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三國:漢中祖 > 科舉(正文番外)
  《漢紀·光文帝紀》:七年秋,林邑王攻殺日南郡吏,中祖震怒,調交、廣、湘三州兵馬討之,以交州刺史陶璜為帥,水陸并進擊林邑。

  中祖發虎賁營及韓、青、徐三州卒三萬,遣都督杜預、樓船將軍羅憲、朝鮮太守陸抗征三韓。

  ……

  八年夏,林邑國滅,取王范熊之首游使旁越裳諸小國。

  同年秋,陸抗斬辰王,三韓降。以其地擴帶方、樂浪二郡,又設臨屯、朝鮮、真番三郡。

  《漢紀·張閻陶楊傳》:延熙七年,林邑少田,貪日南之地,侵暴日南郡縣,殺害長吏,掠奪百姓,交州刺史陶璜建牙聚眾討之。林邑王范熊見兵至,遣使上表,求還所略日南民戶,又奉獻國珍,定為朝貢。

  璜不準,斬其使,水陸進討,……林邑國破,王范熊逃入扶單國。璜遣使入扶單,書曰:“范熊,漢之仇寇,蔽之者死。”

  扶單國惶恐,欲殺范熊,以悅大漢。范熊有所察,奔走屈都。屈都王不敢蔽,使人殺之,送其首入漢,以為漢之臣妾……

  十月,長安。

  三韓入漢,林邑國滅,這兩條消息上了長安市坊幾天熱搜,便又降了下來,被秋闈帶來的熱度所取代。

  自大漢一統天下后,也把大漢獨特的選官制度推廣到了中原以及江東,廢除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以及江東原始的察舉制。

  當然隨著時間的變遷,劉禪又對選官制進行修改,減少了對普通士子考取孝廉資格的難度,進一步增加錄取孝廉的名額。但增加了對孝廉任官的難度,被地方州郡推薦的孝廉需要和從地方上考上來的士族一同考試,不再分開考試。

  當下的察舉制已經大變味了,地方上每個郡除了每年可以舉薦孝廉外,還要來自地方上的普通士子,他們投碟自入,通過州與中央的考核,擁有與地方孝廉參加端門試的資格。

  因此在每年的十月份,便有大量來自天南地北的士子齊聚長安,參加尚書臺舉辦的端門試。

  來自涿郡的方城張華背著包袱,衣著極為樸素,穿梭于街道之中,尋找著幽州為幽州籍貫士子準備的驛站。

  張華,字茂先。涿郡張氏,留侯張良十六世孫。其年少孤苦貧寒,靠幫別人牧羊來養活自己。但其自強不息,內修身心,外習群書。品性達人,器量寬闊,膽識弘大。

  若不靠外力,以其家境根本不可能被舉為孝廉。但在大漢平定天下后,大漢新的選官制得以讓他恩進,他投碟自進,通過了州、中央的考核,拿到參加端門考試的資格。

  “敢問足下可是張華,張茂先?”

  老者領著幾名胡人隨從攔住了張華,語氣恭敬地問道。

  張華微微愣住,行禮回道:“正是在下,不知長者有何賜教?”

  “在下乃朔王門下總管,朔王知先生入京科試,然幽州驛站簡陋,特命在下在此等候。請先生隨在下前往雅居,以待幾日后的科試。”總管答道。

  張華心生警惕,答道:“在下與朔王素不相識,又對足下無恩,恕在下不能答應。”

  “哈哈!”

  “數年不見,茂生仍是如此拘束。”

  張華聽著耳熟的聲音,尋聲望去,只見一名儒雅之士從小巷間走出,不由喊道:“盧兄?”

  張華迎了上去,施禮說道:“數年不見盧兄,不知今在關中安好?”

  盧欽,字子若。東漢名儒盧植之孫、朔王傅盧毓之子。在涿郡之時,盧欽對張華的才能便十分器重,當時在他的牽橋搭線下劉放還準備把女兒嫁給他。

  但是這一切在大漢一統天下后改變了,盧氏、劉氏被遷往關中,失去貴人賞識的張華又回到了過往的日子。

  今能得見舊人盧欽,張華又驚又喜。

  盧欽搖了搖頭,說道:“遷往關中,悲喜皆有。得陛下看重,家父為朔王傅,在朔方教導朔王。我當下官至侍御史,在御史臺就職。今欽知茂生趕赴長安科試,故來迎接一二,以敘往昔之情。”

  張華打量幾眼,笑道:“盧君所言,恐是有假,應還有他意,否則朔王門人又怎么會尋上我。”

