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65章 謀國(上)
  瀾滄,又稱南掌,既是今天老撾的前身

  相較于緬甸和越南兩個東南亞小霸王,瀾滄雖然在國土面積上并不比安南小,但國力上卻不如。

  自十五世紀以來,瀾滄和安南、緬甸的戰爭,基本上都是敗多勝少,軍事力量,恐怕連安南分裂的廣南國都干不過。

  但此番隨著緬甸、安南先后遭難,當今瀾滄國主索林那旺薩不是傻子,所謂唇亡齒寒,瀾滄夾在緬甸、安南正中間,若是這兩國都沒了,瀾滄一介弱邦,又豈會有好果子吃?

  何況此時的瀾滄,正處于國勢上升階段,不太可能束手就擒。

  國王命王子填塔拉督軍,領著四萬多東拼西湊的大軍,往東而來,解升龍府之圍。

  當然,其實對方的心思也絕非這般簡單

  這位瀾滄國王,本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老狐貍,自繼位以后,茍了五十多年,在位期間,將原本夾在緬甸和安南中間的弱國瀾滄,逐漸經營成地區一霸,先是終結了安南方面的軍事干涉,又在與緬甸和暹羅的戰爭取勝。

  這番愿意出兵救援安南,一方面出于唇亡齒寒,另一方面,也是存了日后,等安南、緬甸兩國遭受重創,瀾滄以救世主姿態,以此登上三國之首的霸主地位。

  而對于明軍而言,也不能輕視

  除了瀾滄以外,柬埔寨之前和明廷關系就不大好,國內也有大明的市舶司自貿區,備受剝削,此番亦有出兵,不下三萬。

  此番焦璉南下的兵力不算多,滿打滿算,也就四五萬之數,故而面對雙方來援,并不敢怠慢。

  先是留下一個師和三個營的民兵,繼續圍困升龍府

  其余大軍分為兩支,準備打援

  而這,也很快給宣化方向的武德恭留下了“破綻”

  武德恭動員宣化全部可用之兵,合計六千余,又強征三百頭牛,和數百騾、驢,運輸糧草,往升龍府而來。

  鄭祚實在是把他當做救命稻草,當即命令城中守備的禁軍出擊,策應武德恭。

  事情順利地超乎人的意料

  武德恭率軍和城中出擊的一萬多安南禁軍配合

  向城外圍困的一個民兵營前后夾擊

  不得不說,安南禁軍的戰斗力還是相當可觀的,尤其是居然還配有不少火器,居然能和明軍的民兵、輔兵打得有來有回。

  前后夾擊之下,竟是成功“擊穿”了明軍兵力本就不足的薄弱防線,在城外會師。

  接著掩護撤入城內

  鄭祚君臣振奮莫名,只覺得這一場“大捷”,可謂大洗前恥,一雪之前數月,從廣西邊境,到升龍府前,數戰數潰,兵敗如山倒的絕望態勢。

  既讓鄭祚原本擔心禁軍不堪與明軍為敵的擔憂安穩下來

  而且武德恭的到來,也帶來了大量的生力軍,以及寶貴的糧草。

  雖說不多,合計也就二萬多石,但在城中嚴格控制糧食供給,鄭祚又下令,所有糧草優先供給軍隊,對城中百姓則是生死無論。

  但凡有存糧之家,軍士可破門強征,許多原先的商戶、糧鋪直接遭了大災,即使尋常富戶和士人之家,若在朝中無人,亦難以幸免。

  這般殘酷,也可以說是果決的收集政策下,加上武德恭帶來的糧食,撐過眼下燃眉之急,再堅持個把月倒是足夠了。

  這種曠日持久,又關乎全局戰略的城池攻防戰,在古代戰爭中頗為常見,別說個把月的圍城,當初明軍圍攻武昌,就打了好幾個月。

  果然,武德恭成功來援后,第二日明軍便“惱羞成怒”,兩個師的御前左軍師,在火炮掩護下,猛攻城墻。

  只是,鄭祚的鎮定自若,恐怕持續不了多久

  -------------------------------------

  升龍府城內,錦衣衛執行司早兩年便開始的布局,總算有了用兵之日

  錦衣衛西南指揮使司,下面轄著五個千戶所

  分別駐于安南、緬甸、暹羅、柬埔寨四國,以及一個用作機動的,留在廣西。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此時錦衣衛的架構已經相當完善和龐大

