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77章 歸正女真
  海軍的陳舉、劉國軒部約七千眾重甲步卒全部登岸,幾乎占領了整個遼東半島西側。

  清軍退守遼陽后,堅守不出,明軍雖說都是精銳,但畢竟人數有限,還要分出人馬清理各地堡寨、農莊,兵臨前線一帶的也就是一兩千眾。

  遼東不是關內,一方面,遼東淪陷已有數十年,在這里,明軍并沒有江南那種深厚的社會基礎,而且人口稀疏,雖說多爾袞入關之時已經將大量八旗勛貴族人帶入關內。

  但依然還有一半左右的滿洲族人留在關外。

  當然,其實也沒有多少,按照順治五年時的統計數據,八旗包括滿蒙漢加在一起,有七十多萬人口,其中滿洲占三十萬,蒙古十四萬,漢軍二十五萬。

  除此之外,還有一百萬左右的包衣。

  此時的遼東,人口估計也就是一兩百萬而已,其中一半是滿洲女真各部和漢軍旗的家屬族人,以及大量包衣。

  這些人也許對滿清稱不上多么忠誠,但對明軍肯定不會有多親近。

  所以大軍每進展一處,都得先清理控制這些聚居地才行,否則一不小心,自己也會被人給“游擊”了。

  尤其是相較于內地,這里的民眾族群混雜,又多有弓馬,一旦呼嘯聚集起來,便是一支支游騎兵。

  面對這些棘手的堡寨、農莊,明軍也沒法一個個攻拔,否則反而會讓情勢更加惡化,那樣整個遼東的各族民眾,很可能會倒向清軍那邊,到時候真就陷入泥潭無法自拔了。

  所以明軍采取的策略,還是拉一派打一派,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這也不難做到,滿清的八旗制度之下,是極其嚴苛的奴隸制,大量女真、蒙、漢、朝鮮等族百姓淪為包衣農奴、牧奴。

  鄭成功提出主要政策綱領,“釋奴分土,懲兇救民”。

  即否認所有滿清八旗制度下的奴隸關系,所有原本被束縛于滿蒙貴族奴役下,包括女真各部貧民的包衣、農奴,都獲得解放,并將原有土地效仿關內民屯令中的政策,重新分配。

  這迅速讓遠道渡海而來的明軍,在遼東站穩腳跟。

  正如同生活在中原、江南的農夫,不會因為皇帝新建的宮殿而獲得益處,游牧與游獵民族的文化中,階級壓迫更為深重,在直隸、山東跑馬圈地的畢竟只有軍事貴族,跟真正在大小興安嶺里挖魚刨參女真部落有什么關系?

  恰恰相反,自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后金在十數年的女真諸部統一戰爭,兼并、攻滅了大量部族,葉赫部不過是其中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女真游獵人口,也只能淪為八旗制度下的包衣奴才。

  當然,相較于被數次入關劫掠所得的漢族人口,這些女真奴隸的生活水準要稍好些。

  就在劉國軒率步軍主力,基本控制了遼東半島西岸同時,一批來自江南的補給船隊抵達。

  隨船而來的,除了數千斤火藥,一批兵工公司專門調撥的輕型火炮外,還有數百名特殊的明軍將士。

  其中為首的,為副將銜,喚作杜爾德,從這名字上來看,就不像漢人。

  是的,他就是當初在浙江,主動反正,生擒滿清多羅郡王博洛,原鑲白旗梅勒章京,葉赫那拉,杜爾德。

  除他之外,隨行的數百人也都是,在過去幾年里,各個戰場中,主動投降反正和被俘后投降的八旗軍士,而且都是滿洲人。

  經過了兩年多時間,杜爾德頭上的“金錢鼠尾”早已了無蹤跡,重新蓄起了頭發,再加上明軍赤紅色的軍服和制式甲胄,而且其人自己本來就是滿清當中的少見的文化人,北方官話相當流暢,如果不說,恐怕很難能看出對方是滿人。