  盧欽大笑幾聲,說道:“也不隱瞞茂先。朔王遠鎮守邊疆,其治下多為胡眾,少有學士之士。故來信詢問當下科試,可有能人,讓某舉薦一二。在下念及茂先學識過人,身懷大才,而朔王又求賢若渴,能否在科試之后,前往朔國任職,以為輔佐朔王。”

  頓了頓,盧欽湊到張華耳邊,說道:“朔王不為奪嫡,僅是為治邊疆。自朔王戍邊以來,雖有猛士,但無智謀之士,時常為之憂也!以卿王佐之才,若得朔王賞識,舉薦至朝堂,日后必一飛沖天。”

  張華微微挑眉,質疑問道:“真是如此?”

  盧欽跺了跺腳,小聲說道:“今太子之位鞏固,朔王安敢有此念。即便朔王有此念,我也不敢為之。只是朔王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實乃良主,可以佐之。若以先家境,不知何時方能高升,但若有朔王賞識,必得重用。”

  聞言,張華沉默下來。

  作為寒門子弟,他可知道機會是多么難得。盧欽作為名門望族子弟,不僅在魏,還是在漢都有中央官職可以出任,甚至他夢寐以求的孝廉,他都可以拒絕,以為養名。

  “朔王如何知我?”張華問道。

  盧欽沉吟少許,說道:“今歲阮籍出任五原太守,朔王曾與其見過。時論天下俊杰,阮籍言卿有茂先王佐之才,朔王心慕之,但苦于不能擅自離邊,故讓在下表達朔王心意。”

  去年阮籍曾被中央派到幽州出任考官,那時張華苦于無法出名,便做《鷦鷯賦》,以通過對鳥禽的褒貶,抒發自己的政治觀點。阮籍在看到這篇賦后,驚嘆張華的才能,并對張華極力看好。

  在阮籍前往五原郡任職,路過朔國。劉諶聽聞阮籍的名望,特意前往拜見。

  張華吐了口氣,說道:“今端門科試未過,華前途未知,恐有復朔王之恩。”

  盧欽聽出了張華的言外之意,摟著張華的手臂,笑道:“欽對端門課試過往內容有所知曉,或需能助茂生一臂之力。今此處嘈雜,隨我往僻靜之所探討。”

  “多謝盧君!”

  ……

  端門試如期舉行,由太子劉璿親自督之,并由其領人批閱,選拔達標士人以為孝廉,張華名列其中。

  劉璿送上名單,說道:“父皇,此乃今歲孝廉名單。”

  劉禪翻閱奏疏,問道:“今歲各地入孝廉情況如何?各地孝廉比重如何?”

  “今歲按照去歲商討之議,分南北二榜。益、梁、雍、涼、荊等州為西榜,兗、豫、揚、冀等州為東榜,其間互不干涉。西榜益、荊、司隸三州選為孝廉多,東榜豫、冀二州人多。”劉璿答道。

  用東西榜來分取孝廉,也是不得已的辦法。當初沒弄東西榜,結果中原士子以決定性優勢拿到了孝廉的名額,巴蜀士子比例次之,荊湘、雍涼士子占據較少。

  引得大漢高層不滿,希望劉禪限制中原士人孝廉的名額。這讓劉禪如何能同意,大漢已經這般折騰中原士族了,如果還實行以歧視性政策對待中原士族,怎么讓他們歸心。

  于是劉禪想出了東西榜,明面上沒有采取歧視性政策,但實際上卻保證了關西人的利益,讓關東人內部自我競爭。

  “可!明歲再增設一武略科,不與文吏、儒學可相同,由樞密院主持。讓涼、并、朔等邊境百姓亦能有機會以武入孝廉,以聚邊郡人心。”劉禪吩咐道。

  “諾!”

  “對了!”

  劉禪將劉諶的奏疏拿了出來,說道:“朔王以朔國無文學之士,難以教化國內蠻夷,今聽聞涿郡孝廉張華有才,欲請入國內,引為博士。不知太子以為如何?”

  劉璿斟酌一二,說道:“父皇,張華之名,兒臣亦有所聞。按其五弟所言,其藩國實需張華此等文學之士,可準其所求也!”

  劉禪的問題并不好回答,于公,劉諶為國事憂慮,于私,劉諶乃是劉璿的弟弟。因而沒反對的理由。

  當然從劉璿本心而言,他也認同劉諶的做法。朔方初復,大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經營。

  “好!便依按太子所言。”

  “諾!”

  PS:今天暫時一章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