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 第一百零四章 家家干凈
  要在大明搞工業革命,朱高熾非常的清楚,自己離不開朱棣的支持,這是核心關鍵。

  很多事情,他既要埋頭實干,也需要把道理跟朱棣講通透。

  否則朱棣都不能理解,怎么會支持自己呢。

  “鐵道上,試運行的馬拉貨車,一輛兩匹馬拉動的貨車,運量達到三萬斤。”

  朱高熾列舉前段時間已經眾所周知的事。

  朱棣沉默。

  “北平全年年產五百余萬斤鐵,全年的產量,以鐵道的運輸量,只需要不到兩百趟就能運往。”

  “上個月,西山房山,又新增了兩家礦井,從蒸汽機出現以來,合計新增了九家礦井,而煤炭仍然供不應求。”

  “不算作坊和工廠的需求,只民間每年十九萬萬斤木柴的市場需求,換算成煤炭,一年就是十三萬萬斤。”

  十三萬萬斤很多嗎?

  真的不多。

  不過是六十五萬噸煤而已。

  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誕生的六十年前,國內人口五百余萬,年產煤三百萬噸。

  因為英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不但自身消耗,還會部分供應法國,意大利各國。

  北平人口百萬。

  有了紐可門蒸汽機,同樣也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臨近的山東有近六百萬人口,山西有近五百萬人口。

  朱高熾不但要讓北平的煤炭產業盡快突破六十五萬噸,還要突破兩百萬,三百萬,四百萬……

  為工業革命打下堅定的根基。

  但是在環境上,北平又一樣不如英國。

  英國豐富的河運,可以支撐起煤炭的運輸,而北平的河運不如英國,可以通過河流供應國內,以及通過海峽供應國外。

  所以朱高熾才要急著興建鐵道。

  煤炭一直是他放在第一位的事情,任何計劃都是圍繞煤炭而運作。

  因為工業革命能發生在英國,正是因為英國有極其豐富的煤炭資源環境。

  資本主義比英國要發達的荷蘭,科學技術比英國要發達的法國,文藝復興的意大利。

  那時候的意大利人口突破千萬,法國人口突破兩千萬。

  無論怎么比。

  按道理工業革命應該發生在后面的幾個國家。

  可偏偏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其余的國家反而要學習英國的生產方式。

  因為英國豐富的煤炭資源,讓英國能誕生工業革命。

  新興燃料的崛起,讓英國的地主們都在這個行業獲得了利潤,各行各業有了便宜和量大的燃料,解決了生產的瓶頸。

  根據這個經驗,后世的美國,同樣要壟斷油氣時代的石油能源,為此發動了無數的戰爭。

  誰動搖石油,誰就是在動搖美國的霸權,必定迎來任何手段,包括能把洗衣粉指鹿為馬。

  “這跟你說的不提倡節儉有什么關系?”朱棣好奇道。

  朱高熾解釋道:“高產的煤炭,高效的運輸,將會帶來最低廉的燃料。”

  “染坊有了便宜的燃料,布匹的價格會下降,釀酒作坊有了便宜的燃料,酒水的價格會下降,磚瓦廠有了便宜的燃料,磚瓦的價格會下降……”

  “父王應當知道,木柴有多么難得,又多么不容易再生。”

  “只民間用木柴一事,就能奪取所有行業的燃料,皆受困于此。”

  “煤炭的興起,是一股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跟著發生無形變革的產業。”

  “而鐵道能加速這一局面,兒子敢保證,幾個月以后,市面上的商品會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

  “如果繼續提倡節儉,這些商品誰來購買呢?”

  朱棣低下頭。

  他有些無法理解,這和他常年來的三觀,太過背道而馳。

  朱高熾對朱棣有信心。

  非常人自然有非常之大局觀。

  通過許久的接觸,他知道朱棣不是固執的人。

  歷史上也是如此。

  不知變通,也不會有他的成就。

  和朱元璋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朱棣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要更加的優越。

  “當社會上商品不豐富的時候,價格高昂,人們對商品失去興趣,而家里又有了多余的糧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婚嫁生孩子的事情上”

  “等商品豐富起來,且價格低廉,百姓們能買的起多種多樣的商品,他們就會開始把精力放在如何購買全這些商品上面。”

  “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家中,有了林瀾滿目的商品,家里沒有的百姓會想著如何掙錢來采買這些商品。”

  “社會的風氣和需求,會立馬的轉變。”

  朱棣搖了搖手。

  “你說慢點,咱琢磨琢磨。”

  朱棣有些轉不過彎。

  朱高熾一臉的自信。

  這都是后世發生過的事情,事物就是這么發展的。

  “可老百姓最后家家干凈,豈不是怨聲載道?”

