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7章 會試(下)
  南京貢院位于秦淮河畔,夫子廟之旁,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大的考場,足足有三十多萬平方米,近兩萬間用作考試的號間。

  不過一般會試都不會坐滿,這兩萬號間大多是用于應對鄉試的,為了維持秩序,也是在表明重視,朱由榔派遣御前司一千甲士,并從正在京內衛戍的兩個光復中軍師,隨機抽取二十個哨,封鎖考場。

  貢院之中,一座三層小樓高高立起,俯瞰全場,那是主考官和副考官所在的明遠樓,考場里外兩層圍墻,上面還種有荊棘,算是比較原始的“鐵絲網”了。

  為了搞好這光烈朝的第一次科舉,從內閣到禮部,可謂如臨大敵,重視程度絲毫不亞于正在籌備中的四川戰役。

  主考、副考之下,還設有監臨、監試、巡察、同考、提調、執事等眾多官吏五百多人,以至于禮部人手不夠,還得從翰林院借調。

  至于負責后勤、防衛、搜查工作,則大多交給軍士。

  天色還未全亮,主考姜曰廣就得先帶著一眾考官,跑到隔壁夫子廟去,先祭拜孔子,然后才開始讓聚集在考場外的士子列隊入場。

  陳貞慧走在隊伍之中,他已經四十歲出頭了,但對于考進士這事兒來說,這個歲數不算夸張,侯方域想考,還沒做個機會呢(只有秀才功名)。

  他對自己的實力還是信心滿滿的,當年其人可是在文風鼎盛的南直鄉試,殺到了桂榜第二,這個成績想在全國的會試當中拿個名次不難,畢竟能和南直考生一較高下的,也就浙江、江西而已。

  同行的還有熟悉面孔,比如年僅十九歲的夏完淳。

  今年年初,夏完淳守孝三年時間已到,但他還是拒絕了朝廷的直接征辟,選擇科舉入仕,對于這個時代的文官而言,科舉入仕才是正途,如果走恩蔭或是其他路子,即使朝廷認可,在民間口碑也會有所議論。

  當然,其實夏完淳身上原本連秀才的功名都沒有,這倒不是說他沒這才華,而是因為人家從十四歲開始就開始抗清了,也沒法考功名,朱由榔以夏允彝(追封太子少傅、禮部侍郎)的關節,給了他一個恩陰監生,可以直接參加會試,否則真要從秀才考起,那也太麻煩了。

  “晚輩見過定生公。”

  夏完淳見陳貞慧在旁,連忙行禮,兩人年紀相差十多歲,稱一聲晚輩也是應當。

  陳貞慧自然是謙讓一二,雖說人家是靠恩陰參考,但自己這叔叔輩與之同科,也有些慚愧。

  兩人并非第一次見面了,早在復社之時,夏完淳師從陳子龍,也算是門聲顯赫,自然與陳貞慧、方以智、侯方域這些江南風云人物見過面。

  軍士站立在白色漆墻的大門前,一一搜查考生,檢視是否有夾帶,所以速度格外慢,兩人便攀談起來。

  “聽說這次恩科會試人數不少啊,光浙江舉子就超過八百號,江南各省加一塊,少說也得有五千以上。”

  陳貞慧感嘆道

  自崇禎十七年以來,江山淪喪,弘光、隆武政權都還沒堅持到開科舉,就已經亡了,仔細算算,已經有六年未開科舉了。

  故而如今恩科消息一傳開,全江南的讀書人都歡欣鼓舞,不得不說,這對安穩人心,也是一針強心劑,科舉的恢復,就意味著國家發展開始慢慢回歸正軌。

  于是六年來積壓的迷茫惶恐,就轉變為參與此次科舉的人數差點突破歷史新高。

  匯集南京的各省舉子就高達六千一百多人,比往年多出近三成。

  可以預見的是,這次錄取的人數也不會少,隨著江南光復,產生大量的職務空缺,而且未來不久還要收復四川、西北,也需要大量官吏,朱由榔必須先儲備一批人才,以免臨時難以應對。

