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好好干,朱棣! > 第177章 圖‘王’之書
  不過,都是一閃而過,除了雙方之外,郭安并沒察覺到。

  “老夫劉微遠,字水淵,沒想如今還能看到治史的大儒,竟然還是著了這般多的書籍,真是失敬失敬……”

  說著,劉微遠已經拿起一本演義,看了起來。

  而那本,正好是《三國志通俗演義》。

  至于郭父,則是一臉溫和的與羅本寒暄著。

  只是,郭安越聽,越是覺得屋內的氣氛有些不對勁。

  最后,不由有些疑惑道:“父親,岳丈大人,您二位與羅老先生之前相識?”

  這話一出,三人臉色都是一怔。

  一旁,劉微遠直接道:“老夫要是沒有記錯的話,羅老先生在之前,可是張士誠的幕僚。”

  “啥?”

  郭安直接兩眼圓瞪,有些不可思議的看向羅貫中。

  羅貫中苦笑一聲,朝著郭安微微拱手行禮,“水淵先生所言不錯,我年輕之時,確實曾在張士誠府上任幕僚,還建言敗過當今陛下部下大將。

  只是那張士誠不是良主,我心灰意冷之下,便與一眾同僚紛紛離去……”

  “原來羅老先生竟然還有如此之大才?”

  郭安一臉敬佩道。

  “嗯?”

  這下,不僅是羅貫中,甚至就連劉微遠與郭父幾人,都是一臉驚愕。

  “郭長史不懼怕我之身份?”

  “羅老先生多慮了。”

  郭安微微一笑,“當今陛下又不是那種小氣之人。而且,如今大明已經建國這么多年,而那張士誠也都死了多少年?

  證明陛下并沒打算懲罰羅老先生,小子又何須操這些閑心?”

  “哈哈哈,還是你小子看的明白……”

  羅貫中與劉微遠幾人都是哈哈大笑起來。

  隨后,劉微遠又將手中的那本書放在郭安面前。

  “此書好是好,但可不能私自放入在藏書樓咯。”

  “敢問岳丈大人,此書為何……”

  郭安剛想發問,但猛然間回想起這本書里面講的都是哪些人物,不由臉色微變。

  見此,羅貫中臉色也是不由一變。

  郭安微微一笑,說道:“羅先生放心,如此好的書籍,小子定然不會將其埋沒。”

  “那寧毅你準備如何發揚此書?”劉微遠有些好奇的問道。

  羅貫中也是滿臉期待的看向郭安,雖然在后世某些人眼中,這位湖海散人有多么的了不得。

  但是,這會卻是一位為所著書籍而擔憂不已的普通老人。

  郭安道:“我等不可看此書,但燕王府可是有人能看。”

  “嗯?”

  劉微遠神情一凝。

  “郭長史,那位燕王殿下……?”

  羅貫中則是眼孔一縮,他對于朱家之人,還是有些不愿面對。

  郭安寬慰道:“羅老先生,你都如此高齡,哪怕是進入燕王府,燕王殿下也是會以禮相待。”

  聽此,羅貫中神情稍松。

  “正是,羅老先生盡管放心,如此好書,我等凡俗之家雖不能收藏,但王宮內足以……”

  “可否讓咱看上一番,到底是何書竟然讓諸位如此謹慎……”

  一旁,郭父也是一臉好奇。

  只是,等到他看了幾章之后,臉色也都不由凝重起來。

  圖‘王’之書啊!

  放下書之后,郭父有些佩服的看了一眼羅貫中,也就沒再談論那本書。

  好在,幾人都是腹中有著萬卷之書的讀書人,可以聊的話題十分之多。

  ……

  翌日。

  郭安點完卯之后,便直接尋到朱棣,手中還拿著那位羅老先生的三國演義。

  雖然昨日,他嘴上對那位老先生的身份表現不介意,但他心中可是沒有那么放松。

  在老朱的陰影籠罩下,錦衣衛四處窺探著,哪怕心中已經認定老朱絕對沒有為難羅貫中的意思,但涉及身家性命之事,他也不敢有任何疏忽大意。

  存心殿內,在聽完郭安話后,朱棣眼神也是閃過一絲驚詫。

  “羅本羅貫中?”

  郭安有些驚詫問道:“殿下知道此人?”

  朱棣微微點頭,“此人乃是張士誠的謀士,曾用計謀打敗過父皇的一員大將。

  不過,后來此人覺得張士誠不堪大任,便與張士誠麾下的一眾謀士紛紛背棄張士誠而去。

  要不然,父皇想要打敗張士誠,也沒那般容易……

  此人之名,咱便是聽父皇所說。”

  郭安臉色微變,連忙問道:“那不知陛下對此人是何態度?”

  朱棣淡聲道:“此人雖然曾是張士誠謀士,但早早離去,現如今安分守己,便為我大明百姓。”

  “陛下圣明。”

  郭安隨口拍了個彩虹屁,便說道:“此人早先跟了張士誠,倒是有些可惜了。要不然,依照此人的才干,歸順陛下,定然也能立下不世之功,封妻蔭子。”

  朱棣嗤笑一聲,“行了,郭卿就放寬心吧,父皇絕不會因此人而為責難于你。”

  “多謝殿下。”

  郭安朝著朱棣拱了拱手,便提醒道:“殿下,微臣覺得此人這本書乃是一本好書,至于是留下王府,還是收入書院藏書樓,還請殿下定奪。”

  “哦?”

  被郭安提醒了兩次,朱棣也有些好奇了。

  緩緩打開,直接看了起來。

  “嗯?”

