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75章 西北往事
  此時的西域,早已不復漢唐絲綢之路繁盛之時,那種周邊大小數十國的盛況了。

  隨著氣候變遷,以及絲綢之路被海上交通代替,西域從宋代開始,就逐漸轉入衰落。

  到了現在,已經基本蒙古化和伊斯蘭化

  人口也無法和內地相比,如葉爾羌這樣的萬里大國,人口也不過百萬而已。

  主要的城市,也就是這么十幾個

  所以翻越天山后,準噶爾的兵鋒拓展得非常迅速,此時準噶爾的首領,臺吉僧格剛剛掃平了自己幾個企圖爭位的兄弟,便準備向外擴張,用實打實的功績進一步確立自己的威望,開始了自己企圖統一西蒙古諸部的征程。

  而僧格之所以能夠在內部競爭中快速掌握全局,卻和一支數年前投靠準噶爾部的精銳騎兵密不可分。

  葉爾羌王城北兩百里外,戰斗已經接近尾聲

  堯勒瓦斯所派遣的四千多騎兵,在這里被準噶爾先鋒碰上

  這是內憂外患之下,堯勒瓦斯手里為數不多的機動力量了

  雙方鐵蹄對鐵蹄,沖殺近一個時辰后,以準噶爾先鋒斬首過千結束戰斗

  一般而言,實際傷亡都在斬首數的兩倍以上,意味著只是一戰,對方就將葉爾羌騎兵打殘。

  雖說,葉爾羌軍隊戰力不及準噶爾和漠西蒙古,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但這樣夸張的速度,還是讓所有人咂舌

  一桿正白色繪龍旗已經在漠北的風塵之中不知飄揚了多久

  已經褪了不少顏色,上面的龍紋不大看得清楚了

  但這面破舊的旗幟,卻代表著曾經那支橫掃東亞的勁旅,最后的余暉。

  一名四十上下,面色卻已然被塞北風雪刮得猶如陜北老農般的將領,勒住馬韁,靜靜遠望前方正在打掃的戰場。

  身上的盔甲樣式,和頭頂的旗幟,以及周邊護衛的紅纓,已經宣告了其人的身份。

  滿達海遠眺東南方向,此時距離他和阿濟格率正白旗出關,已經過去五年了。

  自己只要繼續向南,滅亡葉爾羌,就能從廣闊的西域舊地,給滿洲余部找到一個容身之所。

  就算不能像東邊那位天子一樣中興社稷,學當年的耶律大石,建立一個如西遼一樣的“西清”,總是可以的吧?

