就被稱為“嫩江科爾沁”,簡稱“嫩科爾沁”。仍然留駐原地的科爾沁人,則被稱為“阿魯科爾沁”。

  達延汗重新統一東部蒙古后,將漠南、漠北各不相屬的大小領地合并為六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每翼三萬戶。重新劃分領地時,保留了科爾沁兀魯斯萬戶,尊稱它為“阿巴嘎科爾沁”(叔王科爾沁),使之同六萬戶并立于蒙古。

  當時科爾沁兀魯思萬戶內部也分左右翼。左翼包括新明安塔奔、茂明安、烏拉特、塔打勒沁、卜打沁、阿勒塔沁、和郭爾羅斯七個部(鄂托克);右翼包括克里葉特(克列亦惕)、噶滾賀什格、主亦惕、吐亦別滾、伊克明安和薩阿赤惕六個部(鄂托克)。

  科爾沁部在蒙古諸部中享有特殊地位,其在軍事方面對兀良哈萬戶有統轄權。大明正德年間,達延汗死,漠北兀良哈萬戶反叛,發生戰亂。為避戰亂,嫩科爾沁部于嘉靖年南遷到已西遷的兀良哈三衛之地駐牧,成為葉赫部的近鄰,沒過多久便和有著部分蒙古血統的葉赫部結成同盟。

  前幾年,由于圖們汗在土默特東部遭到明蒙(土默特)聯軍的痛擊,而后炒花部又很快被高務實徹底覆滅,因此給嫩科爾沁部創造了機會,他們繼續往西南擴展。

  不過這次擴展不太順利,遭到扎魯特等內喀爾喀部(臣服于圖們汗)的阻滯,因此只好繼續加強與女真葉赫、烏拉等部的聯系,形成了更加緊密的同盟關系。

  在此前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嫩科爾沁與察哈爾的關系是時而聯合進攻大明邊境,時而互相攻伐,總體上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

  而近幾年,尤其是此前圖們汗直接穿過嫩科爾沁部名義上的最南端領地攻擊葉赫之后,該部與圖們汗之間的關系驟然緊張,首領翁果岱開始接受京華的秘密接觸,通過葉赫部周轉以及京華在長春的據點(大家沒忘記這個點吧?)進行貿易。

  因為有了相對比較穩定的大明貨物來源,科爾沁部這兩年受白災黑災的影響較過去小了很多。然而正是因為走過了坦途大路,再讓人回去走羊腸小道就無法接受了,故科爾沁更加重視與葉赫的關系,以免被斷了這條輸血管。

  任何關系都是相互的,科爾沁努力維持與葉赫的關系,葉赫自然不能無視。即便不提他們與科爾沁在安全方面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即便在商業上葉赫也無法做到對科爾沁的危險視而不見。

  葉赫本就是做二道販子的,如果科爾沁這個新開張的大主顧被圖們摁死,那葉赫豈不是也被斷了一條財路?所以即便葉赫的使者還沒趕到京師向高務實直接求援,但高務實在聽到錦衣衛的情報之后也可以肯定葉赫會這樣做。

  現在周詠這樣一說,可見對科爾沁的情況還是有所了解,高務實便也放了些心,頷首問道:“本兵既然了解科爾沁的情況,那就再好不過了。如今的問題在于朝廷尚未完成對察哈爾決戰的全部準備。

  然而此番如果真要出兵干涉,光是暫時逼退圖們其實并無意義。科爾沁與葉赫不同,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游牧,非是如葉赫建城營寨而居。如此我軍即便出兵,也不可能代其固守某處,以逸待勞痛擊圖們。

  反之,察哈爾也是以游牧為主,此前丟了察罕浩特幾日也沒見圖們心疼。這樣一來,只要我軍不曾重創圖們主力,則圖們就不可能真正受到限制——我軍出塞,則他大可以退走;我軍回師,他卻又能再次出擊。

  本兵當知我軍勞師遠征所費不菲,但在草原之上卻又未必能尋及圖們主力予以重創,如此這般來回拉扯,其利在虜而不在我……本兵可有良策?”

