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36章 新科進士
  可能是因為人太多了,這次考場并未設在殿內,而是殿外,五百七十多張桌案、筆墨紙硯均已備齊,眾人只需入座即可。

  毛奇齡心潮澎湃,縱使一向狂傲如他,也不敢抬頭去看那玉階之上的皇位。

  只待所有貢生都入座后

  朱由榔站在玉階之上,俯視眼前開闊廣場之上,眾多士子正襟危坐。殿試只考策論,而且只考一題,考生只需要依據題目寫一篇兩千字左右的文章即可。

  從上午一直考到午后,大概三半個時辰的樣子,五個閣臣就在皇帝身邊坐著,收卷之后,宰執們和禮部尚書、侍郎、都御史、副都御史等十余人共同閱卷,一般三天之內就出分曉了。

  心中有些怪異,第一反應竟是想問

  “有想上廁所的沒有?趁還沒打鈴趕緊去。”

  當然了,雖然朱由榔很擔心,這一考就是六七個小時,會不會有人憋不住啥的,但也不好在這說,只能繼續在玉階上當他的雕塑。

  只是對著中書舍人謝穎頷首,謝穎當即高聲傳旨

  “啟!”

  隨后禮樂、鐘鼓齊鳴,禮部的官吏向所有考生分發試卷。

  考試開始。

  殿試就沒會試那么寒顫了,每個考生都有一份題紙。

  毛奇齡小心接過題紙,迅速開始審閱起來。

  一般殿試題目,就沒鄉試、會試那般僵死了,畢竟又不淘汰人,再怎么樣,只要不作死,都有個名次的,所以題目都傾向于“問政”,也就是讓考生幫皇帝想辦法。

  而且題目是皇帝親自出(至少名義上是),以皇帝本人的口吻提問。

  比如萬歷二十六年,殿試題目為《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又比如當年崇禎在位時,就向考生問過一個朱由榔此時已經在逐步解決的問題。

  “唐、宋曾以武臣為中書令、樞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廳為布政,典史為僉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基本都是百來字的題目,相當于后世的材料作文

  但朱由榔這次出的題目卻比較特別,毛奇齡只是略一讀過后,就不得不感嘆,這下子怕是不少人得寄啊。

  因為這題目既不是什么文武分置的政治問題,也不是什么致君堯舜的道德理論,而是一個軍事問題。

  “朕嘗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陣戰之利,首在軍制,自三代以來,凡農兵制、征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即本朝衛所之制。太祖曾言‘朕養兵百萬,無廢百姓一粒米’,然自正統以降,衛所多有崩壞,軍田淪作私產,兵戶墮為奴婢,幾無戰力。”

  “及嘉靖之后,凡朝廷征戰,多舉募軍,然募軍為利以圖,一則民負深重,二則自專軍閥,亦有所缺。”

  “試以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殿試題目,也不是沒有和軍事相關的,但像今日這種,詢問軍制的,還是第一次。

  大概意思就是,中國自古以來,出現了眾多兵役制度,大明建國之初,使用衛所制,后面衛所崩壞,證明了問題所在,嘉靖以后又訓練募軍,但募軍制同樣問題不小,一方面變成了國家和百姓的巨大負擔,另一方面養出了如遼東、宣大、左良玉等只認銀子,不顧大局,而且貪腐嚴重的軍閥做派。

  讓考生結合歷史得失,分析今天大明應該采用怎樣的軍制。

  兵役制度是一個國家軍事的根本,光烈元年以來,朱由榔已經明確廢除了名存實亡的衛所制,而采用現在普遍存在的募兵制。

  在可見的未來,直到滅亡滿清之前,募兵制都是大明朝廷的主要兵役制度,但有些問題已經要開始考慮了。

  自肇慶起兵,已經過去了三年半,已經有第一批士卒因年邁準備退役了,樞密院預計,等川陜打通后,再到興師北伐之時,大明至少要保持五十萬以上的軍隊規模。

  每年的軍費開支就高達一千七百萬兩,而且朱由榔最近還想提高光復軍的軍餉標準,以及更新裝備。

  這在戰爭年代無可厚非,可仗總有打完的一天啊?