  四個指揮使司,以及都指揮使司直轄部門,加起來,人員不下一兩萬,每年軍費都在百萬以上。

  只以西南指揮使司,就有四千多人

  對于一個情報部門而言,已經算太過膨脹了

  只以執行司人手,在這河內城中,雷汜手里,便能使喚百余

  雖說這些人用作陣戰,自是不足,可在渾水摸魚,亂中取勝,卻已經綽綽有余。

  在武德恭率軍進城以后,城內的雷汜就立刻召集幾個錦衣衛頭目,準備動手。

  在“后黎舊臣”們的幫助下,他們并不難弄到隱藏的場地以及運輸武器。

  河內城中,和許多江南城池差不多,水網密布,有不少湖泊和洼地,且城外又臨近紅河,其實只要想辦法,不難完成對城外的信息溝通。

  武德恭入城以后,雷汜通過后黎舊臣們的渠道,和他成功搭上了線。

  與此同時,城中的鄭祚,在神經高度緊張了快一個月以后,終于松懈下來。

  城外的明軍撤了一半,更加不太可能強攻城池了

  證明瀾滄方面的援軍已經靠攏過來,屆時只要越軍能夠牽制住河內方向的明軍,瀾滄那邊再和明軍對峙下來,不說戰勝,起碼不至于像之前那樣千鈞一發。

  再結合以前安南反明獨立的戰爭經驗,一旦戰事僵持,并且拖延下去,吃虧的絕對是遠道而來,人生地不熟的北方明軍。

  畢竟在這里,明軍缺乏最基本的群眾基礎,語言不通,氣候不適,沒有長期作戰的信心,一旦戰爭持久下去,遠離故土,軍心低迷,戰士不是機器人,并不能上了發條就不折不扣的運轉到底。

  相反,無論明軍再怎樣嚴格軍紀,不可否認的是,戰爭一定會對本地的民生經濟造成破壞,而顯然,被破壞而導致破產的農戶,恐怕不會把這個鍋栽倒越軍頭上。

  從北面而來,語言不通的明軍將士,就會陷入遍地烽火的境地

  這并非杞人憂天,不過百年前,這是正德年間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所以,樞密院對于整個東南亞戰場最大的要求,就是速戰速決,盡可能迅速的毀滅敵人的指揮中樞和政權建構,只有這樣,讓戰火還沒有燒到整個東南亞,將大多數人推到對立面之前,就結束戰斗,并重建秩序。

  只要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絕大多數人并不在乎自己頭頂的統治者是誰。

  這個期限,按照樞密院的推演,是半年。

  同樣的,鄭祚也是個精明的領導人,他也敏銳的知道,只要越軍挺過最艱難,也是最兇險的這半年,明軍想要徹底吞并安南,乃至于其余中南各國,就不可能!

  這種境外戰爭,對于光烈朝明軍而言,還是第一次。

  在此之前,光復軍面對清軍,雖說對手要強大得多,但無論是社會上層的地主鄉紳,還是社會底層的士民百姓,總歸或多或少,都是心向明廷一方的。

  即使是如北方陜西、山西那種特殊情況,當地士民也只是漠視中立而已,就算對明廷沒好印象,但抗清還是不含糊的。

  而這,就是雷汜處心積慮,和這些后黎舊臣們搭上線的原因

  大明到底是天朝上國,有些事情可以做,但外層上,還是得整點“表面文章”的。

  對于大明周邊的各個,或是現在,或是未來,在拓張計劃內的疆域,朱由榔所規劃的處置方法并不相同。

  如西域,葉爾羌、準噶爾、喀爾喀蒙古、東北這種地方,即使收復回來,也是作為正經的疆域,建省置縣,規范行政的。

  而如安南之類的東南亞國家就不同了

  它們并不是作為核心領土存在,也沒必要變成核心領土,因為它們的功能,是大明未來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材料市場,也就是,用以輸血的殖民地,屬于“外圍領地”。

  如印度之于英國;日韓之于美國

  既然如此,對于朱由榔而言,與其重走當初朱棣南征的覆轍,即使勉強統治了幾十年,入不敷出不說,反而加劇了東南亞的獨立思潮。

  不如軟硬兼施

  簡單而言,朱由榔并不打算取消大明自建國以來,在周邊建立的朝貢制度,反而打算進一步加強。

  確切地說,他要把以大明為中心的朝貢體系,強化成為一個如后世大英帝國那種由大明主導的跨國統治機關。

  也就是說,大明可以允許如東南亞這種地區的邦國自治,但必須限制在嚴格的宗法和政治框架中,并保持互相勢力的均衡。

  并通過在重點地區的駐軍,絕對軍事壓力,控制全局

  它們類似于大明的“維持會”,或者說偽政府,只有這樣,才能盡最大可能的,在減小明廷行政支出情況下,從這些地方榨出油水。

  而顯然,百姓就算有什么怨氣,首當其沖的,也并非大明,這就是后來西方殖民者們最擅長玩得那一套。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