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85章 飛鳥盡,良弓藏
  范文程的計策,其實也不難理解。

  當年韓信受劉邦委派,在楚漢相爭之時,出鎮河北,在解決了一眾河北諸侯之后,成為了除劉、項以外的第三大勢力。

  于是乎,麾下謀士蒯通,便勸說韓信自立,理由也十分充足,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劉邦與項羽勢均力敵,正是用武之時,所以才要借重你韓信。

  可若是項羽被滅了以后呢?你韓信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

  故而他勸韓信不要急于南下,幫劉邦對付項羽,而是退守河北、山東,隔岸觀火,坐觀成敗,等其雙方兩敗俱傷之后,再出來收拾殘局。

  屆時劉邦就不得不允許韓信于山東、河北之地自立。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韓信雖然沒有聽信蒯通建議,但卻也有了一二分心思,并且還借機向劉邦討要“假齊王”的頭銜,這在當時是十分僭越的行為了。

  而劉邦不僅沒有拒絕,反而滿口答應,至于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范文程的意思,就是要以蒯通舊事,來離間李定國、朱由榔。

  故而,第一策布展疑兵,無需遲滯明軍太久,只需讓李定國兵鋒有所遲鈍,緊接著便以此離間。

  首先,無論李定國如何回復,對于后方的朱由榔而言,都會蒙上一層疑慮,李定國大軍突然停下,又和清軍有言語交流,任憑哪個皇帝不會起心思?

  要知道,如今李定國可是明廷的“大都督府同知”,是僅次于朱由榔一人之下的最高軍事統帥。

  地位權勢,可比當年的岳飛在南宋強多了!

  就算朱由榔圣明天縱,胸襟博大,絲毫不計較,李定國也能不計較嗎?

  韓信前車之鑒,難道是假的嗎?

  這就像一條橫亙于君臣之間的猜疑鏈,天子無法確定將帥的忠誠能夠維持多久,將帥也無法肯定皇帝的信任能夠延續多長。

  而滿清所需要的,也不是非得讓李定國像當年蒯通建議的那樣,自立割據,這樣的事情李定國也辦不到。

  但他還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學李成梁。

  為何李成梁能穩坐遼東數十年,保全自家富貴?歸根到底四個字“養寇自重”。

  既然飛鳥盡、良弓藏,那就別把鳥都射下來啊!

  滿清又不需要你李定國叛變,只需要稍稍松一松,讓清廷能夠趁機安全撤到關外,屆時,有關外清廷這個巨大邊患在,朱由榔就不得不繼續重視你李定國的作用,就不得不繼續借重于你。

  也不耽擱你光復北京的功勞,只需要這稍稍遲緩幾日間的功夫,便可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甚至范文程連臺階都給李定國準備好了!

  那就是所謂“疑兵”,若事后有人以此抨擊李定國養寇自重,他大可以以此為理由,表示當時以為清軍在天津、霸州尚有“軍力”,自己不知道那是疑兵,所以誤判暫緩行軍。

  自古大軍作戰,首重一個穩字,如此理由,誰又能說個不對呢?

  想通其中首尾后,所有人都覺得此計可行。

  因為這都不能稱之為陰謀,而是陽謀了。

  就算李定國知道,這是滿清用以脫身的法子,就算事后朱由榔也明白,所謂疑兵,只是李定國的托詞,又能怎么樣?

  你李定國敢賭自己不會步韓信后塵嗎?當年徐達能繼續穩坐北平,不就是因為北元尚在嗎?你是要做韓信,還是徐達?

  而朱由榔同樣不可能因為一個合情合理的暫緩行軍,就對功勞赫赫的李定國下手,難道當年萬歷君臣都是傻子,不知道李成梁是在養蠱嗎?問題就是知道了你也沒法子啊,養寇自重,關鍵就在于寇還在,你就不得不讓人家“自重”。

  此計直指人心,更何況,在旁人看來,李定國和順西舊部,本就出自“叛逆”,說毫無二心,誰又能完全相信呢?

