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57章 南湖嘴(上)
  與此同時,德興北部的浮梁地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景德鎮所在,多鐸手下大將,江南提督,完顏葉臣統帥其余七千鑲白旗主力和六萬綠營大軍,正朝著鄱陽湖畔的饒州府城鄱陽縣進發。

  多鐸的身后,還有兩萬綠營大軍,合計八旗兵將近萬,綠營大軍八萬,滿洲鑲白旗幾乎所有實力,這下子都全部拿了出來。

  除此之外,江南長江流域上的安慶府、太平府,一支浩浩蕩蕩的內河船隊正在緩慢地逆流而上。

  一艘旗艦之上,張字大旗懸掛其中,新任不久的滿清江南巡撫張存仁用單筒望遠鏡觀察兩岸。

  明朝時期,西洋的各種光學儀器就已經傳入中國,到了明末,望遠鏡和眼鏡對于富貴人家和官員而言,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物了。

  張存仁是八旗漢軍出身,當初跟隨祖大壽降清,在清廷投降漢人的鄙視鏈當中,屬于那種頂端存在。

  歷史上這廝最大的功勞,其一是跟著多鐸、勒克德渾攻略江浙,其二就是在順治八年時為了剿滅北方抗清的榆園軍起義,拔了黃河大堤,造孽無數。

  但就從清廷方面看,張存仁確實屬于漢臣當中的干將了,按照原本的歷史,此時的張存仁應該是閩浙總督,但由于朱由榔的改變,滿清不得不重視江南防備,讓郡王博洛親領閩浙,而張存仁則分給多鐸、洪承疇打下手。

  多鐸殘暴是不假,但必須承認,他是一名杰出的軍事統帥,在年前獲悉了多爾袞準備圍攻明廷戰略后,多鐸就在江南進行了充分準備。

  其中之一便是讓張存仁督造戰船,江南之地,攻守交戰不可無水軍,尤其是江西、湖廣這兩個腹地圍繞著鄱陽、洞庭兩湖的地區。

  好在江南地區本就不缺這方面的工匠,廠房,滿清禁海之后,又趁機強行征用沒收了不少未出港的內河商船,零零總總加起來有數百艘,張存仁憑借此訓練了三萬多內河水師。

  于是乎,加上譚泰在九江等地尚能控制到的三四萬人,此番鄱陽湖會戰,清軍方面至少能聚集起十五萬人。

  占了兵力總數的一小半,江南清軍的大部分,而明軍這邊,人數處于劣勢,光復軍北路軍總數在十萬余,就算加上南昌反正和郝搖旗進入江西后組織起來的各路義軍,也就是十二三萬的樣子。

  …………………………………………………………………………………

  九江城下

  朱由榔是真的無奈了,攻城戰已經進行了二十多日,除了焦璉那邊掃蕩了城南三寨外,其余絲毫沒有明顯進展。

  之前明軍要么是守城方,即使攻城,大多也是有內應之類取巧辦法,這般排開陣勢,強攻城池,尤其還是九江這種堅城,真是第一次。

  譚泰沙場老將,絕非守長沙的屯泰之流甚至章于天之輩可比,他駐守九江的第一件事就是嚴密將城中百姓管控起來。

  事實上明軍到江西之前,他就開始有序把城中不少百姓趕出城外,對于剩下的進行保甲編制,限制活動。

  又強迫城中青壯參與守城,以磚石堵死城門,強征糧食,保證軍隊供給,拆毀城外房屋,避免作為明軍攻城器械材料。

  總之,朱由榔終于部分體會到了當初孔有德在桂林城下的感受。

  在古代,圍城十月甚至好幾年都打不下的例子比比皆是,只要守城方謹慎行事,不輕敵冒進,安排得法,是很難被攻破的,故而孫子兵法有“十則圍之”的說法,顯然,朱由榔手里沒有十倍于譚泰的大軍。

  于是,除了每天都進行的炮擊外,明軍很難再進行什么有效攻城。

  而此時明軍的大炮又不足以破壞九江重鎮的城墻,最多只能殺傷一些守城清兵。

  就在朱由榔和李過焦頭爛額之際,南昌反正的消息傳了過來,朱由榔和李過大為振奮,如此一來,九江事實上作為江西門戶的意義已經不大,明軍大可以直接從南昌府直接進入江西腹地。

  正當明軍準備下一步行動之時,譚泰卻先動了。

  翌日拂曉,譚泰派出精銳四千,悄悄出城,突襲九江外圍,廬山北部的青山鎮。

  在這里獲得船只后,他們迅速北上,企圖占領南湖嘴。

  如果說鄱陽湖是江西乃至于長江中段的戰略要地,那么南湖嘴就是這塊戰略要地最重要的咽喉。

  因為南湖嘴就是長江匯入鄱陽湖的進出口!

  只要控制住南湖嘴,鄱陽湖流域的敵人難以匯入長江,而自己方面的人馬卻可以隨時進入鄱陽湖。

  在明初的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兵敗企圖突圍,就必然從南湖嘴而走,朱元璋見機在此地以舟師、火筏封鎖,與陳友諒決戰,最終斬殺陳友諒,抵定勝局。

  李過也不傻,早就在圍攻九江之前,就已經分出一部水師,占領控制這里。

  李過見譚泰行為,迅速就反應了過來,清軍這是打算背靠鄱陽湖,與明軍展開會戰!如果只有譚泰一部,清軍絕對沒有這般底氣,極大可能,不,他萬分肯定,多鐸的江南大軍已經進入了江西!

  李過預料得不差,僅僅就在兩天后,錦衣衛探馬司方面就傳來了多鐸率九萬大軍抵達鄱陽的消息。

  幾乎與此同時,張存仁三萬水師,也鋪天蓋地地從安慶府順長江抵達彭澤,進入江西。

  戰爭的陰云,迅速籠罩了整個長江到鄱陽湖流域。

  又過兩日,譚泰決心放棄九江,開始準備突圍。

  張存仁水師開始與明軍水師在湖口、南湖嘴等地交戰。

  說起來,雙方都不是什么職業水軍,而是臨時拉起來的水師,可謂菜雞互啄,但規模卻是不小,明軍方面水師近四萬人,清軍方面三萬多,當然不可能同時交戰,而是以幾十艘,上千人的規模不斷摩擦。

  這個年代的內河水戰其實和海戰壓根就是兩碼事,相較于更重視火力輸出和艦船性能,以及航海技術的海戰,內河水師交戰,就沒這么多技術含量了,一方面沒有什么大風浪,另一方面離岸也近,往往都是直接傾瀉完遠程武器后就接舷而戰,論起來其實和陸地野戰沒有什么太大區別。

  所以看古代戰史時,會發現,那些內河流域的水戰動不動就可以出動幾萬十幾萬人,而真正的海戰,一支艦隊有上萬人都算龐大了。

  因為水師和海軍的技術含量根本就是兩個量級,訓練一只內河水師,幾個月就行,甚至其中大部分軍隊其實就是陸軍,只要不暈船就行了,實在不行,就地上岸便是。

  而海軍卻要在茫茫大洋里尋找航向,與敵接戰,而且一出航就是好幾個月,無法像內河水師那樣隨時隨地從岸上獲得補給,對于技術和經驗要求極高,也無法帶太多人。

  光復中軍第六師副將塔天寶指揮著手下數十艘平底戰船和清軍周旋,塔天寶是順軍舊部,原是陜西人,指揮水戰這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次,好在一方面有上邊專門派下來,熟悉水戰的軍官、水手輔佐,另一方面清軍那邊恐怕也不比自己好到哪里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