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79章 啟征(上)
  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城外

  一座座整齊的營房沿著黃河岸排開

  密密麻麻的軍士,在將佐們的組織下,就地宿營,生火做飯。

  就在一個多月前,來自南直隸的數萬御前軍,向北行軍,抵達河南,名義上是一次演習。

  數萬人從南直隸的江北大營,到河南開封,近三千里的距離,在過去至少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而現在,只需要不到一個月,平均每天行軍八十里以上。

  畢竟過去萬人以上的大隊,平均每天能行軍五十里,就算精銳了。

  御前后軍,是第三次軍改后,除了御前中軍外,第二支開始整編的部隊。

  整編后的御前軍,每軍只保留了三個師,但全師人員增加了四分之一

  其次,在收復北方后,軍隊最大的變化就是騾馬化

  從過去只在師一級設立一個馬營不同,現在整編后的明軍,每師騾馬和人員比例可以將近一比二。

  以后軍為例,每師分配有戰馬兩千余,騾驢、馱馬、挽馬四千余。

  這樣能顯著提高軍隊的機動能力,許多礙事的隨軍輜重補給,都能通過這些騾馬馱運隨行,從而讓原本需要抽出大量人員轉運輜重的軍隊,可以把更多精力投注在作戰上。

  第一師,第三標,第八哨駐地

  姜平看著眼前成群結隊從黃河北面運過來的騾子和挽馬,連忙和戰友們一起安排進臨時修建的馬廄。

  這已經是第二批了

  在南直隸他們剛開拔時,就運過來數千頭牲畜,到了河南這,又補充第二次,是從河北、山西那邊入口的蒙古馬。

  雖然整個漠南草原,每年產出的成年馬匹數量龐大,但真正堪用為戰馬的,不到五分之一,不過其余淘汰下來的,卻也能訓練為馱挽馬。

  等到了陜西,他們還會補充第三批,從青海方向來的河曲馬

  最后,人馬比例要達到一比一以上,才能保證在往西域的路程中,不至于喪失機動性。

  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至少需要三萬匹,按照現在的行情,每匹馱馬折價四十五元左右,這些牲畜價值一百四十萬以上。

  而花費最大的還不是馬騾本身,而是這些人馬的輜重和糧草補給,千里饋糧,日費斗金,每日消耗的糧豆,都是天文數字。

  在南直隸時還好,一旦到了北方,頃刻間就讓河南布政使司的擔子重了起來。

  現在河南全省的戶口,也不到百萬,突然多出這么多嘴,自然很麻煩。

  好在事前,朝廷已經從湖廣調了十五萬石的儲備過來。

  “姜平,這是你們哨的,十匹騾子,十一匹馱馬,清點好拉走”

  一名身著甲胄,卻頭戴無翼烏紗的官員,拿著賬簿勾勾畫畫,頭也不抬的對姜平道。

  新軍編制,師、協、標、營均設有輜務處,長官為輜務參事和主簿,負責后勤調運分配。

  姜平帶著兩三親卒,把這些個馬騾一一檢查,確認無誤后,拉回營地臨時修建起來的馬廄。

  就在此時,黃河北岸,隔著營地相望,一股煙塵漸起,嘈雜人喊馬嘶。伴隨著黃河水濤,依稀可聞,遠遠便能瞅見旗幟人影。

  軍中熟悉陣戰的老卒,立馬就能分辨出,這是大股騎兵的動靜。

  正在將馬騾入廄的姜平等人見狀,不禁討論起來

  這里是河南腹地,當然不可能是敵騎,那大概率就是要跟隨他們一同西征的友軍了。

  但姜平不禁奇怪

  “看這旗號,不太像是御前軍的編制吧?”

  御前軍作為當年北伐主力光復軍改編,建軍已有十數年,久經戰陣,紀律儼然,就算是馬營騎兵行軍,也向來陣列分明,而眼前這股騎兵,要散亂得多,而且用于傳令的金鼓,也與明軍不同,更似以前的清軍八旗。

  身旁略知實情的隊正撇撇嘴回答道

  “聽說是從遼寧調來的韃子,好幾千呢。”

  “韃子?”

