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69章 呂宋宣撫使司
  在各個西洋殖民者當中,西班牙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簡單來說,于十七世紀的歐洲而言,西班牙屬于較為保守,或者說更加專制的政權。

  體現在殖民上,西班牙幾個東亞殖民勢力中,難得沒有東印度公司的,這倒不是因為西班牙人無心殖民,而是因為他們是真的把殖民地看做是“海外領土”,而非像荷蘭人或者葡萄牙人一樣,只是將其視作貿易據點。

  因此,西班牙殖民者所展現出的侵略和破壞性,也就遠比荷蘭、葡萄牙等國要強。

  海壇島大戰,對于各方在海洋上的力量格局,都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結果而言,雖然明軍損失也相當慘重,但畢竟這里就是大明的家門口,而荷蘭、西班牙等國,想要從阿姆斯特丹或者巴塞羅那,調動艦隊,沒有個一兩年根本不現實。

  故而,當荷蘭東印度公司遠東艦隊及西班牙菲律賓總督府所轄的,四分之三以上的全部海上武裝力量,被鄭成功的海軍以及臨時動員的,東南沿海各省市舶司艦隊近乎全殲后。

  整個自日本海以南,馬六甲海峽以東的萬里海疆,大明海軍成為了唯一成規模的武裝艦隊。

  鄭成功的腳步并沒有停下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夏季以后,正是季風當面,在樞密院和天子的旨意催促下,鄭成功、鄭鴻逵等率領的,艦船過千的龐大海軍,先是從廣州、泉州出港,而后在臺灣停泊休整數日。

  遂而傾巢南下,直指西班牙馬尼拉駐地

  與此同時,東南亞方面,安南和緬甸的戰事都已經度過了最重要的階段。

  此番動員出來的船只實在過于龐大,但并非能一直打下去,畢竟絕大多數都是商船,朝廷不能一直強征。

  按照戰前,通貿署與海軍都督府,和各市舶司商會的約定。

  海軍征用期限應不能超過兩月

  所以鄭成功不能耽擱

  當然,這些商家們其實也不反感跟隨海軍行動

  這個年頭,海商和海盜的區別,近乎于零,無論是“合法搶掠”的西方殖民者,還是亦商亦寇的大明海商們。

  而西班牙從十七世紀初開始對菲律賓殖民地的建設投入,尤其是馬尼拉,積累了不少西、荷海商的巨量財富。

  除此之外,呂宋島和棉蘭老島并不是荒無人煙的無人區,上面有數以十萬計的土著,還有數萬華僑,他們在上面已經開發了數十年。

  此時的大明海商們,已經對呂宋等地的種植園經濟有所了解,何嘗沒有眼紅之心呢?

  在工業時代以前,對于農業,吃飽當然是第一要務,主糧作物是當之無愧的國政第一指標。

  但伴隨著戰爭結束,整個國家的經濟生產都在迅速恢復,到了光烈十三年,隨著第一個五年規劃的完成。

  都察院審計署和財部、戶部保守估計,關內十八省的經濟狀況,基本恢復到了萬歷中年水準。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畢竟農業社會的恢復總是相當漫長的。

  當然,人口數量肯定是大大不如了。

  初步統計,至光烈十二年,各布政使司在冊的編戶齊民,不過一千八百萬戶,六千二百萬口,雖然說,這很大程度有戰亂之后,大量隱戶以及流民尚未編戶的原因,但相較于萬歷年間,人口減少了不下三分之一,卻是事實。

  于是乎,在此基礎上,此時大明的人均生活水準,居然還要比萬歷中年要好些。

  所以,許多中產之家,在滿足了溫飽之后,不免會對一些更高級的農副產品有需求。

  比如蔗糖

  而除了甘蔗外,呂宋也適宜于種植許多熱帶作物,只是這年代運輸不便,難以保鮮,無法投入市場,不如蔗糖方便。

  不要小看這小小的蔗糖,在歷史上,這就是十七至十九世紀,兩百年間,西方殖民者開拓的重要原動力。

  要知道,此時整個歐洲的市場加起來,都未必有大明關內十三省大,隨著經濟復蘇,民間,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消費能力恢復。