  周詠這些年都在于軍務打交道,至少兵書還是讀得挺熟的,因此立刻回答道:“這般局面之下,唯有攻其必救方可引圖們上鉤,而我軍則當于中道設伏,守株待兔以破之。”

  高務實哂然一笑,問道:“那么本兵以為,何處是圖們之‘必救’?”

  “這……正欲與大司徒商議。”周詠略有些尷尬地回答道。

  “難就難在此處。”高務實輕嘆一聲,搖頭道:“對于真正的蒙古人而言,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他們的‘必救’之地。”

  頓了一頓,補充道:“或許成吉思汗的陵寢可以算吧,可惜我們并不知其所在,即便知道……那也不可能是在遼東塞外。”

  那是當然,成吉思汗陵雖然一直到后世都不能確定其具體位置,但根據鄂爾多斯部這個守陵部落的駐牧地區就知道,大概率是在黃河河套或者附近地區,再怎么說也不會跑去東北。

  這就是游牧民族的一大優勢,萬里草原都是他們的生活區,雖然水草豐美之地總是最好的,但其他地區也并非不能過活,因此當他們在一地處于危險的情況下,只需要避走他地即可,談何“必救”?

  只有反過來,游牧民族看待農耕民族,那才有很多必救之地。比如著名的“燕云十六州”就是其中典型,中原農耕民族只要丟了燕云十六州,多半就是被游牧民族壓著打的時代。

  總而言之,周詠剛才這話雖然符合兵書之常理,但蒙古人原本就不在“常理”之內。

  按照高務實過去的想法,“收服”蒙古人不難,如土默特那樣,只要先確保大明自身能夠守得住,然后靠著經濟影響,就能讓蒙古人低頭稱臣;但是“收復”蒙古卻不容易,因為收復意味著你得有能力滅了對方,可是把蒙古人攆走容易,滅掉……你首先得追得上,其次還要守得住,那樣才可能啊。

  在大草原那種環境下,光是“追得上”就已經難如登天了,更何況守得住?茫茫無際的大草原怎么守?無非你自己也派一支騎兵過去不停的追殺他們,讓他們連放牧的機會都沒有,這樣才能消耗他們的實力,讓他們要么選擇臣服,要么選擇流亡,舍此之外絕無他法。

  然而在沒有機械動力之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情況只有一個:你的騎兵比蒙古騎兵更強大。

  大明準備察哈爾決戰之所以費了這么多年,難道真是正面戰場打不過么?顯然不是,因為漠南之戰就已經表明,在正確的火器使用思路之下,火器部隊已經具備了與蒙古騎兵正面作戰的能力。而在遼南之戰、遼北之戰結束后,這種優勢便表現得更加明顯。

  可以說,如果能有一場仗是圖們拿他的六萬鐵騎與明軍主力打正面決戰,高務實一刻都不必等,直接調集薊遼主力出塞就能一戰滅掉察哈爾。

  問題是圖們又不是傻子,三場大戰下來他還看不清這種趨勢么?他和布日哈圖絕對不會再做這樣的試探,更別說決戰了。他們只會再次祭起蒙古人的老套路,從整個戰略層面都執行“曼古歹”戰術。

  曼古歹戰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實就是只有我打你,不讓你打我。

  所以這些年大明做的準備都是些什么?一方面是繼續強化邊境防御,另一方面是加強步兵反騎兵,但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則是借著土默特臣服的利好,不斷積攢騎兵,訓練培養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高務實為什么不肯讓遼東李家軍損失太大,為什么格外重用騎兵將領麻承勛等人?就是因為他們手底下都有很多騎兵苗子。

  然而這一次并非要對整個察哈爾進行大決戰,考慮到李家軍的立場還不明確,自然是能不用最好先不用,那么遼東方面能夠用得上的騎兵部隊就不是很多了。

  高務實剛才和劉馨已經計算過,以麻承勛所部為核心集中遼河以東能夠集結的騎兵主力,大概只有八千左右。并不是遼河以東的騎兵總兵力只有這么多,而是只有這些是可以確保隨時能出征的。

  拿這八千騎兵主力出塞去救援葉赫、救援科爾沁?怎么看都似乎不夠穩妥啊……

  ----------

  感謝書友“曹面子”、“大哥的弟弟叫二哥”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謝謝!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