  吏部預算,至少要錄取五百人以上才勉強夠用,而之前的明朝科舉,最多也就四百七十人。

  “今科鄉試放得也松,舉子比往年要多。”

  夏完淳雖說拒絕了朝廷征辟,但也關心時事,由于他和他父親當初都屬于鐵桿反八股的,南京諸多報紙論戰里,也常有他的身影。

  陳貞慧也笑道

  “不過這次恩科,也真是藏龍臥虎啊,你看了前日《寧報》沒有?還專門出了一期評點此番各省鄉試殺出來的‘文魁’呢,哈哈。”

  明代科舉之風鼎盛,對于大明的民間輿論場而言,每三年一屆的科舉,關注度不亞于后世的世界杯,于是乎,隨著報紙的流行,許多民間小報都開始如同后世評點球員一樣,論起各省出名的舉子,還在押誰能進一甲。

  尤其是《寧報》,這家報紙雖然有皇家背景,但在內容上,卻比《啟民報》還不正經,蓋因《寧報》的主編比較奇葩,名叫李漁,這位仁兄光提名字可能讓人沒什么印象,但如果說到他的作品,在后世某些人耳中卻是鼎鼎大名,他就是《肉x團》的原著作者。

  明晚期,也許是物極必反,嚴苛的程朱理學壓迫下,一些思想前衛的士人選擇用行動反抗,倒是促進了社會風氣的開放,尤其是江南,涌現出被稱為“三大怪儒”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

  有提倡男女平等,第一個敢砸“孔家廟”的李贄;有歷史上第一個歌頌工人斗爭的陳繼儒;還有就是這位,敢在封建社會提倡“性解放”的李漁......

  這廝主編《寧報》后,整個報刊的風格越來越不正經,越來越有搞顏色的嫌疑,被書社警告后,才不得不收斂,只能另搞花活。

  可書社也不敢撤換他,畢竟《寧報》能飛速成長為南京第二大報紙,甚至在盈利上,比《啟民報》還強,靠的就是這位,最后李漁又瞄上了這次科舉,對于這種熱度爆棚的話題,李漁則搞起人物評點來,大整花邊新聞,傳播甚廣。

  夏完淳自然也看過,會心一笑

  “說起來,定生公可是排在那‘南直才子錄’第一啊。”

  陳貞慧也是笑容滿面,這李漁還是很識相的,在評點里頗為給臉的安了個‘南直第一才子’名頭給他,可比那什么“復社四君子”有臉面多了。

  忙謙虛道

  “我看此次恩科強手云集啊,那浙江的朱彝尊、毛奇齡,福建的林芝遠、章瑜,江西的歐懷章、費云宜。”

  “毛奇齡?我倒是聽說過這人,聽說狂悖無禮得很,也不知是真是假。”

  正在二人閑聊之時,終于臨近大門,由官兵仔細搜檢之后,放了進去。

  每個考生得被隨機抽了一個竹牌,上面寫著編號,就是他們考試的號間。

  一名二十出頭的士子和旁人大不相同,古代科考考生自己都是要帶許多東西,什么吃食、筆墨之類,由于會試不僅只考一天,而是要連考六天,六天之內,吃喝拉撒都在號間里,所以有些還要帶上鍋碗瓢盆。這人卻是只拿了根筆,踹了一方墨,在眾人奇怪目光下,拿著竹牌就進了號間,最終頗有些凡爾賽道

  “哪有這么麻煩,提前交卷不就是了。”

  其人正是“浙江狂生”毛奇齡,之所以說他狂,倒不是說他喜歡吹牛,而是嘴太臭,經常得罪人,甚至給自己弄出不少仇家。

  但就才華而言,十三歲就以杭州第一中秀才,前兩個月又中浙江鄉試第二名,嘴臭也是有資本的。

  三通鼓聲后,考試正式開始,會試可就不同于鄉試那般草率了,分三科,要考六天,而且與很多人印象不同的是,會試經義并非一文定勝負,而是要寫十幾篇。

  不過朱由榔稍稍將其縮短,將四書五經的經義全部放到三天之內解決,再用一天考策論,最后一天考明算,變成了五日考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