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三國:漢中祖 > 第一章諸葛南征
  趙云神情激動,語氣上揚說道:“大丈夫安能死于榻上,得死于疆場者幸也。丞相,云請命前往南中。”

  諸葛亮見趙云拱手相請,心中難為之際,望向劉禪。

  劉禪也知現在自己出面解決最好,于是徐徐勸道:“趙卿如今天下曹魏未滅,漢室未興,卿如何能言死字。南中之征,預計前后不過半年平定,如此之敵,殺雞焉用牛刀。”

  “何況朕年幼,初登帝位,成都還需趙卿護衛,卿怎可離朕而去。”劉禪輕聲說道。

  趙云聽劉禪夾雜著些許請求話語,心中幽幽一嘆,天不假年,北伐不知那時還能作戰否?

  趙云心中雖是這么想,但是見劉禪已經發話,也就順勢退讓,緩緩說道:“日后北伐之際,丞相需命云出征。”

  諸葛亮自然允諾,說道:“北伐如此大事,安能無子龍乎!”

  劉禪見眾人達成一致,也不耽擱時間,揚聲說道:“南征一事已定,望諸位同心協力,共安南中。”

  眾人齊呼:“諾!”

  --------------

  諸葛亮處理完廟算一事后,馬不停蹄地趕回內府,召集眾人,安排南征事宜。

  諸葛亮跪坐案前,環視眾人,最后將視線停到馬忠身上,緩緩說道:“此次南征兵分三路,先談及德信(馬忠字)東路之事。德信你且說之。”

  馬忠昂首直腰,拱手說道:“諾,忠先談牂牁叛亂之事,牂牁郡此次叛亂者朱褒,原牂牁郡郡丞,曾與向巨達(向朗)、費公舉(費詩)共事。此人乃是當地大族,此人素有異志,曾以神怪之事立威,如朱褒此人謠傳獲麒麟于馬頰嶺,又造橋名麒麟橋。”

  “先帝時,為安南中數郡,對劉璋時大量南中官員并無更換,只更換其太守。忠與巨達、公舉交談時,曾聞朱褒對先帝隱約不滿。”

  “故此次牂牁叛亂為本地士族叛亂。牂牁郡多雨,俗好鬼巫,多禁忌。以山為田,無蠶桑。頗尚學書,少威凌,多懦怯。但郡特多阻險,有延江、霧赤、煎水為池衛。若要平定牂牁,‘奔命’(注①)之士可為上選士卒。”

  諸葛亮撫須說道:“此次率德信可率五千士卒,‘奔命’換成白甲衛,調2種1000人予你如何?”

  馬忠面露喜色,以前南中叛亂多遣賨人平叛,眾人皆號‘巴郡神兵’,這白甲衛又是編其入戶,賨人不事耕種,只需征戰。如此精銳奔命之士如何能比肩!

  馬忠生怕諸葛亮反悔,立即感激說道:“多謝丞相。”

  諸葛亮后面叮囑道:“德信,此次白甲衛隨你前往牂牁郡,需將不服蠻夷交予其為奴,作戰之事你可與白甲衛種主商議。”

  馬忠應聲答道:“諾!”

  諸葛亮又看向張裔,問道:“君嗣,南征糧草準備一事如何?”

  張裔,字君嗣,專研《公羊春秋》,廣泛涉獵《史記》《漢書》,許靖認為張裔才能比肩曹魏鐘繇。現任內府參軍,目前負責南征糧草一事。

  張裔出列拱手答道:“目前已在僰道江邊設郁鄔戍兵站,南征錢糧已經先行運送至郁鄔戍。”

  諸葛亮頷首,對于張裔辦事諸葛亮還是十分信任,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是需要先過問,防止出錯。

  諸葛亮思慮及李恢中路軍之事,不知令誰前往合適,環視眾人,見到董允身影,心中念及李恢深受董允其父董和知遇之恩,讓董允去最合適不過。

  李恢,字德昂,南中益州郡士人,李氏為南中八大姓之一(注②)。李恢出仕益州郡為督郵。當時李恢的姑父爨(cuàn)習是益州郡建伶縣的縣令,違反法令,有司按制連坐李恢,欲將其免官。上報至益州郡,太守董和知道實際上爨習與李恢不和,當地爨、李兩大家族也是矛盾重重,而爨氏勢力在當地占上風。

  董和從維護大漢在當地的統治著眼,同時又深感李恢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棄之可惜,左右權衡后,決定將李恢調離本地,李恢又遇劉備之后一路高升。

  諸葛亮心中定計,淡淡問道:“休昭可在?”

  董允聽聞,從眾人堆中出列,拱手答道:“請丞相吩咐。”

  “你愿前往平夷縣將詔令傳與李恢否?”諸葛亮問道。

  “允愿前往!”董允并沒遲疑,而是直接答道。

  諸葛亮對董允態度,十分滿意,沉聲說道:“你傳令于李恢,命其領兵五千出平夷,攻益州。但此路兇險之極,你需叮囑李恢一切小心,若敵眾我寡時,務必堅守,不可輕易冒進,待我平定高定部后,與其匯合。”

  “士載聽令,此次休昭前往平夷縣路途兇險,你率赤甲衛護送其前往。返回時,于郁鄔戍聽召即可,與我會合。”

  董允、鄧艾出列應聲答道:“諾!”

  諸葛亮淡淡說道:“兵事先如此安排,若有變故再行修改。諸位可還有其他異議?”

  王連遲疑半晌后,出列問道:“丞相南征,不知內府及國中政務交于誰處置?”

  諸葛亮心中猶豫不決,略作沉思,淡淡說道:“在我南征之后,參軍張君嗣可代行內府政務之事,東曹掾蔣公琰可輔佐之。一切內府事宜處理后,皆需上報于陛下;內府潘司直監察之事處置后,也都上報于陛下。”

  潘浚、蔣琬、張裔齊聲答道:“諾!”

  隨著半年登基以來,諸葛亮慢慢看出當今天子雖然將大漢內外之事皆交于自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天子對權利不感冒,而是因為其威望、經驗不足才如此安排。

  若待天子羽翼漸豐,必然會將朝野權利收回,不過或許是在自己百年之后,自己如今行周公之事,乃是出于深受皇恩,不可為日后大漢埋下禍端。

  ---------------

  ①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舊時郡國皆有材官騎士以赴急難,今夷反,常兵不足以討之,故權選取精勇,聞命奔走,故謂之奔命。”

  ②“焦”、“雍”、“婁”、“爨”、“孟”、“量”、“毛”、“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