  和滿清的陸地決戰結束,以后就算有戰爭,也最多是局部戰爭,不需要動輒幾十萬的大兵團,而且海軍必然要走向前臺,占據更多軍費比例。

  一個在和平時期,軍事開支超過了民生開支的國家,必然是不健康的,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

  雖說距離解決這一問題至少還有幾年時間,但所謂未雨綢繆,這也是在考驗新科進士們的眼界和見識。

  看到這個題目,不少人都有些懵逼,作為傳統士大夫教育體制下的人才,他們對軍事實在是一知半解,基本上可能也就在史書上看過只言片語。

  但這可是殿試,不可能交白卷啊,于是也只得硬著頭皮寫下去。

  過了片刻,所有人都開始奮筆疾書,朱由榔從玉階上站起來,往考場中走去,從貢生們的桌案邊,饒有興致的巡視著。

  對于這一幕,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反應。

  這年頭,天子那就是人間至尊,有的人見朱由榔靠近自家桌案,緊張得筆都快拿不穩了,手心滿是汗,有的則恨不得朱由榔定在自己身邊別走了,好表現一番。

  朱由榔隨意看了一些,有的認為,可以恢復衛所制,利用度田所得的田土,重新分配軍田和軍戶,就像明初那樣。或者像唐朝那樣,搞府兵制,給農民分配田土,農民定期服役,如陳貞慧就是這般觀點,持這一觀點的學生最多。

  有的則認為,募軍制就挺好的嘛,只需要做好制度建設就行,閑時裁軍,戰時擴軍,沒必要走老路,比如毛奇齡便如此認為。

  還有更離譜,實在是思想迂腐的,居然要“復三代之治”,直接開歷史倒車,學周朝搞“遞征制”,平時不養兵,臨戰時,每縣抽人頭湊一百,全國不就有百萬大軍了嗎?

  一直看到了夏完淳的觀點,倒是讓朱由榔比較欣賞。

  夏完淳認為,朝廷不應該只應用一種兵役制度,而是多種結合。

  征兵制完全可以和募兵制互相配合,在民間,各府縣農閑時,廣泛的進行義務性的民兵訓練,而后再從民兵中挑選優異者,作為募兵編入常備軍。

  和平時期,可以先保留常備軍框架,維持部分精銳,如果有需要,就可以征召有訓練經驗的民兵填補進去。

  考試一直進行了三個多時辰,其間別說考生,朱由榔自己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好在皇后王芷之前早就有安排,專門讓御膳房忙活了一宿,準備了十幾桶米粥和宮餅之類,每人發一份。

  并且朱由榔也很大度,專門讓內侍傳旨,途中有需要的,可以上廁所,謹身殿左右的兩個小偏門就有,別憋出內傷了。

  也沒人敢在這地界玩作弊啥的,而且考策論,你作弊也沒意義。

  考完后,禮部官吏依次收卷,而后由御前司衛士引導貢生離開皇宮。

  一眾閱卷官們就被鎖在了文淵閣里批試卷。

  速度倒是不慢,兩個日夜,就全部完事了,瞿式耜帶著擬定的名單,如乾清宮,呈給天子御覽。

  朱由榔也看了前幾十名的卷子,其他名次大多是內閣商定的,朱由榔也沒異議,唯有前十名,需要天子親自敲定。

  朱由榔思慮再三,最終將夏完淳點為狀元,夏完淳會試成績為第六,也是名列前茅,而且策論的確寫得有見地,而且其人的經歷,的確是這個時代的道德標桿,有一定模范作用,算是成全佳話。

  會元毛奇齡點為榜眼,來自福建的舉子章瑜被點為探花,而名聲顯赫,會試第二名的陳貞慧則落到二甲頭名。

  欽定名次,蓋上玉璽之,殿試后第四日,眾多貢生再次聚集承天門前,數百甲士持戟而立,分列左右,儀仗華蓋金碧輝煌,還有禮樂鳴響不絕。

  眾士子無不心旌搖動,享受著人生最美妙的時刻。

  瞿式耜站在御案前,張開圣旨宣讀,每念一句,都有御史、衛士緊接著呼喚。

  “一甲頭名,夏完淳,賜進士及第。”

  “一甲二名,毛奇齡,賜進士及第。”

  “一甲三名,章瑜,賜進士及第。”

  “二甲頭名,陳貞慧,賜進士出身。”

  ......

  前三甲的答卷被張貼到夫子廟外,而且眾多報刊也全文轉載,一時轟動京城,五百七十四名新科進士,披紅花、騎大馬,經過太平大街,從三山門出城,前往西城外皇家園林參加宴會。

  沿街成千上萬的百姓圍觀,人頭聳動,這是自古讀書人最輝煌的時刻。

  相較于南京的歡欣氣氛,越過長江,往北數千里外,戰斗仍在繼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