  當年耶律大石,逃到可敦城時,麾下不過二百騎而已,現在自己手中卻是鐵騎近萬。

  -------------------------------------

  五年前,在明廷以王愬、鄭成功左右兩路,又有李定國命李來亨騎兵快速穿插,分別鎖住山海關和居庸關退路后,位于北直的八旗主力近乎全殲,鮮有逃脫。

  但有支部隊,卻幸運地存活了下來

  當李定國徐州戰勝,大軍北上之際,整個北方戰場,唯有山西,由于西路軍乏力,清軍能勉強平衡局勢。

  于是阿濟格和滿達海,果斷抓住了這最后的機遇,得知李來亨穿插居庸關,北京已經不可能西撤后,立即動員在山西的正白旗全軍,北上出關,從察哈爾越過漠南,遁入草原。

  在關內的明清戰爭中,正白旗算是保全得比較完整,直到阿濟格等人北撤時,尚有八千余眾,又裹挾了察哈爾八旗的殘部,加一塊,也超過了萬人。

  八旗本就是軍民一體的制度,許多軍士家屬都在太原府的滿城當中。

  所以也能順帶著一起往北撤離,加上察哈爾匯集的人口,這支流亡大軍,竟是有兩三萬之眾。

  這樣的規模,在明軍面前還是不能硬碰硬,二人率軍先是在和滿洲交好的土謝圖汗部得到庇護,然后希望能接應到北京方面。

  結果不利的消息一條接一條北傳,希望破滅,同時,隨著滿洲的滅亡,漠北喀爾喀蒙古各部的態度也變得曖昧起來。

  阿濟格是滿清當中難得的驍將,勇猛善戰,但卻沒什么政治頭腦,相較而言,在多爾袞手下被提拔,多次署理政務的滿達海,繼承了他父親代善長于審時度勢的能耐。

  他知道在這個關頭,漠北諸部未必靠得住,選擇繼續往西遷移。

  而也正是此時,準噶爾前任臺吉,也是令準噶爾部脫穎而出,制定《蒙古衛拉特法典》,展現出并吞統一整個漠西衛拉特蒙古(即以前的瓦剌)實力的雄主,和多和沁逝世。

  他死后,幾個兒子迅速展開內戰爭奪大位

  長子僧格雖然實力最為強勁,卻難以取得壓倒性優勢

  于是乎,阿濟格、滿達海趁機投入其麾下

  他們這萬余騎兵,說多不多,但說少,也絕對不少,尤其是在草原上,一萬騎兵,尤其是無論裝備還是技戰術都相當厲害的正白旗,幾乎可以作為殺手锏使用。

  為了拉攏二人和麾下的勁旅為己所用,從而在爭奪臺吉的內戰中勝出,僧格非常大方的許諾了二人在準噶爾部顯赫的地位。

  而滿達海提出的條件,則是在南下葉爾羌以后,將葉爾羌王城以西,蔥嶺以東的草原,作為自己所部的棲息地。

  雙方至此建立了從屬關系,阿濟格、滿達海這幫子最后的愛新覺羅子孫,幫著僧格擊敗了其他幾個兄弟,成為了準噶爾唯一的臺吉。

  僧格并沒有放棄其父統一衛拉特蒙古的抱負,先是擊敗了和碩特部的頭領阿巴泰,后來又通過會盟迫使衛拉特其他幾部降服。

  可以說,除了南面的葉爾羌,僧格已經完成了統一西部的大半功業。

  現在,他需要用從曾經西域大國的滅亡,來給自己漠西霸主的桂冠加冕。

  相較于蒙古諸部,在皇太極時期就完成了封建化的滿洲,無論是組織,還是技戰術、裝備,都要強得多。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八旗是軍民一體,參領、佐領的編制里面,本來就有許多技術人員,比如負責修理甲胄、軍械的鐵匠,打造攻城器械的木匠,甚至還有會配制火藥,鍛造火器的工人等等。

  所以這些八旗余部的到來,對于準噶爾而言,絕不只是多了一支勁旅而已。

  同時也帶來了一次技術升級

  縱觀歷史,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大概經歷過三次技術文明擴散帶來的軍事革新。

  春秋戰國到秦末,向外擴散的青銅冶煉技術,締造了匈奴王國的威勢。

  漢末至兩晉南北朝,冶鐵技術也向外擴散,以及馬鐙、馬具的革新,也令游牧民族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唐末五代隨著藩鎮體系的興起和解體,又令許多邊緣藩鎮和游牧民族結合,得到先進軍事制度乃至于政治體系的遼、夏等國甚至完成了自身的封建化,而擺脫了所謂“胡虜無百年之運”。

  不得不承認,滿清在皇太極建制以后,這個時代的亞洲地區,其軍事技術的先進性,是僅次于大明的。

  而準噶爾,也絕非是漠南、漠北蒙古那種單純的游牧部落

  在前代臺吉和多和沁,與沙俄十幾年的博弈乃至沖突中,準噶爾對于火器技術并不陌生。

  這個時代,沙俄擴張的魔爪,雖然還沒有伸向遠東地區,但已經觸及到了中亞,距離后世的新疆和外西北地區,不過一步之遙。

  沙俄對于西域的野心,已經初見端倪

  早在幾十年前,沙皇俄國自1581年越過烏拉爾山東進,迅速占領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流域,并溯河而上,染指我黑龍江流域、喀爾喀蒙古及衛拉特蒙古地區。

  這也是后世乾隆為什么一定要和準噶爾,以及大小和卓死磕的重要原因。

  因為兩者剛好夾在中國和沙俄邊緣地帶,一旦為對方控制,后果不堪設想。

  朱由榔作為一個后世人,對于西北邊疆的重視,怎么也不能落后于乾隆吧?

  可以說,朝中知兵的明眼人都能看出,天子所部署的北方軍事格局,幾乎就是圍繞著西北、東北兩大戰場設立的。

  反而是蒙古諸部,在朱由榔眼中威脅反而不大,更多是剿撫并用,慢慢控制。

  所以無論如何,也必須要蕩平準噶爾!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