  而寧完我的補充,則更是狠絕。

  其人的意思很簡單,不是就要阻攔明軍,延遲對方北進嗎?

  此時明軍中路軍尚未全部北上,黃河以北的河南部分地區,尚在圖海、豪格余部手中。

  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決了黃河大堤!

  要知道,此時黃河奪淮入海后,若是從河南決堤,大水將直接沖擊到下游此時明軍的后勤中樞——徐州。

  屆時,就算不能對明軍造成太大損失,起碼也能讓對面手腳慌亂一陣,無暇北顧。

  -------------------------------------

  北直隸,河間府

  明軍自德州抵達北直以后,就一路沿著京杭運河北上,所過各縣,降者如云,長驅二百里,直抵滄州城外。

  滄州城守軍雖然略作抵抗,但此時,整個北方的人心都已經快速變化,自北京以外,已經沒有幾個人愿意給滿清陪葬了。

  不過兩日功夫,城內就發生動亂,明軍趁機附城,攻破大門。

  再往北,便是天津三衛了。

  其間李定國幾乎都沒有為軍事問題操心過多少,只是一路接收降兵而已。

  其間自然是不乏安撫率部反正的各地士紳、官將,畢竟此時他還不愿意立刻分兵,而是打算先立即北上,迅速趁著風聲鶴唳的大勝置于,光復北京。

  但很快,前方哨探又傳來消息,說是這幾日天津城內進了好幾股援軍,遠望去旗幟金鼓不絕,恐怕得有兩三萬,霸州方面,也有清兵大規模動作的跡象。

  李定國稍稍遲疑

  清軍哪里還有兵?

  八旗之中,其余幾旗都已經被全殲,只剩下正藍、正紅兩部殘兵數千,在河南方向,正白旗尚在山西,北直隸,僅有不滿編的兩黃旗。

  莫非多爾袞干脆破罐子破摔,棄了北京堅城不守,準備和自己在天津野戰?

  不能夠啊,這個時候,但凡不是個傻子,都知道,清軍已無和明軍野戰的可能。

  畢竟李定國手中左、后兩軍合計十六萬有余,兩黃旗就算滿編,都不夠碰一下的。現在的明軍可不是七八年前了,戰力不比八旗勁旅差,很多戰役里,都能打出一比一,甚至更低的戰損比。

  而清廷之前苦心經營的十數鎮新軍,基本全部被殲滅,只剩下山西還有點,多爾袞拿什么和自己打?

  就在此時,又有消息說,之前裹挾滄州北面的興濟縣的那個知縣,說是知道內情,要向李定國稟報。

  李定國自無不可,便召其入營相見。

  結果,對方一入帳內,便開始放起炮來。

  “大王恐有性命之危,小人此番正是為此而來!”

  李定國聞言,先是一愣,沒反應過來啥意思,過了良久,才大概明白過來

  “你是韃子的說客?”

  帳內除了李定國以外,張名振、劉文秀等人正在前線領兵,身側僅有親信部將,統領親衛騎兵的王璽。

  那人躬身附手一禮,接著道

  “小人為何而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王眼下的確正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李定國聞言冷笑

  “生死存亡,靠他多爾袞手中一兩萬殘兵嗎?”

  卻見對方搖了搖頭,道

  “敢問大王,自古以異姓封王者,有幾人下場平安的?”

  李定國明白對方的來意了

  “爾莫不是欺我不讀書?昔日唐汾陽郡王郭子儀,沒善終嗎?”

  沒想那人卻是早就等著這句話了,直接接口道

  “沒錯!大王于國難之際,效命社稷,回復河山,功勛彪炳,與昔日郭子儀不相上下!”

  “可大王應當知道,郭子儀能善終,那是因為唐廷還需要用他,且郭子儀封王之時,已經六十五歲了!而大王今年不過三十而已,敢問王爺,若是郭子儀三十歲便平安史之亂,唐皇,也敢留他善終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