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攝政大明 > 第七十一章.德慶壽辰(下).
    此時,在太和殿外,等候的官員勛貴們早已是分列兩旁,讓出了道路,目瞪口呆的看著宮中太監們舉著趙俊臣的賀禮來到太和殿前。

    舉著賀禮的太監共有百余人,每個太監手中都舉著一把大型的傘蓋,傘蓋下面,則綴著無數綢條,綢條上面,密密麻麻的寫著大量的名字。

    這是萬民傘!

    雖然形狀各異,雖然大小不同,雖然這些萬民傘似乎并不正規,雖然在場的大部分官員一輩子都沒收到過萬民傘,但看到太監們手中舉著的大傘,以及傘下綴著的綢條,讓所有人都還是認了出來,這些確實是萬民傘!

    另一邊,站在御階之上,德慶皇帝在群臣的擁護下,看到趙俊臣送來的壽禮,很顯然也猜到了這些就是萬民傘,再聯想到趙俊臣“代他人送禮”之言,雖然強自平靜著,但依然忍不住身形微微顫抖了起來。

    作為一個好大喜功、又自詡圣君的皇帝,如今又銀錢不缺,還有什么會比百姓送給他萬民傘作為賀禮更讓他滿足、更讓他出風頭?

    古往今來,又有多少皇帝收到過百姓送的萬民傘?

    更何況還是一口氣送了上百把萬民傘之多?

    “趙愛卿……”德慶皇帝聲音似乎平靜,卻緊緊盯著御階下的萬民傘眼睛眨也不眨,問道:“這些是什么?你又是代何人送禮?”

    明白了德慶皇帝明知故問的心思,趙俊臣出列,用自己最大的聲音,讓太和殿外的官員勛貴們都可以聽到。

    “陛下,這些是臣前些日子代陛下巡視潞安府災情的時候,潞安府百姓們為陛下連夜制造的萬民傘,且全都是自覺為之。足足有一百一十七把之多!在臣代陛下巡視潞安府期間,陛下您的愛民心懷,百姓們皆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在臣返京的時候。百姓們更是紛紛攔路,托臣把這些萬民傘送于陛下。”

    頓了頓后。趙俊臣接著說道:“陛下您剛才說。這次壽典,讓陛下您看到了大明江山的強盛、看到了天下官民的忠孝之心、看到了朝堂之間的君臣和睦,但依臣看來,陛下您還看漏了一點,那就是陛下您愛民如子、百姓們敬陛下如父的情誼!陛下您莫要覺得這些萬民傘樣式寒酸,據臣所知,潞安府百姓們剛剛經歷了一場蝗災,正值生活貧苦窘迫,但為了給陛下您制造這些的萬民傘。所用的布匹綢緞,都是百姓們自主捐獻,很多百姓好不容易有了一件好衣衫,幾年都舍不得穿一次,但為了給陛下您制造萬民傘。卻毫不猶豫的把它剪成用于制造萬民傘的材料,如此忠孝之心,臣不論何時想起來。都覺得感動異常,而百姓們的如此作為,更能說明陛下您在百姓們心中的聲望與圣名!”

    “好!好!好!”

    聽趙俊臣這么說,德慶皇帝只覺得自己這場壽宴出盡了風頭,今后再自詡“圣君明主”,也有了底氣,心中的歡喜激動,已是不足為人外人道,只是一連說了三個“好”字。

    又過了許久,德慶皇帝戀戀不舍的把目光挪開,揚聲下旨道:“來人,把這些萬民傘放入太和殿正堂,今日與朕同行,朕到哪里,這些萬民傘就跟到哪里。壽典過后,亦要小心珍藏!既是百姓的心意,朕身為君王,就絕不能怠慢。再傳朕的旨意,潞安府今年稅賦全免,以傳播朕之恩德!”

    隨著德慶皇帝話聲落下,眾人又是一陣“陛下圣明”,期間自有諸般奉承馬屁不提,德慶皇帝興致愈高,亦是全部笑納。

    ………

    而在德慶皇帝歡喜的時候,周圍百官卻是心思復雜。

    給皇帝送萬民傘,看似驚世駭俗失了規矩,但趙俊臣顯然再一次的拍對了馬屁。

    這一次的德慶壽辰,風頭果然又被趙俊臣搶光了,而且比起往年來還要更出風頭,之前五十五座大型擺鐘就已是驚艷,德慶皇帝也是喜歡,但與這萬民傘相比,卻是不算什么了。

    更有許多人,驚訝之余,已是開始期待趙俊臣的第三件賀禮了。若是第三件賀禮要比萬民傘更加讓德慶皇帝開心滿足,壽典之后,德慶皇帝又將如何賞賜趙俊臣?

    其中,又以太子朱和堉的心思最為復雜。

    朱和堉對趙俊臣最為關注,趙俊臣離開潞安府時曾收到萬民傘的傳言,朱和堉也略有耳聞,只是對于這般傳聞,朱和堉當時根本就不相信,以趙俊臣這種貪官,又怎會收到百姓的萬民傘?

    而此時見到眼前這些萬民傘,朱和堉已是明白,那些傳言怕都是真的了。若是趙俊臣偽造萬民傘送給德慶皇帝,容易拆穿不說,而一旦被拆穿,此時最高興的德慶皇帝,到時候怕是最為憤怒的那一個,趙俊臣根本冒不起這個險。

    只是,在朱和堉看來,趙俊臣肯定依然在萬民傘上動了手腳,因為百姓們就算會送萬民傘,也只會送給官員,又有誰會直接送給皇帝?

