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逐鹿大明:家父孫傳庭 > 第二十二章 壬午之役
  孫傳庭放下茶杯,抬頭望向孫世瑞,滿腹狐疑:“闖逆提前與韃虜遭遇?”

  意識到自己在老爹面前失言,連忙岔開話題。

  “孩兒是說,建奴今年若再入關,必定劫掠山東。”

  孫傳庭再次打量孫世瑞一番,自從他自詔獄脫身,便覺孫世瑞與以往不同,究竟哪里不同,他也說不清楚。

  “北兵猖獗!自己巳之變起,每年冬春之季,肆意破關,長驅直入,記得袁公督師薊遼時,明軍尚可與韃虜一戰,而今敵焰燎原,將官風聲鶴唳!望風而逃而逃者,比比皆是。”

  孫傳庭打量孫世瑞一番,長嘆道:“北兵發難二十余年,竟從遼東蔓延齊燕,如今已到江淮,而封疆之臣無一人為皇帝做實事,相互延靠,一味欺蒙,以致決裂至于今日!”(注釋1)

  孫世瑞很清楚,崇禎十五年前后的滿清,早已不再是那個割據建州衛的小小部落政權,而是滿洲+朝鮮+蒙古+新滿洲的超級軍事聯盟。

  無論是從人口數量還是所轄土地面積來看,這個時期的滿清,都不再是所謂的“十幾萬人一隅之地”,而是一個人口百萬,實力比肩遼金的成熟政權。

  加之有皇太極這個變態級大BOSS,實際上,崇禎十七年八旗入關前,明清雙方軍事實力對比,要比宋遼、宋金之間差距更為懸殊。

  畢竟,清國勝過遼金,而我大明,卻實實在在不如南宋····南宋好歹還撐了一百多年,煤山大帝卻根本不具備完顏構的政治能力,而南明也無一人堪比岳飛。

  所以,孫傳庭才會稱呼建奴為北兵,這應該是當時大明士大夫階層對滿清實力的認可。

  孫世瑞不敢自比岳飛,更沒有挽天傾的高尚情操,不過然而既然穿越過來了,如果直接躺平,和皇太極這樣的人杰較量較量,到底意難平!

  “爹,流賊現在開封,而豫西、山陜,仍為大明所有,因此只要我軍野戰不敗,流賊斷不能往西,山東兗州府距離開封不過四百余里,若能全力驅使李自成往東,今年冬天,李自成必不能與建奴相遇。”

  孫傳庭撫須微笑:“你能推斷韃虜隆冬時節出兵,也算略知兵事。”

  孫世瑞呵呵一笑,按照原本歷史軌跡,今年也就是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冬,清軍將進行第五次入關劫掠,史稱“壬午之役”。

  這是明崇禎年間清兵進軍關內五次中的最后一次,下一次入關,就是多爾袞帶著吳三桂,取道山海關,來“替崇禎老弟報仇了”。

  穿越者不知道的是,清兵所以選擇每年冬春時日出兵,主要目的在劫掠漕運糧米。(注釋2)

  這次入關劫掠的清軍統帥為多羅饒余貝勒、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阿巴泰出師之前,皇太極曾諭令他:爾等一入明境,遇老弱閑散之人,毋任意妄殺;不應作俘之人,毋奪其衣服,毋離人妻子,毋焚毀財物,毋暴殄糧谷·····(注釋3)

  事實證明,皇太極的諭令,饒余貝勒一句也沒聽進去。清軍第五次入關劫掠更為殘酷,一直搶到了海州,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為。

  以漕運重鎮臨清為例,被清兵劫掠后,(臨清)“存者未足一分,其官衙民舍,盡皆焚毀,至今余燼未滅,兩河并街路,死骸如山若嶺,豈能窮數,城垛盡皆折毀。”(注釋4)

  孫世瑞之所以拿這說事兒,是因為據多方史料記載,崇禎十六年也就是明年,正月初二清兵一部(蒙古八旗)攻入海州(連云港),隨即遭到袁時中所率的“小袁營”的圍攻,雙方在海州進行過一場小規模激烈戰斗。(注釋5)

  孫世瑞分析,此時的李闖大軍活動區域與清軍入關劫掠路線,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至少兩邊不會相距甚遠。

  歷史上因為各種原因,崇禎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六月,這段時間內,李自成最終還是未能與阿巴泰見上一面,順軍三堵墻精銳也未能與八旗白甲兵一決高低。而且,皇太極還寫了封親筆信,讓阿巴泰帶給李自成。(注釋6)

  結果饒余貝勒大概是忙著搶東西,也沒注意到農民軍的存在。

  不得不說,對雙方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現在,孫世瑞準備幫他們彌補這個遺憾。

  孫傳庭到底是十三歲就考中秀才的神童,和張居正有的一比,聽說流賊與韃虜或能交手,稍稍分析一下,抬頭盯著孫世瑞的眼。

  “為父從不信鬼神之說,即便有,始皇帝說,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你又是如何得知的?”

  孫世瑞解釋道:“孩兒只是預想,預想而已。”

  以秦軍當下實力,能增援開封已是極限,驅趕李自成大軍到豫東齊魯,顯然是癡人說夢。

  “驅虎吞狼,不啻妙手,只是力有不逮,此事從長計議吧。”

  孫傳庭沉默良久,臨末長嘆一聲:“瑞兒,你先出去吧。”

  “父親!”孫世瑞站在原地。

  崇禎十一年建奴自墻子嶺、青山口入關,薊遼總督吳阿衡戰死,總兵魯宗文敗亡,孫傳庭與洪承疇奉調援助京師,與建奴有過交手,互有勝負。

  “你以為建奴戰力如何?較之李闖相差多少?”