  行來不喜看書的朱棣,看完一章之后,便禁不住直接沉了進去。

  “黃巾起義、群雄逐鹿……衣帶秘詔、官渡之戰……”

  這些,有百姓,有軍事,還有政治、起義、忠臣、奸臣、權貴、皇家……對于朱棣來說,每一個都再熟悉不過。

  等到朱棣感覺脖頸有些酸痛,忍不住緩緩動了動脖頸,卻是突然看到,郭安已經四仰八叉的躺在那椅子上,呼呼大睡。

  “入他娘的……”

  朱棣忍不住一氣。

  “馬和,現在幾時了?”

  “回殿下,現如今已經快晌午了。”

  一旁的馬和連忙回道。

  “什么?”

  朱棣眼中閃過一絲驚詫,他感覺他才看了沒多長時間,怎么一眨眼就到了晌午。

  再次低頭一看,手中的書籍已經翻了一小半。

  “此書真是史書?”

  話落,并無人回他。

  朱棣有些疑惑的抬起頭,卻是發現郭安還是在呼呼大睡。

  “郭卿?郭卿……”

  “嗯?……殿下,你終于看完了!”

  被喊醒之后,郭安下意識的用衣袖在嘴邊擦了擦,便連忙率先問道:“殿下,微臣喊了你半晌,你都一直沒有理會微臣,仍是沉迷此書,微臣又不好打擾殿下,只能再次等著……

  只是不知怎么回事,就給睡著了,還請殿下恕罪!”

  一旁,馬和嘴角微微抽搐。

  朱棣不耐煩的擺了擺手,繼續問道:“郭卿,此書真是那羅本所著?”

  郭安回道:“殿下,應是那位羅本所寫。”

  朱棣眼睛微瞇,“父皇還是小瞧了此人,此人心甚大啊!”

  “殿下何出所言?”郭安連忙問道。

  朱棣輕輕一笑,緊緊盯著郭安問道:“郭卿沒看懂此書?”

  “原來殿下是在說這本書啊!”

  郭安訕訕一笑,道:“啟稟殿下,不論那位羅老先生心有多大,但如今已是一位遲暮老者。”

  朱棣眉頭舒展開,“幸好那張士誠自個作死,將此種賢才給逼走。”

  說著,朱棣便再次盯向郭安,“咱要親自見一見這位羅本。”

  “微臣這就將羅老先生帶進來。”

  郭安連忙說道。

  “善。”

  朱棣微微點頭。

  郭安也沒遲疑,直接往出走去。

  ……

  而聽到朱棣要見他,羅貫中只是一愣,隨即便跟著郭安坐上馬車,來到燕王府。

  郭安將其帶入宮門后,而朱棣則是已經站在殿門口相迎。

  “草民羅本見過燕王殿下。”

  “哈哈哈,羅老先生果然是一位大賢,咱早就從父皇口中聽過羅先生大名,沒想到百聞不如一見,羅老先生快快請進……”

  進入殿內,互相落座之后。

  朱棣便拿起那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咱聽說,此書乃是羅先生所著?”

  “正是草民。”羅貫中回道。

  朱棣直接說道:“羅老先生能寫出此種頭頭是道的精彩史書來,心中必然有著王道之學,咱想請羅老先生為王府紀善,不知羅老先生可愿否?”

  “殿下請老夫為王府紀善?”

  羅貫中一臉驚詫。

  就連一旁的郭安,也是滿臉意外,他原以為朱棣最多會喜歡這本書,結果沒想到朱棣這般絕,連羅貫中這般年邁的老者都不愿放過。

  “正是!”

  朱棣微微點頭,“咱也知道,很多讀書人都是自幼寒窗苦讀,立有扶蒼生社稷的志向。

  但是,等到他們步入官場之后,一個個又都變的迂腐不堪,利益熏心,絲毫沒有半分為天下蒼生的念頭所在……

  咱如今尚且知這些讀書人的秉性,但咱那幾個兒子,尤其是長子卻早早便不喜武藝,而是宛若一個儒家子弟,充滿仁善之心。

  咱擔憂他長大之后,滿腹仁善,會被那些道貌岸然的讀書人給欺騙……因此,咱想請羅老先生好好教導一番咱那長子。”

  “原來如此。”

  雖然朱棣一直在罵讀書人,但羅貫中沒有絲毫惱意。

  在他的觀察中,讀書人還都是如此。而且,他現在已經進入燕王府,也由不得他了。

  “草民如今風燭殘年,只剩無用殘軀,承蒙殿下厚愛。”

  “先生答應便好。”

  朱棣臉上直接露出笑意。

  “不知先生有何要求,咱定然都滿足老先生。”

  羅貫中緩聲說道:“此事,郭長史都知曉。”

  郭安連忙解釋道:“殿下,羅老先生此次來北平府,便是為了給書院藏書樓捐獻書。

  微臣也同意,準備尋上幾個書吏專門給羅老先生抄書,且給羅老先生尋上一副合適老花鏡。”

  朱棣說道:“既然如此,郭卿便速速安排。”

  “微臣這就去辦。”

  郭安無奈的站起來,往外走去。

  朱棣再次說道:“另外,再將羅紀善的書籍都帶來王府,從此以后,羅紀善便住在王府了。”

  “是,殿下!”

  郭安再次應了一聲,便走了出去。

  再次忙活了一下午,郭安終于將羅貫中的所有要求都滿足,隨后心中也是一松。

  又是幾日后。

  整個北平府的百姓們,突然在各自里長的帶領下,給燕王府還糧食。

  去年他們開墾的那些田畝,在今年可都是豐收。

  讓朱老四高興了整整好幾日。

  與此同時。

  胥運與莊廣兩人也是再次拜見郭安,派去陜西、陜西、遼東等地的人都回來了。

  ……

  兩章,7k字~~~

  (本章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