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于80年代 > 第1876章 三井財閥的陰險
  新日鐵的背景看似干凈,其實跟三井物產就是一家人,都是三井財團麾下所掌控的企業。

  咱們可以捋一捋新日鐵和三井之間的關系。三井物產持有新日鐵母公司20%的股權,同時還直接持有5%的新日鐵的股權。

  三井物產還是新日鐵最大的代理貿易商,新日鐵35%的鋼鐵都是通過三井物產的手,銷售出去的。

  除此之外,新日鐵還持有三井銀行21.7%的股份。

  透過這些,就算是個傻子也應該明白,什么三井物產、什么新日鐵,這特么根本就是換了個馬甲的一家人嘛。

  然后嘛,三井財團通過關系網運作,于柒捌年成功讓新日鐵三一株式會社,跟滬鋼進行了合作,達成了實質性的建設協議。

  同時,三井財團旗下的東芝和石川島播磨重工兩家公司,與新日鐵合作,將會為滬鋼提供全套的設備和成熟的技術。

  這樣的合作,至少從表面上來看,是一個雙贏的、皆大歡喜的局面。

  我方出地方、出資金,對方出設備、出技術,這種合作方式,看上去很完美,對雙方都有利。

  但事情真的會這么簡單嗎?要是倭國的企業,或者說三井有這么的好心,那當時就不用因為助紂為虐,被勒令解散了。

  當滬鋼建設完成之后,事情就開始慢慢的變味,或者說,他們開始一步步的為我方挖坑了。

  于是,詭異的一幕,開始出現了。

  滬鋼剛剛投產,就遇到了麻煩。那些嬌貴的倭國煉鋼設備,竟然消化不了國產的鐵礦石,必須要用進口的鐵礦石、礦砂才行。

  買就買吧,反正這會兒的鐵礦石也便宜的很,甚至比國內生產的鐵礦石還要便宜。

  但問題是國際上的鐵礦資源,和那三家鐵礦石巨頭,都與三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從六七十年代開始,三井就四處出擊,收購了巴西和鬧大利亞大量的礦山。

  然后三井又跟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這三家鐵礦石巨頭,達成了一個協議,制定了一個鐵礦石的長期協議定價機制。

  一開始,這個長期協議定價的期限是十五到二十年。因此,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買家的倭國,拿到的鐵礦石價格是非常低的。

  為了能獲得一個穩定的、源源不斷的鐵礦石供應來源,僅作為一個消費者,那可不是倭國的作風。

  三井物產作為倭國行業的代表,經過與三大鐵礦巨頭談判后,最終成為了三家巨頭企業的股東。

  三井物產,收購了淡水河谷母公司15%的股份。而淡水河谷的另外兩個股東,一個是巴西養老基金,一個是巴西發展銀行,就是兩個鋼鐵行業的門外漢。

  理所當然的,第三大股東三井物產,就成為了淡水河谷實際上的決策者和經營者。

  而作為擁有者的那兩個大股東,就只需要躺著拿分紅就好了,并不參與公司實際的經營活動。

  在鬧大利亞,三井和力拓共同擁有兩座大型礦山,和必和必拓共同擁有五座大型礦山。

  三井在海外每年可開采的鐵礦石權益,就達到了四千萬噸,所以,三井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四大鐵礦巨頭了。

  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自身,和三大巨頭股東的身份,影響到全世界鐵礦石價格的走勢。

  說到這里,大家是不是已經能品出點什么東西來了?

  就說此時滬鋼在國際上買的鐵礦石吧,其實不管他是買的誰家的,都跟三井脫不開關系。

  滬鋼僅僅是國內鋼鐵行業的一個縮影,改革之后,全國的鋼鐵需求量激增,各地紛紛上馬鋼鐵企業,于是,三井對我國的鋼鐵鋼業收割,就開始了。

  之前說過,三井跟鐵礦石三巨頭簽訂了一個長期價格協議,這個協議,后來逐漸就演變成了國際鐵礦石價格的標桿。

  也可以說三井和那三家,基本壟斷了國際的鐵礦石的定價權。

  在這個協議中,還有一個很奇葩的規定,叫做首發跟風原則。

  簡單點說就是,在跟三大鐵礦石巨頭進行價格談判的時候,不管哪家企業,第一個跟他們達成了協議價格后,其他的企業就不用再談了,所有人都要按照那個價格來購買他們的鐵礦石。

  在這個機制下,從玖壹年到零叁年,鐵礦石的價格不但沒有增長,反而還下降了16%。

  但從零叁年開始,一切就都變了。因為這一年,滬鋼代表國內的鋼鐵企業,參與到了與三家鐵礦石巨頭的談判中。

  也就是在這一輪的協議價格談判中,新日鐵搶先一步,與淡水河谷達成了價格協議,首發價格形成了。

  這次新日鐵和淡水河谷簽訂的價格,可不是下降咯,而是直接飆升了71.5%。

  這就意味著,我國的所有鋼鐵企業,都必須要接受這個價格,按照這個價格來購買鐵礦石。

  作為當時已經是世界第一的鋼鐵產量國,我方受到的沖擊,無疑是最大的。

  有人或許會說了,新日鐵是不是傻子喲,他們把價格抬的這么高,不是也加大了自己購買鐵礦石的成本嗎?

  那就呵呵了。前邊那不是交代了,三井可是在三大鐵礦石巨頭中占股的,鐵礦石賣的價格越高,他們的收益也就越高。

  新日鐵看似損失,其實只不過是將錢倒了倒手,從左口袋裝進了又口袋罷了。到時候,三井再通過其他方式輸送給新日鐵就是了,新日鐵一點都不會虧。

  但是作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的我方,那可就慘了。

  從零叁年我方加入長期價格協議機制,一直到零捌年金融危機爆發,國際鐵礦石的價格,上漲了驚人的330%。

  而滬鋼呢,直接就從盈利轉入了虧損。國內其他的很多鋼鐵企業,也陷入了生產就虧損,不生產就倒閉的境地。

  這就是三井為國內的鋼鐵產業,挖的一個巨坑。這個坑,從新日鐵跟滬鋼合作,進入國內的那一刻就開始挖了。

  由于價格漲的太狠,三井的吃相太過難堪,被逼急了的國內鋼鐵企業,直接掀了桌子,集體退出了長期價格協議機制。

  不得不說,這一招兒是真好使,差點沒把三大鐵礦巨頭給嚇尿了。他們收割的就是我方,我方不跟他們玩了,那他們還玩兒個der啊。

  所以,那個所謂的長期價格協議機制,隨著我方的退出,也就壽終正寢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