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 > 第264章 張居正改革—遍地開花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比他想象的還要理想有用。

  他推出是為了整頓賦稅、穩定經濟、克服財政危機,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是切實的超越了張居正這個提出創造者的主觀意愿。

  它簡化了賦役征收的形式,傳統的賦役都是分開來收,賦的主要載體是田地,役是人力,而一條鞭法將賦役結合在一塊,對于土地少或者說沒有土地的農民而言,減少了負擔。

  再就是用銀錢代役,好像好幾個改革的人都會選擇這個思路,農民可以不用強制的服役,有自由的農忙時間,剩下來的時間會使得他們去做一些短工,離開土地來創造價值。

  而商人購置土地就得承擔大部分的賦役,若是想要避免,那么就要選擇新的商業模式,比如說投資工商業,居然在一定程度還刺激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工商業里面又需要勞動力的投入,空下的農人成為這部分勞動力。

  當然這里面存在的問題是,每戶人家的役錢多少算合適,不然過高的話,還是得被迫服役。】

  至于什么錢都交不起的,那還是老老實實服役吧,還能領點錢回來。

  這就需要專業的經濟人制定核算。

  雖然有部分什么經濟的玩意聽不懂,但大體的意思還是知道的,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

  如此簡單的邏輯話語,英國公聽著朱厚照驕傲的說出來,很想要捂住臉。

  可惜他不能,只能努力端住表情。

  朱厚照可不在乎,自從知曉自己沒什么好名聲,加上連皇位都要過繼人之后,更加放飛。

  他還在那念叨:“哎呀,這個張居正還得多少年出生啊?要是他和王先生都是我手底下的人就好啦。”

  那你是在做大夢。

  不少人聽了沒搭腔,但心里都立馬回嘴。

  【一條鞭法并不單單只是在張居正在朝的時候實行,之后賦稅制度都是在上面進行細微的變化。

  而在這個過程里面,張居正的功勞毋庸置疑。

  第一是推廣之功,一條鞭法也并不是突然出現在明朝,宣德、嘉靖、隆慶都有人提出,有人實施,有人失敗,最后不了了之。

  雖然它們都不是一條鞭法,但內容多多少少都有所關聯,張居正實施過程很是謹慎,又是試點,這次的地點在湖北,實施后只有少部分人說不便。

  接著又在北方試點,同樣得到正反饋后才進行推廣。

  一直到萬歷五年才開始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從明中葉開始萌芽,但一直到萬歷五年全國通行,中間波折不斷,最后被張居正定為國策,不得不在這夸夸他的功勞啊。】

  “確實是能臣啊。”

  張居正的厲害哪怕是對他行事有所不滿之人也不會否認,他們又不是真的看不到一點好。

  只是他越好,越是叫他們心緒復雜而已。

  難道就真的沒有君子之風的能臣名臣嗎?

  林書:呃,搞政治的還想出淤泥而不染,這就有點為難人了啊。

  一般什么君子之風的,最后都是被貶被貶被貶。

  【再就是,一條鞭法突破了重農抑商的桎梏。

  封建社會的生產力需要實行以農為本的國策,但到了明朝情況顯然不一樣,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雖然和宋朝比起來某些地方還在走退路。

  一條鞭法顯然對商品經濟有著強刺激,張居正那會兒并不懂什么資本經濟,只是憑借著對時局的敏銳和改革的堅定,推出來這么一套以農資商、商利農的政策。

  居然能認識到農商需要發展平衡,在他所處的時代里面難能可貴。】

  雖然天幕說得天花亂墜,但基本明清往前捯的都沒打算用。

  正如天幕所說,他們的農業撐不起,若是不干預壓制商業,那么國家的農商絕對會失衡。

  以他們的生產力水平,經濟會直接崩盤。

  所以也不是什么時候發展經濟都是對的,畢竟古代就有浩大的商戰了,管仲就是其中的翹楚和異人。

  【搞完錢以后自然得搞點國家建設,水利向來都是和農桑掛鉤,基本上這個開支在每個朝代都會有,張居正自然不會在這些國家基礎設施上面摳門。

  黃河泛濫一直都是大問題,尤其是經過鍥而不舍的對黃河改道,泛濫出來幾乎一淹沒就是一整個城池。

  張居正從萬歷四年開始,相繼啟用吳桂芳、潘季馴為漕運總督,全力支持二人的工程。

  在治水的同時,他這邊更改了漕船起運和入京的時間,避開春汛,減少損失。

  只能說,當初規定南方漕運過淮的皇帝是個大聰明,剛剛好在春汛期間路過黃淮段。】

  本來還聽得好好的,一聽到后面,朱棣只想大聲問出來,到底是哪個腦袋長出來是個擺設的蠢貨提出來的。

  漕運的時間改一改是會死啊?

