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怒海覆清1852 > 第一三五章 船洋
  這次從同安回來的時候,董良將陸家的一個造紙作坊給搬了回來。

  江西和福建的造紙業比較發達,紙張是福建僅次于茶葉的出口商品。

  董良在水壩的邊上給他們做了一個水力粉碎機。

  造紙的最重要的一個工序就是將粗纖維攪拌研磨成細纖維,然后才能去用于造紙。

  改進了這一道工序之后,西表島上的造紙工坊

  效率大大提升。

  這也為董良建造印刷工坊創造了條件。

  董良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以至于他要成立一些職能部門都沒有合適的人選。

  原本華工中識字的就那么幾個人。

  琉球的文官除了向氏兄弟,其他人他又不能完全信任,難以委以重任。

  華族要想做到就要從滿清挖人。

  但不是什么樣的人都能挖的。

  董良準備將《告華族同胞書》刊印發行,讓其在大清的各地流傳。

  塔讀小~。>說—*.—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如果有人看了這套書又深以為然的話,那么他們會想辦法到琉球來找自己的。

  在眾多的技術中,印刷術的進步對社會進步的影響是最大的。

  因為他直接影響到了知識傳播的效率。

  有人甚至稱“印刷術”為世界文明之母。

  在歐洲,印刷術的出現直接開啟了新教改革。

  活字印刷術出現在歐洲之前,教會把控了知識的傳播,掌控了世俗的思想。

  有了印刷術之后,民間的各種書籍開始多了起來。

  那些新教知識分子能夠將自己的思想刊印城書籍傳播開來。

  一舉粉碎了教會對知識的壟斷。

  滿清控制中原之后,組織了一匹文人改革八股制度,打造文字獄,限制思想自由,通過各種手段控制漢族知識分子的思想,其實就跟中世紀的教會一般。

  首發&:塔>-讀小說

  在鴉片戰爭之后,清廷的威信掃地,對地方上的控制力減弱。出現了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比如林則徐、魏源、龔自珍等人。

  但是這些人的思想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們只是想要通過學習洋人來給滿清續命,所學者也不過是技術手段而已。

  沒有抓住滿清腐朽墮落的根源所在。

  但是至少說明還是有一批知識分子在尋求改變。

  在被滿清閹割了兩百年后,華夏的文化并沒有中斷,那股延續文明的力量火種依然還在。

  董良就是要在東海豎起一桿大旗,召集那些愿意為華族崛起而獻上自己才華,甚至是生命的讀書人。

  到那個時候,董良的隊伍才算是真正建立起來。

  “陳先生,麻煩你先負責印刷工坊這邊,這里必須要有一個讀書人坐陣。當務之急,先將孩子們的教材給印出來,另外,將序言印十萬份,我有大用。”

  董良準備先用《告華族同胞書序言》來試試水,讓陳得利在沿海的港口以散發地下小廣告的形式先擴散開來。

  
  這樣也能夠迅速將他們東海華族護衛軍的名聲給打響。

  現在已經是咸豐二年九月份,這一年的霜降是九月十一日。

  早在七月二十八日,太平軍已經殺入了湖南。而在咸豐元年八月份,江蘇北部豐北廳黃河決堤,兩江總督陸建瀛親自前去督辦。

  但是因為朝廷的錢都拿去剿匪了,因此工期一拖再拖,一直拖到現在。

  咸豐皇帝還是認為,黃河比洪秀全更加可怕。當在此督辦黃河工程的兩江總督陸建瀛上奏,請求離開豐北廳,趕赴長江上游督辦防務時。

  他卻讓陸建瀛留下,與河道總督楊以增一同治水。

  剛剛登基的咸豐還是很愛民的。他不會知道,在不久的將來,洪水和洪秀全都將脫離他的掌控。

  董良管不了這些十萬八千里外的事情。他唯一關心的就是太平軍什么時候打下南京。

  只要太平軍拿下南京,那么滿清的所有火力都將被吸引過去。

  南京是江南的第一重鎮,不管戰略意義怎么樣,至少南京的象征意義比較強。

  控制南京說明太平軍有了與滿清劃江而治的資本。

  而誰都知道沒有江南的輸血,現在的北方是無法與南方抗衡的,至少錢糧一塊就能夠將滿清朝廷給逼得崩潰。

  因此滿清必然是要全力對付南京城的太平軍。

  而那個時候,福建、兩廣就相當于與中樞隔絕開來。

  那個時候就是華族攻城掠地快速擴張的時候了。

  董良要加緊為即將到來的大時代做好準備了。

  無論是占領琉球,還是在東南沿海為護衛軍造勢,都是在做一個鋪墊,為即將到來的大時代做好鋪墊。

  董良的最后一站來到了島上的鑄幣工坊。

  這里有一套沖壓式鑄幣機。

  這套設備也是從鹿兒島的集成館搬過來的。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

  看樣子島津齊彬也注意到鑄造貨幣是個賺錢的行當。

  這套設備倒是全新的一套設備。

  董良準備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

  原本的琉球島上通行的貨幣是大清的銅錢。白銀在這里很少使用,因為島上實在是太窮了。

  只有在那霸,那些商人才會使用銀兩結算。

  不過結算的方式非常繁雜,有散碎銀子,也有洋人的銀元。

  滿清內部也流通這大量的銀元,其中以墨西哥鷹洋數量最多,到了滿清的后期,市面上流通的各種洋人銀元已經有數十億枚之多。

  這些銀元可不是足銀的,但是他們在大清都是當做足銀使用,每年光是這一項就不知道要被洋人賺取多少利潤。

  上次搜刮了同安縣的幾個大世家大族,董良的手中現在有幾百萬兩現銀,他準備全部鑄造成銀元使用。

  “元首,這是新幣的樣品。”

  工匠取來了一打銀幣,這銀幣是按照清制的一兩重,約合37.3克。

  這樣更加方便在沿海地區使用。

  正面是簡單的兩個字“一兩”。

  背面是一艘大帆船的圖案,以“怒海號”為藍本刻畫的。

  采用直齒邊。銀元的成分是銀八九,銅一一,基本與袁大頭相同,這樣的比重,放在嘴上吹的時候能夠發出輕微的蜂鳴聲。

  因為其背面的圖案,后來有很多人將其稱為“船洋”。

  董良沒有將華族的標志給刻印上去,也是為了讓其更容易在滿清內部流通。

  他馬上要成立一家華族銀行。總部設在西表島。

  第一個分行也是主要的業務點在沖繩島。

  董良將以那里為銀元的發行兌換機構。

  接下來華族銀行還將會在鹿兒島和福州的琉球館開設分行。

  船洋以足銀一兩兌換一枚,這樣的話,基本上一枚銀元就能夠賺到將近一錢銀子,這利潤率相當于是百分之十。

  這個時候,沿海商人已經習慣使用更加方便的銀元,不用擔心商人們會不用。

  董良深吸一口氣,將銀元放在嘴前,猛地吹了一口。

  然后他不緊不慢地將銀元放在耳朵邊上,果然有嗡嗡的聲音傳來。

  董良的臉上露出了微笑,他的這個動作以后將成為商鋪掌柜,街頭小販的標準動作。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