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天命唯漢 > 第九十六章 劉盈:國際主義精神!
  「一個縣?」

  吳臣回首望了一下,看著廠房內五乘六的三十臺制衣車,張開嘴巴,雙眼圓睜,愣住不動。

  因為在這間廠房旁邊,還并排有四間相同格局的廠房……

  他默默算了一下,心中越發震驚,對于劉盈以及漢國的實力,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不過他早就準備抱大腿了,所以大腿越粗越好!

  劉盈輕輕撓了撓下巴上被蚊子咬的一個包,這也是他一直允許張不疑跟在他身邊的另一個原因。

  他是招蚊體質,而張不疑也是!

  因此蚊子雨露均沾,不至于死磕他一個……

  至于張不疑所說的,對,也不對。

  一個制衣車的造價等同于一個大縣一年的賦稅,這是真的,不過是綜合成本,也就是將所有的費用平攤之后的成本。

  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其中有很多成本會重復計算,然后疊加在一起,導致紡織這種輕工業也變成了需要大成本的重工業……

  嗯,這樣一來,劉盈可以明目張膽的少分紅給他們……

  吳臣從短暫的震驚中清醒過來,喃喃低語:「照這個速度,一天要消耗多少棉布啊?」

  「唔,大約是河內郡三成的產量吧……那里雖然適宜棉花生長,但畢竟人口多,需要多種糧食才能養活的起自己。」

  劉盈稍稍回憶了一下接著說道:「現如今影響棉紗產量的,主要是采摘棉花的效率,以及剝除棉籽的效率都不高。」

  「不過采棉花的事情短時間內不好解決,畢竟棉花采摘的季節幾乎和糧食成熟的季節重疊,騰不出太多的勞動力……」

  「至于剝除棉籽,我新近改良了一下之前那種人工軋棉機,等下帶你們去看看……」

  他說的人工軋棉機,指的是一種皮輥軋花機,原理是利用摩擦系數較大的皮輥表面沾附和帶動棉纖維,從而使得棉花和棉籽分離。

  嗯,系統給的……

  這種軋棉機的特點,就是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操作、維修簡易,如同那種手搖式脫粒機一樣,方便在民間推廣。

  重要的是經過軋棉機處理過的棉花,可以直接打包壓實,方便貨運到紡紗工坊,使用水力紡紗機做成棉紗,之后再拿去織布。

  不過劉盈一直試圖在省掉中間這個步驟,也就是推廣手搖式的珍妮機,直接從織女手中收購成品棉紗。

  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維穩,保證男耕女織這種維持了幾百年的生產結構能夠繼續下去。

  正如黃老的那句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

  每一次生產結構的轉型,生產力的提升,其實背后都有許多人的生活變得支離破碎。

  舉個栗子吧。

  比如當年的英國,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之后,因為沒有申請到專利,雖然他本人暴富了一場,但珍妮機卻漸漸流傳開來。

  于是,就有大量的紡紗工失業,他們憤怒的沖進詹姆斯家里,不僅搗毀了他做的珍妮機,縱火焚燒了他的房子,甚至于將詹姆斯全家都趕出了所居住的那個小鎮。

  不過在隨后的四年中,珍妮機從原來的八個紗錠,增加到了八十個紗錠,而且大英全國,也有了超過兩萬臺的珍妮機……

  只是雖然紡紗工失業了,但織布工人的雇傭量卻激增,從原來的四萬人,一度增加到了二十萬人!

  但好景不長,當更高效率的織布機出現之后,織布工人們也開始失業了……

  然而相比于上次的放任不理,大英帝國選擇維穩,也就是從法律層面上禁止使用更高效率的織布機,并且禁止機械師移民英國,試圖抑制先進

  技術的傳播……

  屬實是和某東方帝國在面對「奇Yin巧技」上的做法如出一轍了!

  但這只能是徒勞,畢竟資本是逐利的,蒸汽織布機的效率是手工織布機的五倍,于是工廠遍地開花,織布工人紛紛失業、破產。

  于是,在1811年和1812年,英國的下崗工人開始***,打砸工廠,搗毀織布機,直到英國政府出動了一萬四千名士兵才將***鎮壓下去……

  而這種行為讓詩人拜倫神往不已,為之寫下了「打倒一切國王,除了勒德王」的詩句。

  嗯,勒德是神話中的一個保護神的名字,當時***的工人自稱「勒德分子」。

  不過當手工織布工人數量一度降低到不足五萬人的時候,隔壁的蒸汽紡織廠里的紡織工人,人數從八萬人,一路飆升到了近三十萬!

  劉盈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減小轉型期的陣痛,或者說,將國內轉型期的陣痛,想辦法轉移出去,讓外國人發揮國際主義精神,替漢人承擔這種痛苦……

  比如隔壁三哥……

  現如今原產自非洲的大陸棉,應該已經傳到了印度次大陸,所以當地人應該已經學會了棉花的種植。

  這樣,只需要和三哥正常通商,就可以獲得他們種植的漫山遍野的棉花。

  之后將棉花裝船,運回國內加工成衣物,一方面供國人消費,另一部分可以出口給衣不蔽體的阿三……

  畢竟,遍體綾羅者,不是養蠶人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于國內年年鬧饑荒,但是是糧食出口大國的三哥。

  至于漢國國內的織女,紡織技藝相對較差的可以進紡織廠打工,用賺來的錢補貼家用,順便促進婦女解放思潮和工人運動的思潮,成為社會進步的力量。

  而那些手藝精湛的織女,可以繼續繅絲養蠶,制作絲綢。

  畢竟現如今的蠶寶寶受限于品種問題,吐出的絲賊細,只能手工紡織,不能進行大工業生產。

  因此紡織起來的速度很慢,通常一人一天也就是一尺左右的絲綢,如果采用的是緙絲工藝的話,一天能有幾厘米的進度就已經算是大師了……

  不過物以稀為貴,國內旺盛的需求,再加上財大氣粗的西域商人,這就導致了絲綢的價格居高不下,即便是紡織女工這種最底層的勞動者,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劉盈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過,說是有些手腳勤快的織女,甚至單純靠織布的收入就盤下了一個幾百畝的莊園!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