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章 破局(下)
  雖然同為母親河,但相較于河道穩定,流域氣候變遷緩慢的長江而言,黃河更像是一個“后媽”。

  在歷史上,黃河先后改道二十六次,決口一千五百多次,幾乎對于每個朝代而言,黃河治理都是頭等重要的課題。

  在后世的許多社會學和史學研究中,中國之所以能夠形成有別于世界主流的君主專制式封建政體,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出于治理黃河和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

  否則,如果是以西歐那種松散的邦國式政治,很難完成治理黃河這種全國性工程。

  而其中最為代表性和嚴重的事情,莫過于宋金之際的奪淮入海。

  其實黃河河道,在北宋之前都還算穩定,但北宋后,宋廷統治者由于害怕北方的遼國軍隊從黃河南渡,于是多次人為的將黃河改道,花費無數人力財力不說,還導致山東北部百姓苦不堪言。

  1128年,南宋建炎年間,金兵南下,長驅直入,宋高宗趙構一意南逃,金軍如入無人之境,時任東京留守的杜充,害怕與金軍正面交鋒,下令開決黃河大堤,使黃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圖以此阻擋身后追兵。

  杜充決河非但沒有阻止金國東路軍,還致使當地百姓被淹死二十萬以上,因流離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數倍于此。北宋時最為富饒繁華的兩淮地區毀于一旦,近千萬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于是乎,原本在多次人為改道下,河道本就不穩定的黃河,從此向南偏移千里,從泗州入海。

  金朝時期,又一次水患決口,黃河繼續南偏,自淮河入海。

  從此之后,一直到1855年,黃河都是自淮河出海口入海。

  這導致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從此之后,從黃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都變成了水患頻發的受難之地,導致整個淮北、魯南地區,形成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慘痛局面。

  而現在,這里卻要變成明清雙方爭奪的關鍵戰場。

  李定國、王夫之抵達河淮前線后,迅速與正在淮安的張名振、張煌言匯合。

  此戰雖然是以左軍、后軍并用,但主要以李定國為主帥,張名振為副。

  這也倒正常,畢竟李定國現在是當朝唯一的王爵。

  其實關于李定國封異姓王這事,也只有剛開始時,有部分文官議論,后來也沒人說啥了。

  說到底,宋代以后,所謂“異姓王”根本不值幾個錢,除了封號上高級點,就沒啥用了,又不能像人家漢朝、晉朝時,來個開府建衙之類。

  當年北宋時,太監童貫還是異姓王呢,滿清異姓王一大堆,有屁用。

  自軍山湖以后,朱由榔的威望已經無需害怕任何軍中將帥,再加上自光烈二年以來,軍中前后改制數次,兵權分割,沒有權力,就算給你一個副皇帝,又能如何?

  到了光烈六年,原教導師學員畢業了三屆,兵學苑畢業了兩屆,先后輸入軍中的青年軍官數量,已經占此時全軍基層軍官總數的一半。

  朱由榔不害怕李定國、李過,就像朱元璋不會害怕徐達、常遇春一樣,甚至朱由榔還更從容些,畢竟他比老朱當年打天下時,可年輕多了。

  作為領導者,如果淪落到需要玩弄權術手段才能勉強維持自己的地位,那就是最大的失敗。

  而且,朱由榔本來也不是什么“冷血政治動物”,對于與他出生入死,甚至救駕御前的李定國等人,還是頗有感情的,兩年前,李定國女兒出生,就被朱由榔訂了娃娃親。

  四位領導商議后,李定國定下主要方略。

  首先是必須拿下鳳陽,這既有軍事意義,也有政治意義,畢竟天子剛剛拒絕的和談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鳳陽。

  雖然這對于朱由榔本人而言沒啥,但下面的文武官員,還是視之為恥的。

  君憂臣辱,君辱臣死

  自從《皇明忠烈傳》在民間火起來后,李定國的形象,在江浙地區,基本上就和岳飛重合,被尊稱為“李武威”。

  說起來,兩人在性格上也的確有許多共同點。

  奪下鳳陽同時,淮安一線明軍在海軍戰船的配合下,延黃河向北,朝宿遷、邳州,直抵徐州,和鳳陽方面北上大軍會師。

  雙方都不約而同地,將徐州作為會戰戰場。

  “锃!”

  李定國拔出佩劍,指向地上的沙盤,這是樞密院按照錦衣衛提供的情報和檔案,模擬而出,具體到縣,還標注出了部分清軍兵力部署,對著其余三人道

  “《孫子兵法》說得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

  這三年,李定國一直虛心向王夫之、堵胤錫等人學習,如今也是儒將風范,再加上三十出頭,意氣風發,還真有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武穆之風。

  “凡十萬人以上的大軍會戰,所謂陰謀詭計,已經毫無作用,而往往是最簡單的進攻和廝殺,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此戰,我軍不必另作安排,只需三路,一則提鳳陽北上,擊其側背,二則自河淮沿岸,正面接敵,三則以海軍掩護,奔襲山東,斷其歸路。”

  “剩下的,只有看誰家兵刃,更為鋒銳了!”

  -------------------------------------

  徐州城內,圖海張開地圖,指向徐州周圍兩三百里的平原地帶,和后世的徐州地區不同,此時的徐州,在黃河邊上,境內有多條河流,東北面又是大運河,地形較為割裂復雜些。

  對著其余瓦克達、岳樂、賚塔道

  “徐州地方,歷代大規模征戰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難以論說,但史家無不注意到,正是在這個古戰場,決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興亡、此興彼落,所以古來就有問鼎中原之說。”

  “當年,豫親王親提銳旅,揮師南下,不過月余,便將史可法千里防線,打得四分五裂。”

  “難道短短六年之后,這里就要一變,成為我等的葬生之地了嗎?”

  “如今,我大清,就是要在這個古戰場上,徹底埋葬南廷皇帝北上之野心!”

  -------------------------------------

  十月二十日,明軍向鳳陽發動總攻。

  勒克德渾不愿被動挨打,率軍出城,引四千八旗和兩萬綠營與明軍劉孔昭、阮進部決戰。

  “殺!”

  遠程火力輸出完畢后,明軍那一片片耀眼的刺刀和長矛,向已經被炮火和槍彈撕扯得四分五裂的清軍發動沖擊。

  劉孔昭親自,擎刀頂在第一線督戰,率領陣鋒攻入清軍陣中。

  喊殺聲和搏斗的兵刃聲響徹云霄。

  在戰場邊緣,明軍新建騎兵第一次和八旗交手。

  雖然在戰力和熟練度上,都遜色對方,但明軍騎士依然打得相當英勇。

  白刃橫尸,血流漂杵

  戰事從上午巳時一直持續到傍晚。

  最終以明軍獲勝告終,兩萬多明軍將包括數千八旗在內的兩萬四千多清軍,正面擊潰。

  勒克德渾被迫放棄鳳陽,向北逃竄。

  劉孔昭第一個帶眾殺入鳳陽城,宣布光復。

  消息傳到兩軍后方,所產生的最大效果就是,誰都明白,戰爭已經正式爆發。

  自川陜戰役以后,沉靜了三年的對峙,被打破了。

  猶如一塊巨石,扔入平湖。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