  “那也比生七八十幾個孩子,兩代人連飯也吃不飽要強吧。”朱高熾笑道。

  而且事情肯定不是這樣的,朱棣只看到了缺點。

  “父王可還記得,兒子說的土地兼并之事?”

  朱棣點點頭。

  老大前番那些話,他一直記在心里,每晚都會琢磨,越想越覺得有道理。

  “當商品豐富了,老百姓們會從豐富的商品中,享受到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同樣豐富的商品,也會讓年輕人們更加的歡樂。”朱高熾怕朱棣不懂,說起白天的事。“今天的出游,結束的時候,所有人意猶未盡,都盼著下一次。”

  “人們會把興趣,轉移到購買商品上面,享受物質的樂趣。”

  “當人們越追求物質,那么花費越高,社會的商品越多,不但能讓老百姓減少生育的興趣,還會刺激地主們把錢拿出來投入商業,而不是只用來買土地。”

  “比起商業的利潤,土地帶來的收效,百分之一都及不上,這種以利引導人的手段,比所有的手段都要強。”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自古就是如此。”

  “用這種方法,可以延緩土地兼并,也可以延緩老百姓們多生孩子,又能促進社會的財富,還能讓官府獲得更多的稅收。”

  讓老百姓少生孩子,朱棣實在有些接受不了。

  “你皇爺爺一輩子都在為提升人口努力,結果你這么說,豈不是背道而行。”

  這就是認知的問題。

  農業社會人口越多,帶來的問題也越多,當超過土地的負荷,不但不是國力的增長,反而是國力的消耗。

  但是這種舊有的觀念,古今都是如此。

  例如投入更多的人到土地上,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回報,結果迎來了很大的教訓。

  “父王,你認為是一個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國家要強大,還是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物產豐富的國家要強大?”

  如果眼前的人是朱元璋,朱高熾不認為自己能說服他。

  一個是對朱元璋的不夠了解,二個是朱元璋從底層出身,鑄造了堅硬的思想。

  他巨大的成功,讓他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

  根據歷史的記載,朱元璋最喜歡說教,無論是對糧長,官員,太監,武將,勛貴,藩王都是如此。

  這么喜歡說教,說明了他對自己的見解,有非常高的自信,所以認為人們都應該接受他的經驗。

  但是朱棣不同。

  朱棣本身沒有朱元璋這種喜歡說教的行為,而且后世也是提出要讓百姓小康的君主。

  所以朱高熾從此入手。

  果然。

  朱棣毫不猶豫的回答,很簡短的說道:“國強民富。”

  朱高熾立馬接道。

  “實現父王的理想,其實非常的簡單,那就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

  ……

  朱棣無言以對。

  這話聽上去很順口,可卻非常荒謬。

  怎么又跟生孩子扯上關系了。

  按照人們世俗的想法,家里多幾個勞動力才是最好的,多子多福啊,家里兒子不多,算什么回事。

  “老大,你不了解百姓,農村男丁多,才能做完農活。”

  “農活很苦,臼米就是一項。”朱高熾舉例,證明自己不是不懂農活。

  “農婦們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臼米,深受其苦,因為用的農具不行,大多使用石臼,好一些就是用碓。”

  “不是沒有更好的農具,可老百姓們用不起。”

  “以后鐵犁頭,鐵齒耙,鐵耨等等農具,都可以讓老百姓們用得起。”朱高熾慎重的說道。

  “只要給咱幾年的時間,咱一定讓北平府所有的農戶,家家都有十八件農具。”

  朱棣呼吸加重了幾分。

  長子的宏圖大志,頗為廣大。

  說起話來一套一套,又卻很能激奮人心,連自己都為之動容,不過朱棣還摒得住,沒有過多的表現。

  “翻土的,挖土的,除草的,臼米的,犁地的,撒種的,割谷的,曬谷的等等。”

  “有了齊備的工具,百姓們就能精耕細作,不但能緩解種地的一二成辛苦,又能提高土地的產量。”

  “更好的農具能解決許多的問題,以后家家都用的起鐵,會造就更多的富余勞動力的。”

  至少想法是好的。

  而且說得有些道理,看上去也有那么一絲的可能,只是匪夷所思,與世俗觀念不同,很難令人接受。

  朱棣想了又想,還未尋出破綻。

  難道真能這樣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