  對于這幫子投降過來的八旗軍士,朱由榔還是相當優待的,除去手中確有血債的,如博洛那種,難逃一死,對于一般基層軍士,還有如杜爾德這種非愛新覺羅嫡系出身的將佐,如果主動投降,還給機會效命,若是戰敗被俘,則會被分配到攻城前線的“贖罪營”,僥幸不死的話,也還有機會。

  杜爾德當初投降之前,受到手下郝文興的“指點”,立志要當一個大明朝的“金日磾”,所以相較于其他人,更加積極,再加上其人本來也不廢物,居然混得相當不錯。

  朱由榔甚至還專門建立一個“歸正營”,專門收攏投降反正過來的滿洲、蒙古軍士。

  按照此時明廷官方聲討滿清的公文里說法。

  并未將蒙古和女真諸部全部一桿子打死,而是表示,“努爾哈赤者,本國朝邊廷舊將,得賴朝廷蔭蔽,方承一隅之土,不思恩榮之報,反以刀兵,裹挾建州諸部,危凌海西、黑水,使良民涂炭,赤子淪為奴婢,是誠可恨。”

  將漠南蒙古、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建州,尤其是愛新覺羅部進行切割,也算是明廷政治攻略的重要一環。

  墻倒眾人推。

  眼下,只要不是個瞎子,都知道,自川陜光復以后,明清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扭轉。

  滿清先是沒了多鐸、博洛手里最為重要的野戰集團,接著又丟掉了江南這個錢糧袋子,現在還失去了吳三桂這個急先鋒,以及川陜的地理戰略優勢。

  說是只剩下半條命,都算奉承了。

  除了歸正營的滿洲出身軍士以外,還有一批來自吳軍殘部的軍官,當初吳三桂、祖大壽等人降清后,滿清為了提防遼東將門集團,將其部家屬遷移到了錦州地區,方便監視。

  最早吳三桂剛投降的時候,滿清一度將他監視在錦州地區,就是害怕對方在前線搞事,直到后來前線實在吃緊,才不得不用吳三桂平定西北、西南。

  這兩撥人的到來,讓鄭成功極為驚喜。

  自肇慶以來,明軍屢戰屢勝,直到光復江南、川陜,除去朱由榔籠絡團結各個勢力的努力外,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此時的抗清復明事業,在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區,依然有著巨大的社會基礎。

  明軍也習慣了打這種仗,每到一地,前腳攻下城池,后腳朝廷就可以直接派駐官員,然后和地方士紳民眾聯絡,重新構筑政權,履行職能。

  比如光烈三年東征之時,一開始前線糧草還需要從湖廣、兩廣調運,但攻入江西后,不到兩月,江西本地就能供應大部分。

  歸根到底,滿清不是李自成,也不會“均田免賦”,所以相較而言,雖說明廷也是王八蛋,但起碼沒滿清王八蛋,而且近三百年的慣性在這里,只要軍事上大勢一成,重建政權并不難。

  杜爾德抵達遼東后,將手下幾百號人,分成十多個隊,負責跑到遼東各地安撫策反女真諸部,尤其是海西女真,和那些在努爾哈赤統一戰爭中,積累血仇的部族。

  此策一出,立竿見影,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出身旁系的滿洲軍官,遼東這地界不大,女真各部本來人口也少,部族內部關系密切,這些“滿奸”跑回自己老家后,不難說服“家鄉父老”一同反正,大大消除了其和明軍的對立情緒。

  畢竟此時距離努爾哈赤起兵也就幾十年,距離皇太極憑空造出一個“滿洲族”來也就才十幾年時間,女真部落之間還真沒多大凝聚力。

  給愛新覺羅賣命是賣命,給老朱家賣命就不行啦?當年又不是沒賣過。

  明清雙方最終在遼陽城外對峙起來。

  多爾袞的援軍幾乎是快馬加鞭,從關內奔馳而出,馳援盛京。

  鄭成功卻是不急,他們此行的目的也不是馬上攻下盛京,只要明軍的隊伍在遼東存在,本身就是一柄利刃,懸在清廷決策者的心頭。

  于是乎,明軍開始反過來,在朝鮮方面的支持下,與遼東半島上修建營地、堡壘,做出長久住下去的打算。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