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34章 水攻
  碩塞咬牙,直接親自策馬,帶著騎兵,也不再讓清兵步卒止步不前,而是奮力驅趕原本正在明軍尾后追擊,隊形散亂的三四萬滿漢步卒,讓這些人馬加速往明軍逃竄方向的高地行去。

  可哪有這么容易,經過交戰,又是爭搶碎銀銅錢,又行進追擊了一兩里開外,本來紀律就相當渙散的綠營兵馬混亂不堪,任憑八旗兵彈壓,也無濟于事。

  嘈雜的人喊馬嘶聲,在這片泌水東側的小平原上響起,碩塞見彈壓無果,年輕的面容上已經急得大汗淋漓。

  “轟隆隆......”

  一絲細細的沉悶滾動聲由遠及近,緩緩朝這邊散發而來。

  碩塞面如死灰,只得長嘆

  “快!綠營先不管了,騎兵和步軍營盡快往前突!”

  泌水岸邊,洶涌的河水已經越過被提前筑好后,又被掘毀的矮堤,向著這邊傾瀉而來......

  春汛不比秋汛,水勢并不大,雖然在高一功派人提前筑建矮堤攔水的前提下,增加了水勢,但也遠遠達不到萬馬奔騰、滔天蝕岸的架勢,只是如海潮漲潮時,那種數尺高的低浪,迅速往低處覆蓋而來。

  不過也足夠能淹死人了,尤其水勢剛剛奔騰而來時,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浪潮的慣性撲倒。

  尤其入春后,地上解凍,正是泥濘之時,潮水帶著淤泥,宛若泥石流一般,將人畜裹挾其中。

  除此之外,浪潮之下,東岸也被江水侵蝕,離岸三百步內,竟是可以行小舟。

  從地形上看,大概會經由東岸低地平原地帶,而后匯入南面的棗水。

  至于這股正處在步騎混雜當中的數萬清兵,竟是卡在其間......

  -------------------------------------

  幾乎碩塞騎兵前腳踏上東南方向的緩坡,身后浪潮攜帶者碎石、殘木,淤泥和呼喊求救的士卒,滾滾而來。

  遠遠望去,不過只是一條帶著浪花的白線,唯有臨到眼前,才知是多么洶涌激蕩的食人猛獸。

  “蓬!”

  洶涌的渾濁潮流,與終于發現狀況后,開始四散奔逃的清軍步卒沖撞在一起。

  水火無情

  頃刻間,就帶倒一片兵卒,任憑如何嚎叫求救,只是裹挾著繼續往前。

  唯一好些的,只是因為兩三萬人在一起,質量足夠大,倒是能夠大大緩解沖擊力,不至于造成太大傷亡。

  只不過縱使傷亡不算慘重,但很顯然,部隊的戰斗力與組織度,在頃刻間變成虛無。

  碩塞勒馬站立在坡上,面色鐵青的看著眼前凄慘景象。

  千算萬算,還是中了明軍水攻之計。

  事實上,早在戰爭爆發之前,明清雙方都反復思量過自己或者對方,利用襄水或者漢水來進行水攻的可能性。

  畢竟關二爺當年在樊城外水淹七軍的典故,實在是太家喻戶曉了。

  碩塞之所以繞開樊城北面,寧愿多繞行近百里,也要躲開襄水,不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嗎?

  即使是在泌水河畔,他也專門派人搜檢了周圍十里,確定河畔沒有伏兵,才敢過來交戰。

  那這水是誰放的?

  正當此時,卻見那逐漸放緩的潮水之后,一些水面上黑點,逐漸往此處靠攏。

  這下子,碩塞馬上想通了。

  原來,明軍的后手,并未在東岸,而是在西岸,他派出去的騎兵當然探查不到了。

  泌水河是自東往西流,碩塞的清軍處在上游,自然不怕水攻,可等明軍潰散,吸引紀律散亂的清軍綠營追擊之后,人家明軍伏兵,卻是乘船自西岸渡河,在東岸決口放水。

  筑堤放水之地,正在離此不遠的雙溝口。

  想通這些關節后,碩塞忽得轉身,大聲下令讓身后已經有些被嚇蒙了的八旗兵先不要管落水兵卒,立刻轉過身來做出戰斗準備。

  因為他知道,直到此時,明軍的騎兵依然沒有出現。

  果然,一刻鐘后,四千明騎自桐柏山余脈動地而來......