    朱和堉有心想要拆穿趙俊臣的把戲,但最終還是按捺住了。

    無他,這點事情根本無礙趙俊臣絲毫,當時的趙俊臣是 趙俊臣是以欽差的身份代德慶皇帝巡視潞安府,這萬民傘送給趙俊臣,就等于送給了德慶皇帝,最多只能降低些德慶皇帝的歡喜,以趙俊臣的巧言令色,想要糊弄過去,并不困難。

    最重要的是,讓朱和堉親口承認趙俊臣這種貪官竟是收到了百姓的萬民傘,受到了百姓的贊譽,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在壽典上接下來的時間里,朱和堉一直神色怪異,很顯然,“趙俊臣收到萬民傘”的消息成真,對他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

    卻說德慶皇帝回到了太和殿,看著一百一十七把萬民傘分列殿內兩旁,臉上笑意不減,向趙俊臣笑罵道:“好你個趙俊臣,既然這些萬民傘早在回京之前就收到了,你竟敢藏著捏著。直到現在才獻給朕?”

    還不是因為只有這個時候呈獻,才能讓你最出風頭?

    心中這般想著,但趙俊臣的神色間,卻是一副賢臣為主的模樣,笑道:“陛下恕罪。臣曾聽聞,孝道乃是人之根本。而帝王乃是天下百姓之父母。可見百姓為陛下盡些忠孝之心乃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陛下您深居于宮中,無法與民間百姓隨意接觸,您的壽辰,百姓們亦只能在家中焚香祈福。有感于此,臣收到這些萬民傘后,就瞞了下來,直到今日陛下壽辰,才把它們獻于陛下,因為在臣看來。這些萬民傘,不僅僅只代表著潞安府百姓對您的感激與孝心,更是代表著天下百姓對您的感激與孝心。”

    聽趙俊臣這么說,德慶皇帝又是大喜,看著眼前的趙俊臣。也是愈加的順眼。

    突然想到了什么,德慶皇帝又說道:“對了,俊臣你總共準備了三件賀禮。那第三件賀禮又是什么?快快呈獻上來,準備在萬民傘之后,怕是更加非同凡響吧?”

    趙俊臣笑著點了點頭,說道:“第三件賀禮,臣卻是從入朝為官后就開始準備了,如今終于準備妥當,正是臣這次獻于陛下賀禮中的重中之重。”

    聽趙俊臣這么說,殿內眾人愈加的好奇了,皆是面露期待之色。

    在趙俊臣的示意下,宮中太監們終于把第三件賀禮搬運到了太和殿內。

    這一次,殿內眾人一看,就知道趙俊臣又是大手筆,第三件賀禮只有一件,但竟是需要十余名太監合力搬運。

    盯神一看,殿內眾人面面相覷,趙俊臣的第三件賀禮,竟然只是一塊極大的毛毯,此時卷了起來,厚達五尺有余,長達過丈,顯然面積極大。

    這么大的毛毯,固然貴重,但要放在萬民傘之后,顯然就不合適了。

    正在眾人奇怪之時,趙俊臣示意宮中太監把毛毯放在太和殿正中,然后緩緩展開。

    隨著毛毯展開,全貌展示在殿內眾人的眼中,殿內的驚呼聲此起彼伏,驚訝之色躍然于眾人臉上,原本穩坐御階之上的德慶皇帝,更是猛的站起身來。

    “這、這是……”

    即使德慶皇帝,此時看著眼前這幅寬達一丈,長達兩丈的毛毯,聲音中也帶了些許顫抖。

    “回陛下,這是我大明與周邊各國的疆域圖!”

    趙俊臣肅然回答道。

    看著德慶皇帝的驚訝幸喜的神色,趙俊臣知道,這一次,他再次猜對了德慶皇帝的心思。

    直到利瑪竇來華之前,中國受限于技術與投入,一直無力繪制精準的地圖,尤其是明朝時期,最為精準的地圖竟是太祖朱元璋時期繪制的《大明混一圖》,而且那副地圖極為失準不說,其竟是連國界都沒能力標示,地圖之上也只是描繪了大明疆域的山脈河流,州府的行政劃分,卻是一點也無。

    而趙俊臣的這幅大明疆域圖,融合了他來自于明朝疆域的記憶,以及后世的繪圖手段,大明江山的疆域大小,躍然于上,內中行政劃分、河流山脈,亦是條理分明,而大明周圍的國度,朝鮮、日本、門g古、安南,一樣不缺。

    要知道,即使是那含糊不清的《大明混一圖》,都已是宮中秘藏,除了帝王之外,尋常人看一眼都不可得了,更何況趙俊臣繪制的這幅地圖?

    趙俊臣估計,直到這幅地圖出現,殿內眾人怕才是第一次意識到大明江山的大小,以及周圍的勢力分布。

    在趙俊臣看來,從某種程度上,古代的帝王,或是是最沒有安全感的職業,不知道自己的江山大小,不知道自己治下子民多少,官員們的欺上瞞下,甚至讓他們不知道自己國家的真實財富與稅收多少。

    對德慶皇帝這種志大才疏的帝王而言,這種不安全感,怕是更加明顯。

    而趙俊臣的這幅大明疆域圖,意義就在于此。

    不僅要消除德慶皇帝的不安全感,更要讓他產生自豪感,讓他明白,自己所統治的疆域,是多么的遼闊強大。

    這種意義與驚喜,對德慶皇帝而言,比萬民傘更有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