  是死犟著還是不知人間煙火,不懂什么時候有春汛啊?

  無論是哪一種,都足夠叫人無語。

  【除此之外,張居正還對驛站進行了改革。

  這個方面還挺新奇的,倒不是說古代的驛站不重要,而是很少在改革當中把它也扒拉進來。

  驛道四通八達,自然需要相配應的驛站,到了明朝,從京師到各個地方的驛道上,有驛站1936處。

  驛站專門負責接待出差的官員小吏,但是吧,內部使用的車馬驢這些交通工具,還有配備的馬夫船夫等人都是從民間征集,且不付錢。

  這個操作我都沒想到,真真就是官府吃霸王餐啊。

  這也就意味著,驛站接待的人越多,落在百姓身上的負擔就越重。

  后面更是越來越嚴重,過往的朝廷命官和皇親國戚對驛站過額使用,朝下索供、泛濫派遣差役比比皆是。

  只能說,蚊子再小也是肉啊,我都沒想到驛站還成為一群人的勒索地點。

  事實告訴我們,沒有差的大環境,只有不努力的人。】

  他們自然不會傻到把天幕的話當作好話聽,雖然很多人都沒有勒索過,但多多少少用過驛站,當時還未曾覺得,現在只覺得和壓迫百姓、吃民脂民膏的人無所差別。

  享用了便是享用了。

  而生活在驛站附近的百姓更是眼里含淚,官府要征集,家里還不能反抗。

  可這世道,家里能有幾頭牲畜都可能是全部的資產,還被強硬的充公,哪里受得了啊。

  又找到一個錯誤處,不少朝廷都開始翻自家的驛站制度。

  別的不說,那什么不給錢就征調百姓家的牲畜和民夫,很叫人臉面掛不住。

  神宗聽到自家的皇親國戚,小小年紀眉頭緊皺,那都是長輩啊。

  這個大問題還在宗室上面,可偏偏是太祖皇帝定下來的規矩,真就跟養了許多不生產的豬一般。

  民間養豬過年還能吃,可宗室呢?

  想想都覺得愁。

  【張居正注意到這個后,立馬規定新的內容。

  第一,總的原則便是非軍國大事,不能勘合用驛。

  具體的嘛,比如說不是朝廷奉公差,就別去打秋風了,除了那些皇親國戚,比如說某些路過的官員也跟著免費用,若是真的想用,你倒是出點錢啊;

  然后不是軍務,就別講究破排場,不準用金股;

  各地方衙門所屬官員,不能借口出遠門騷擾驛站。

  總之就是辦公差、軍國大事可以免費用,但其他人的話,要么趕路找下一個落腳點,要么就出銀子。

  第二,為了減少假冒轉借,所以加強了驛站的管理和稽查。

  主要辦法有三個:

  內外勘合——京城和外省的檢驗不同;

  大小勘合——針對的是官員大小,大的可以供應糧食馬匹,小的也能享受到人夫和糧食;

  長度勘合——為了避免有些官員過度勒索,設置了長單,其實就是一路上供應的數字,不單單有驛丞官員填寫,還要有所過州縣衙門蓋章。

  第三,嚴格限制驛站過往官員的索取,地方官員也不準主動受賄上司。

  辦差的官員使用的馬匹、糧食都有嚴格的規定,地方官進京也不去帶多少隨從,不然這負擔還不是得驛站出啊。

  只能說,張居正哪怕是對驛站改革都是從務實出發,后來還陸陸續續根據地區不同,調整驛站站銀的征收,還對某些州縣進行調撥。】

  要不是路途不允許,加上驛站使用的公用性質,還真能創造出不少價值。

  驛站和快遞還是有所不同,畢竟連人員都要靠征集附近的百姓,沒有那個條件。

  不過,許多朝代都能好好參考參考,畢竟這次改革的內容很細致,他們可以對應自家驛站合理摒棄。

  【然后就是邊防的整治了,改革都繞不開這個地方。

  張居正在位的這些年,出過許多有名的將士,最有名的怕就是戚繼光,戚家軍也是大名鼎鼎啊。

  只不過之前我都沒把他和張居正聯系在一塊。】

  張居正把人名字寫下,別的不說,能打出來一支自家軍隊,肯定不是小人物。

  往前捯捯,還是岳家軍。

  不說和岳家軍比,可總歸叫人心有所盼。

  林書:那你完全可以勇敢的盼一盼。

  【張居正那是該省的省,該花的花,對邊防沒有摳來摳去。

  譚綸、戚繼光主持薊州邊防的時候,譚掄提議建敵臺,張居正給錢,居庸道山海建了三千的敵臺守護要害;