  姜平有些懵,怎么這西征還有韃子的事?

  “好像是叫什么......撫遠三營!”

  -------------------------------------

  只見黃河北岸,一支三千多騎的騎兵部隊就地開始駐營

  如果當初參與過北伐戰爭的老兵看到這一幕,絕對會似曾相識,因為他們的作風和裝扮,和當初的滿清八旗有幾分相似。

  但卻也有許多不同

  比如他們并不留辮,而是留短發,這是為了方便打獵。

  而且服飾基本上都以獸皮為主,只不過現在天氣已熱,那番在黑龍江深山老林里的裝扮不大合適,臨行前遼寧經略使司衙門發了夏季用的被服,但許多人都還穿不習慣。

  相較于滿洲那種啥都有的混合民族,他們才是真正的通古斯人種

  后世大概稱之為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

  而清廷更喜歡稱呼為——索倫人,也就是明廷所謂的野人女真

  遼寧建制以后,王夫之擔任經略使以后,派人安撫收編大興安嶺周邊,白山黑水,直至黑龍江流域的這些野人女真部落。

  相較于已經完成了封建化,都點出火器科技點的建州,這些部落許多甚至都還處于后石器時代。

  不會冶煉金屬,不會紡織布匹,以漁獵為生

  過去,他們一直作為滿清的兵源地和納貢部落,但滿清入關后,就對這些窮鄰居看不上了,屬于長期放養狀態。

  雖然也有收編,但都比較粗陋,基本上只是定期向南邊上供,并在戰爭爆發式征發壯丁即可。

  歷史上,直到清末,東北開放以后,這些部落才學會了使用布匹裁制衣物,代替了獸皮。

  相較而言,王夫之開拓經略東北,可算提前兩百年,給他們帶來了技術革命,跨步進入農業社會。

  白山黑水,黑龍江兩岸及以南的數千里河山內,攏共大小百余部落,被劃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靠近鴨綠江、長白山和朝鮮這邊的地區,也就是后世吉林一帶,設立玄菟宣慰司統轄,玄菟之名,來源于漢武帝滅東胡、朝鮮后設立的玄菟郡。

  至于大興安嶺,黑龍江乃至于黑龍江以外的外東北地區,則都歸屬于黑水宣慰司,黑水既是黑龍江,唐代起就有黑水之稱,至此東北三省算是全部建制。

  只是新政管轄的區劃和后世差別挺大,事實上就是把過去明初的奴兒干都司劃分為三塊。

  只是明初設立的奴兒干都司以衛所為主,并沒有詳細的州縣建制。

  而王夫之經略東北后,采取遷民和改土歸流、并衛為府等手段,把以前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聚攏遷移于嫩江一線,直接統轄。

  清理戶口,得劃分政制,置兩個正三品宣慰司,十一個正五品的安撫司,將明廷的影響力向北延伸到了庫頁島地區。

  至此,明廷在東北地區的影響力,基本恢復到了永樂九年,初置奴兒干都司的水準。

  而這些東北地區的原住民,由于尚未開化,作風野蠻,用于戰爭卻是一把好手。且東北地區不同于關內,氣候苦寒,開發粗陋,野獸橫行,還有遠東地區來自俄羅斯虎視眈眈,故而這些建制都是相仿西南地區的“三宣六慰”,半軍事機關。

  王夫之將整編而得野人女真壯丁,為撫遠三營,每營一千六百人。

  當然,這也是出于定期抽丁,削弱各部落實力的打算。

  只不過相較于嚴防死守技術封鎖,讓人家直到清末都還茹毛飲血相比,給明廷賣命,待遇要好得多。

  五年間,明廷先后在遼寧等地設互市二十余,用以和邊民互貿,流通皮毛、藥材、山貨,而供之以食鹽、布匹、鐵器、茶葉。

  被收編的部落,還在遼寧派出的官吏指導下,在嫩江平原開發耕種,或者嘗試放牧。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