  那迎風飄揚的旗幟,正是高一功所在。

  碩塞目眥盡裂,實在恨極。

  因為與此同時,那些個乘船而來的明軍士卒,已經開始俘虜斬殺,被潮水沖擊以后的清兵。

  這些個明軍士卒早有準備,所載船只都是專門內河所用的平底淺船,能在只有幾尺深的地方行動自如。

  面對溺水之中的清兵,幾乎是碾壓般。

  尤其清兵大多是北人,不善游泳,只能被動挨打,其實更多的,是為圖活命,主動投降呼救,反而希望明軍能夠拉一把。

  好在明軍也并無斬盡殺絕的意思,只要解除武裝,就能上船,大水之下,兵器甲胄也是累贅,不必明軍士卒說,俘虜們就自己丟棄了。

  碩塞如何不知,戰到此時,自己已然是大勢已去,身后原本被追擊潰散的明軍開始重新整隊,在那高一功所親率的四千鐵騎帶領下,緊緊逼來。

  ......

  人喊馬嘶,刀刃出鞘,紅旗翻卷,殷血飛濺

  兩軍騎兵正面相撞,也許是想把胸中郁氣和憤然,全部都傾瀉出來,碩塞二話不說,帶精銳直往高一功之處,橫沖直撞,勇力難當。

  許是哀兵必勝,此時清軍背面是水,前方則是緊逼而來的明軍步騎,所爆發出的戰斗力竟是頗為了得,以數千之眾,竟是能和萬余步騎打得平分秋色。

  尤其此時雨勢漸起,雙方火器弓弩都喪失威力,全憑手中兵刃,八旗兵向來以重甲搏殺而成名,碩塞又是位敢身先士卒的青年驍將。

  “隨本王殺出一條生路!”

  碩塞乃是皇太極親子,但卻不受重視,自小流離,第一次上戰場時,不過十四五而已。

  順治元年,隨多鐸出征,陣斬順軍勇將馬世堯,時年虛歲僅有十六,少年英雄,勇冠三軍。

  至順治二年,跟隨多鐸南下,出北京后連續擊敗農民軍和明朝軍隊水陸馬步敵兵一百五十多次,江南、浙江等地都被平定。招撫了明朝官員二百四十四名,馬步兵三十一萬七千七百名。

  十月,碩塞凱旋回京,順治帝賞賜給碩塞黃金二千兩,白銀二萬兩,還有馬具等物。

  順治三年,喀爾喀部土謝圖汗反,在扎即喇布格地方迎戰清軍,碩塞親自率領大軍列陣大破喀爾喀部的土謝圖汗。第二天,碩羅汗也前來迎戰,碩塞再次親率大軍擊破了他的軍隊。

  時年十八歲。

  可以說,作為皇太極諸子中,十分邊緣的存在,當初多爾袞攝政時,他還只不過是十二三歲的少年而已。

  完全是靠自己的軍事本領,硬生生殺成了清代著名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高一功望著那個在萬軍從中,領著身后白甲精銳,縱橫馳騁的年輕將領,心中的確有些感嘆。

  若此子生在明廷,功業何止侯伯?

  可惜啊......

  其實轉念一想,若是國勢昌盛,當年努爾哈赤何嘗不是一名大明東北邊界的蕃將?當年唐時的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也不是漢人,如今在清廷效命,發揮關鍵作用的范文程、孟喬芳、趙良棟等人,難道又是滿人?

  歸根到底,若是國家鼎盛,政治清明,縱是胡夷部落,一樣能為王前驅。

  若是國家敗落,風氣腐敗,縱是宗室心腹,一樣會有八王之亂,蕭墻之禍。

  高一功感慨之后,不再做他想,迅速呼喝命令左右,以旗幟傳令其他精騎,親自往那混戰之處而去,打算親手給這位年輕驍將一個結果......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