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 第九十二章 土地兼并的根子
  燕王府。

  朱棣,姚廣孝,葛誠,還有一名太監,幾人面色沉重,讓書房的氣氛顯得壓抑。

  “人算不如天算啊。”

  姚廣孝一臉的無奈。

  誰也不曾想,在這個節骨眼上,西南土司叛亂,燒殺搶掠屠戮人口,驚動了朝廷。

  對待土司。

  只要老老實實呆在原地,關起門來隨便折騰,任他行什么法,朝廷是不會管的。

  愿意學習道學的,朝廷也會鼓勵。

  例如云南的麗江府。

  最是傾慕朝廷,主動學習了大量的道學,在治內施行仁道,以仁義智禮信為政。

  不光是獲得了當地百姓的歡呼,連當今圣上派去的兩萬屯田的軍戶,也人人稱贊。

  哪家百姓不希望頭上的統治者施行仁政?

  麗江府也的確從始至終的學習道學。

  兩百余年后。

  不光有巨大的藏書樓,所有的子弟都要學習道學,成為了除了昆明外,云南最富庶的地方。

  連未來有名的徐霞客,也游歷到了麗江府,留下了大量的記載。

  對這種土司。

  大明是支持的。

  對不愿意為自己的權利戴上籠頭,仍然施行奴隸制度的土司,大明也不會管。

  可施行奴隸制度,而本身生產力又落后,造就無法自給自足,需要獲得外資的物資。

  朝廷每年會給予賞賜。

  但是賞賜歸賞賜,不可能大明來養活土司。

  土司部落沒有足夠的物資,和外交交換自身所需,土司無所謂,一家足則矣,但是會造就人口逃亡。

  面對這種情況,于是有了三種做法。

  一種是和麗江府一樣,學習道學,提高文明,促進生產力,加入到外界的貿易,滿足自身所需。

  一種是跑去外番劫掠流竄。

  一種則是留在當地作亂,大肆搶掠周邊。

  第一種,大明是鼓勵的。

  第二種,大明是不大管的。

  第三種,大明無法置之不理。

  西南路途遙遠。

  十成的力量輸送過去,到了當地只剩下一成,而且西南地勢復雜,對戰事的影響非常大。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大明的武勛,如今自然是戰功赫赫的藍玉為首。

  朱元璋為了戰事的順利,任命藍玉為大將軍,帶領大軍出征平亂西南。

  而藍玉還是太子一系的武勛之首。

  所以蔣獻這把刀,如今是落不到藍玉頭上了。

  可刀都舉了起來。

  是會收刀呢?還是轉個方向?

  朱棣臉色不太好看。

  正是因為姚廣孝信誓旦旦,加上老大推波助瀾,他才放開手,不但支持了老大建立工廠,還動靜不小的修建鐵道。

  “還得是武勛。”姚廣孝堅持道。

  “無論秦王,晉王,又或者太子的兒子們,誰也壓不住那幫武勛,人人服氣涼國公,而涼國公又向來囂張。”

  “他得罪過秦王,晉王,也陷害過王爺。”

  朱棣沒有責怪姚廣孝,發生這種事,誰也不愿意,不能把責任歸咎于人。

  一旁的長史葛誠也感慨道:“既然老天都幫藍玉,合該他躲過此劫,是他的命數。”

  “咱認同大師傅的看法。”

  朱高熾肯定道。

  藍玉大案。

  但凡對明史有些了解的人,大多會知道這件事。

  藍玉死得可不可惜?

  可惜。

  冤不冤?

  還真不冤。

  他眼里誰都不在乎,藩王不放在眼里,更不會把官員放在眼里,能帶兵攻打大明自己城池的主。

  任用親信私人不提,還養了大量的義子,而且全部安排到了軍隊之中。

  在外恃強凌弱,目空一切,經常違背朝廷的調遣。

  朱元璋最喜歡對人說教。

  對藍玉也是如此,可藍玉屢教不改,可見連朱元璋也無法讓他約束自己。

  能走到今日的地位,純屬他能打勝仗。

  可也正因為他能打仗。

  他也必死無疑。

  因為沒人管得住他。

  姚廣孝是自己分析出來的,朱高熾則是根據熟知的歷史得出的結論。

  朱棣不認為朱高熾有姚廣孝的才能。

  長子之所以支持姚廣孝,是因為姚廣孝的言論,符合長子的利益,所以他感到不滿。

  上位者,不能偏聽偏信,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事。

  見到朱棣不善的目光,朱高熾沒有后悔。

  他的確要支持姚廣孝。

  鐵道的規劃,專門選擇的荒地,遠離水源,所以并不怎么經過良田,只有幾個站點不同。

  因為靠近城池,難免會占些土地,不過占的地也不多,每畝才幾分而已。

  但是不能這么換算,還要考慮鐵道兩邊不好繼續種地,所以大致就有了數百畝地。

  數百畝地雖然不多,但和重農抑商之道相左,而且還是在這種時機,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形勢下。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你皇爺爺向來以農為重,雖然商能帶來大利,可有時候也是大害。”

  什么意思?