  戚繼光訓練抗倭軍隊,軍事訓練、武器、邊墻基本上張居正都是他要什么他給什么,但人家給出的答案也漂亮啊,鎮守薊州,抗倭名將,名族英雄。

  只不過人走茶涼,張居正一走他也差不多排擠開始了。】

  張居正給戚繼光畫了個著重的標記,這算是和他一條船的了,畢竟他走后連重新站隊的機會都沒有。

  而且,民族英雄這四個字,有點重了啊。

  抗倭成就一代民族英雄?

  張居正雖也覺得倭寇兇狠貪婪,但要擔上如此大的評價,要么是戚繼光將人殺絕,要么……

  他嚴肅抬頭看向天幕,那便是后世對“倭”有著恨意。

  不少打仗的還在那躍躍欲試想要和人比試,已經有人腦子轉得快想到些七七八八了。

  【遼東方面,張居正啟用的是苦寒出身他又看好的李成梁,然后在萬歷七年底,打出來一個“紅土城大捷”。

  這一戰擊退了四萬敵騎,李成梁直接率兵追到塞外兩百里的紅土城殺敵。

  在李成梁鎮守遼東的二十多年里,大捷都有十多次,武功之盛啊。

  后來李成梁離開后邊防又出毛病了,萬歷二十九年把七十六歲的李成梁又弄去鎮守遼東,第二次持續了八年時間,邊防又穩定下來。

  只能說,后繼無人啊,雖然也體現了人家老爺子身板硬朗,但終歸叫人家這個年紀來苦寒之地戍邊,都說明后面明朝找不著人來用了。】

  七十六歲?

  好家伙,不少人都恍惚,這年頭能活到七十六歲都少見,還叫人去守邊疆。

  掰著手指頭算一算,又是八年,好家伙,這都八十多了,到底誰是老爺子啊?

  他們都不敢和人比身板。

  【明朝邊防松弛在張居正的改革下總算是得到扭轉,而且還意外的改善了蒙漢關系。

  張居正的改革是遍地開花,別人都是一項項來,他那是哪哪都要插一手。

  萬歷元年他就對學政不滿,但一直等到萬歷三年才上奏要改。

  明朝的官學很興盛,兩京設有最高學府國子監,地方還有各種府學、州學、縣學,想要參加科舉考試就必須得是官學學生,把教育、科舉、做官弄成一套系統。

  張居正不滿的不是這個系統,而是考試的內容,八股文啊,考的就是經義書義。

  年幼時要求背誦熟悉還能理解,但你做官不可能選一個只知道圣人之言的學子出來啊。

  張居正決定從教材入手,除了四書五經之外,還提供了一批書單。

  而且還對考試錄取做出調整,明朝的科舉時三場,三場都優秀自然最好,但如果后兩場名次好第一場有所欠缺可以酌情錄取,但如果只有第一場優秀而后兩場差勁的,沒有酌情了。

  主要是基本第一場考的都是經義默寫。

  至于考試作弊更不用說了。

  明朝的八股文出題簡直是刁鉆啊,把完全不相干的內容放在一塊給學生去答題,學生還得想到底是哪出自哪幾個地方。

  張居正的行為,顯然是解決了八股文受害者,其實也是解救他自己,不然選出來的一個個答題內容都很空泛,他想要找到實干的人難啊。

  其實還有許多改革,比如說約束生員、毀天下有名無實的書院等等行為,這兩項也是備受非議,阻礙了教育的發展,可偏偏對于明朝沒錢的局面,還真起到了正面作用。】

  沒錢沒錢沒錢。

  朱元璋簡直比自己當乞丐都要憤怒,窮成什么樣子了啊?

  沒錢到這種地步嗎?

  還有那個出題方式是人能想出來的?

  別說他了,就是其它朝代的讀書人看到所謂的截搭題,都覺得惡意滿滿。

  本來就很難了,為什么還要他們連題目都看不懂啊。

  改改改,希望他們朝廷別出現一些搭聰明學習別人家的糟粕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