  這些商人們,只恨甘蔗田不夠多而已。

  至于為什么是呂宋,原因也很簡單。

  朝廷修訂《大明律》,并不是什么秘密,每月《啟民報》上都有刊登相關消息。

  隨著《民律》即將出臺,對于雇傭勞動的保護,以及其他相關政策,包括耕地保證,以及兼并加稅等等,相較于在國內開設種植園的高昂成本,在呂宋、安南等地就要劃算得多。

  因為這些地方并不在《民律》統轄范圍內,尤其是無需遵從《雇傭勞動法》。

  而朝廷也鼓勵民間資本,向外投資,以傾泄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平衡出入口差值。

  整個呂宋乃至于棉蘭老島,對于這些兇光畢露的海商們,無異于一塊肥肉。

  -------------------------------------

  海壇島之戰,消息傳到馬尼拉,頓時引發了空前的驚恐

  城內哭聲不絕,因為不少水手和商人的家眷都還在馬尼拉,但大家更加不知所措的,是對事情走向的迷惘。

  因為所有人都忽然發現,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他們居然找不到什么應對手段了。

  海上力量已經被摧毀殆盡,就連將城內人口全部撤出的船都湊不齊。

  剩下還能做什么?據城抵抗?雖然馬尼拉城堡不比臺灣的熱蘭遮差多少,但事實已經證明,在絕對的力量優勢下,完全沒啥作用。

  頂多也就遷延一下時間,可遷延了又如何呢?堅守的前提,是得有援兵,而馬尼拉的援兵,哪怕最近,也得從印度調,無有兩三月功夫,怕是影子都見不著。

  更何況,荷西遠東艦隊合力尚且對方傾力一擊,可印度方向的戰艦數量,還不如之前荷西聯軍的三分之一呢!

  既然不能全部撤走,那自然就是各顯神通了。

  馬尼拉總督,毫無“與城共存亡”的覺悟,直接第一個登上了私人雙桅帆船,往印尼方向逃命。

  他原本也是海商,這官也是買來的,大不了不掙錢就是,何必把性命搭上呢?

  其余有門路的海商紛紛效仿,至于沒有門路的,還有那些個水手、工匠、士兵及其家屬,便只能的驚惶中看著一艘艘脫弦而出帆船,獨自愁苦了。

  當然,也不乏憤怒之下,奪船殺人的。

  命都快沒了,誰管你哪家老爺呢?

  在馬尼拉的西班牙人并不多,撐死也就兩三千而已。

  可陷入惶恐的,卻不止他們。

  西班牙人走了,對于呂宋意味著什么呢?

  在過去幾十年間,為了防范和打壓華僑移民,西班牙當局總是偏袒于當地土著,借他們之手,來打擊華僑的發展。

  因為華僑不同于尚未開化的當地土著,這些移民熟練掌握先進農耕技術,又勤勞吃苦,在人少地多卻資源豐富的呂宋,財富積累很快。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自己的文化圈和信仰,互相抱團,也很難被洋人那下三濫的挑撥手段威脅,與西班牙人格格不入。

  一旦壯大起來,很容易就可以威脅到西班牙人的統治。

  故而西班牙殖民者雖然也依賴于華僑們創造的財富,卻又對于華僑一向十分防備,不惜支持土著,多次對華僑進行可恥的洗劫與屠殺。

  為的就是保持華僑在呂宋島上的附庸地位。

  而現在,伴隨著象征西班牙統治的總督大人,一艘雙桅帆船飛速往南逃去。

  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時機也到來了。

  呂宋華僑以閩粵兩省人氏居多,這些也本都是宗族觀念較強,民風彪悍的地方。

  在得知西班牙總督出逃后,又經某些潛伏于呂宋的“神秘人”策動下,先于明軍的到來之前,就展開了報復行動。

  曾經依附于殖民者,在華僑面前耀武揚威、血債累累的土著部落,很快就也嘗到了性命掌于他人之手的滋味。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