  朱棣想要變卦?

  當然不行。

  好不容易打下了根基,工業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朱棣要是想剎車,等于前功盡棄。

  “糧食,是最重要的,但是糧食有點奇怪。”

  第一次聽到這種話,朱棣和姚廣孝都露出探究的眼神。

  朱高熾雖然才十四歲,可幾個月來的表現,已經說服了不少人,知道大公子胸有韜晦。

  “人幾天不吃糧食,便會餓死,可吃飽了肚子后,糧食富裕了,反而會成為壞事。”

  “你說的是歪理,手里糧食多了,永遠都是天大的好事。”

  朱棣直接否決。

  和以往不同,姚廣孝沒有再幫大公子說話,葛誠同樣也認為大公子又在詭辯。

  那名太監也好奇的看著大公子。

  大公子在王府里,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人們都知道大公子說話能管用。

  對于大公子做的事,太監也經常思索。

  想要去大公子的工廠去看看,什么叫做工廠,可沒有機會開口。

  “糧食多了的時候,百姓沒有其他的事,只有多生孩子,而土地有限,再富裕的糧食,三代人也就不夠分了。”

  吃的飽,睡得早,沒有其他的娛樂,自然而然的選擇造小人。

  沒有避孕措施,一家生三五個,七八個小孩。

  就算夭折一半,也是四個孩子,再算兩個孩子成親,繼續生下來,只要二十年,就能繁衍出好幾戶人家。

  多少田夠這么分?

  無論是地主階級還是百姓,以積累糧食作為財富的增長,帶來的效用非常的小,況且糧食的可儲性也低。

  朱棣摸了摸下巴。

  這是第幾回了?

  老大經常拿這種事來講,難道他真想娶媳婦了?

  有可能。

  他早慧,自然懂的就多。

  朱高熾不知道朱棣能想那么遠,繼續說道:“皇爺爺說了許多歷朝歷代敗亡的原因,無非是老百姓大量失去田地,又遇到天災,于是揭竿而起。”

  “總結起來,就是土地兼并。”

  “歷朝歷代都想了很多法子,可最終都沒有控制住土地兼并,為什么呢?難道先民都是庸人?明明看見了問題,卻無法解決問題?”

  “老百姓也知道田的重要性,每朝興立之初,也分了不少田地給百姓,可老百姓最后還是失去了田地。”

  “因為人口多了,家里的田養活不了人,只能把田賣給地主,先把當日的肚子填飽,至于明日,后日,老百姓已經顧不上了。”

  這在農業社會是無解的問題。

  越是盛世,人口增加的越快,反而會加速帝國的崩塌。

  為什么西方的有些國家,會存在好幾百年?

  因為他落后。

  落后的生產技術,和頻繁的戰亂,加上地方貴族對百姓的侵蝕,讓百姓沒有多余的糧食。

  家里沒有糧食,老百姓用什么生孩子?

  同樣是人。

  西方的人也能生。

  之所以西方的人口少,不只是窮,還有手中沒有糧食。

  為什么中國的朝代,到了后面,每朝反而連三百年都突破不了?

  因為中國大一統的社會環境,以及對勛貴道德的監督,還有三年科舉提拔起來的官員們,讓社會比西方要穩定安寧。

  而中國先進的技術,特別是集中在農業上面的技術,老百姓手里的糧食變多了。

  在這種環境下,用額外的食物去養更多的孩子是合理的且是最優的個體選擇。

  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

  “我朝在皇爺爺的治理下,復興了二十五年,卻連軍戶都有了許多的貧困戶,何況百姓呢?”

  “去年,山東和山西,報流民之事,驚動了皇爺爺,可流民的人數,真的只有官府所報的數百人嗎?”

  “我朝新立二十五年,以皇爺爺勵精圖治,多年如一日的操勞,竟然開始出現了流民之事,可見繁榮下的危機。”

  葛誠若有所思,姚光耀低著頭,可以看出來,他也在苦思。

  朱高熾不認為他們能想出主意來。

  因為解決的辦法,不是幾條政令就能解決的。

  這涉及到生產力。

  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一貫是朱高熾應對朱棣的法子。

  遇到不大的事情,拋出小的問題。遇到大的事情,就拋出大的問題。

  現在朱棣有反悔的跡象,關乎朱高熾核心利益,自然拋出了一個核彈。

  “所以你認為你能解決?”朱棣輕輕的問道。

  看起來朱棣仿佛并沒有在意,不過熟知朱棣性格的朱高熾,知道自己成功了。

  朱棣的性格如此。

  越是重視的時候,聲音反而輕和。

  “有。”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只要你說出的法子,真的能解決此事,那咱以后就不管你了,整個北平任你布置。”

  朱棣許出了重諾。

  意外的收獲啊。

  朱高熾精神一震。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