  孫傳庭臉色瞬間陰沉下來。

  孫世瑞見狀,連忙道:“爹,孩兒只是隨口一提····”

  孫傳庭欲言又止,目光凝視案牘,思緒回到了四年前。

  “時過境遷,如今的大明朝,已不是崇禎十一年的大明朝了,哎····”

  那是建奴第四次入關劫掠,吳阿衡、盧象升悉數戰死,建奴攻克濟南,生擒德王朱由樞等眾多宗室,并押回遼東斬首。

  清兵忽分忽合,縱兵并進,馳騁于曠野平川,明軍根本無力阻止,與清軍交戰五十七陣,竟無一勝績,財產人口損失無算。

  當然,清軍這次入關,造成最大的影響,還不止這些。

  “當年楊各部“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初見成效,流賊舉步維艱。”

  孫傳庭這時候提起楊嗣昌,竟然沒有像往日那樣詆毀。

  “為父與洪承疇聯手,在南原,將李自成數萬大軍,打得僅剩一十八騎,逃入商洛山中。”

  雖然這段話,孫傳庭在自己面前至少說過十遍,孫世瑞細細一想,還是不由扼腕嘆息。

  “爹,你當年要是多拖延一會兒就好了,或者來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孫傳庭冷冷一笑:“若是那樣,為父便是第二個袁崇煥了。”

  總之,在流賊即將徹底消滅時,崇禎下詔調天下各路兵勤王,孫、洪兩人亦在其中。

  盡管孫傳庭上疏:“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于邊,是代賊撤兵也”。

  奈何崇禎根本不聽。

  洪承疇被任命為薊遼總督,主持防務。

  孫傳庭雖被升為兵部右待郎兼右僉都御史,但由于與楊嗣昌、高起潛等人矛盾重重,無法真正得到重用。

  孫傳庭因此心情大惡,最終耳聾。

  接下來的事情,孫世瑞再熟悉不過了。

  崇禎十一年這次清軍入關,從某種程度上成為孫傳庭的心理陰影,但不是說孫督師也像其他總兵總督那樣,畏懼建奴如虎,只是通過這次勤王,讓他看清了崇禎暴君刻薄寡恩的真實面目,但凡出現任何消極怠工,不管什么原因,都是不被皇帝允許,而且要受到嚴厲制裁。

  這也是后來孫傳庭為什么寧死也要出關的根本原因。

  孫世瑞也不想在老爹傷口上撒鹽。

  “我聽老卒說,當年父親您在太平寨,殺了不少韃子。”

  孫傳庭擺手道:“記不太清了。”

  盧象升戰死后,孫傳庭奉命率標兵一千五百人趕赴河北阻截入塞搶掠的清軍,路上陸續接管了部分潰兵。

  明史中孫傳庭此次勤王描寫的非常粗糙,部分一些明清文人筆記野史則稱孫傳庭躲避戰斗。

  而據明清雙方檔案資料,孫傳庭此次作戰的主要數據如下:

  孫傳庭報告在太平寨與清軍交戰三次,獲清軍首級九十二顆。奪取馬騾364匹、白銀2000兩。奪回難民至少兩千人。明軍至少陣亡一百一十九人。

  滿清方面沒有太平寨戰斗的全面損失記錄。僅知三個陣亡將領的名單:參領扈敏、佐領烏納海、佐領巴海。都是中級以上的真滿洲指揮官。三人均在太平寨被明軍殺死。

  比對雙方資料,顯然是明軍一次較大規模野戰取勝。孫傳庭與清軍作戰,已知上報斬獲首級總數為二百一十八顆。

  孫世瑞知道,想要消滅滿洲+朝鮮+蒙古+新滿洲這樣的怪物,指望一兩場勝利是不可能完成的。

  崇禎十五年,是李自成勢力迅速上升的一年,吞并羅汝才,吞并袁時中,如果在這時,李自成與阿巴泰迎面撞上,雙方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即便闖軍初戰失敗,對李自成來說也不是什么壞事,至少他不會再莫名其妙死在九宮山了。

  而對孫世瑞來說,也不是壞事,至少有了喘息之際。

  可是,壬午之役能否像歷史上那樣準時發生;

  左良玉能否擋住李自成南下兵鋒;

  最重要的是,孫傳庭能否在短期內練出一支逼退李闖的大軍。

  ······

  各種因素都在不斷變化,機會又是稍縱即逝。

  孫世瑞陷入了沉默。

  注:

  1、《孫傳庭集·密奏疏》卷五·三三三

  2、“奴之所為,不以秋舉而以窮冬入者,豈不草枯馬饑,切以為其謀甚狡,正欲乘我漕運囤積而安食積粟,以坐困我耳。”——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兵部行“兵科抄出兵科給事中方題”稿》,《明清史料》乙編第5本,第435a面。

  3、《清太宗實錄》卷六三,崇德七年十月辛亥,第864頁

  4、崇禎十六年正月《兵部行“兵科抄出察辦剿虜事務吳履中題“稿》,《明清史料》乙編第5本,第479a面。

  5、《山中聞見錄》:“河南土寇小袁營數萬屯河上,虜獲山積。清人游騎近賊壘,賊夜入清兵營,連貫馬羈,縱火焚其炮,人馬驚起····乃移營他徙。”

  6、王先謙的《華東錄》:皇太極指示阿巴泰,“如遇流寇,宜云爾等見明政紊亂,激而成變,我國來征,亦正為此。以善言撫諭之,申戒士卒,勿誤殺彼一二人,致與交惡。如彼欲遣使見朕,即攜其使來,或有奏朕之書,爾等即許轉達,赍書來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