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4章 資本主義萌芽
  在番禺港足足又待了三日,李炎這才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轉頭向南海縣佛山鎮駛去。

  好在之前到廣州城時,同行的新任工部右侍郎胡璇就先行一步去佛山了。等李炎到佛山,胡璇已經在這待五天了。

  要說胡璇也的確是名干練之臣,僅僅五天時間,上下走訪、詢問,便已經結合查閱資料,對佛山目前的現狀有了初步判斷。

  只等李炎一到,一份工作報告就擺在案頭,胡璇一旁解說之下,李炎也對佛山鐵冶有了具體認識。

  佛山雖說只是南海縣下的一個鎮,但規模卻不小,甚至和此時作為廣州府府治所在的南海縣城相比,差距也不大。

  根據胡璇跟當地一些官吏、富戶初步了解,佛山鎮至少生活著六萬人口,而這六萬人中有一萬多是各類工匠,而其他人也大多是工匠家屬以及給這些人提供服務的商販一類。

  而在這一萬多工匠當中,又以煉鐵、鍛鐵、泥瓦等與冶鐵業直接相關的為主。

  經胡璇大致估計,與冶鐵業直接相關的工匠大致在七千人左右。這樣的規模別說是在廣東,乃至在整個中國、整個東亞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在天啟、崇禎年間,佛山每年的冶鐵量不低于五百萬斤,并且還向海內外出口數以百萬計的鐵質器具,還承包了不少北方備虜、剿寇所用軍械,全盛時期幾乎占了江南冶鐵的小半壁江山。

  當然,既然說是要重整佛山冶鐵業,那就是因為現在的佛山鐵冶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

  按照明朝定制﹐宮廷和官府所需用物品﹐都通過歲辦或采辦形式﹐取之于各行業的商民,商民上供物品“答應上務”或“答應公務”。

  而作為明朝最大的民營冶鐵集散地,佛山爐戶“答應”的鐵器包括﹕鐵鍋﹑鐵灶﹑各種軍器﹑鐵釘﹑鐵線﹑煎盆鑊等。

  崇禎五年﹐明朝政府在廣東“裝造五大戰船”﹐需用大量鐵釘。佛山鐵釘行蠹(即幫辦的爐戶)帶差沿村詐索。不該“答應”的爐戶也在聚斂之列﹐強行“取辦”﹐致炒鑄各行雞犬不寧。

  官府的強行攤派﹐嚴重阻礙了佛山民間鐵冶業的發展﹐引起爐戶的反抗。天啟二年(1622)發生炒鑄七行工匠的罷工反抗﹐崇禎六年又發生耳鍋匠﹑鋸柴及諸爐戶的反抗事件。

  自崇禎十四年起,隨著中原動亂、漕運堵塞,國內市場的需求量就大幅度下滑,而佛山是一個以民營冶鐵業為主的工業城鎮,沒有市場自然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就不會有資本積累,大量的民營作坊無法維持,紛紛破產。

  這一番講述聽得李炎瞠目結舌,他記得高中的時候,歷史老師和教科書上都講過,在明朝中后期,中國部分地區已經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此次巡視廣州,從番禺港到佛山鎮,他可謂是大開眼界,有通過長途國際貿易賺取巨額利潤的海運大亨;有通過造船、統購、倉儲、販運為海運配套而家資巨萬的商業富豪;有雇傭上百工人冶鐵、鍛鐵生產商品出口國外的實業大佬;有通過為這些大量冶鐵、制鐵企業提供原材料、生活消耗品的第三產業龍頭......

  在番禺港里,一座座寬大的碼頭人聲鼎沸,載貨量數萬斤的遠洋船只你來我往,無數纖夫、船工、水手、搬運工還有依附于他們的商販、小店,這些本該北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民們放下了鋤頭、成群走進繁華的貿易港口,不再像他們的祖輩一樣依靠土地生存。

  在佛山鎮的工場、鐵鋪里,上千的工匠師傅揮動錘柄、汗流如雨,數以百計的冶鐵爐灶上空煙云密布,十幾里外就依稀可見。數不清的煤炭、礦石,肩挑背扛、車拉馬駝,從廣東各地的鐵礦、煤窯向佛山匯集,生產出的無數鐵質產品從廣州出發、遠銷海外......

  什么叫做資本主義萌芽?

  這他么就叫資本主義萌芽啊!

  但心情激蕩的同時,李炎卻也知道另一件事實

  那就是,明朝中后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最終流產了。

  李炎勉強還記得中學課堂上的一些只言片語,再結合他自己在廣東的所見所聞,其實他也不難猜出流產的原因。

  一方面,明朝中后期這種有歷史進步性質的工商業發展是畸形的。

  因為事實上明朝早期的官方政策對商業發展極盡限制與打壓,比如“片帆不得下海”的禁海;向商戶攤派勒索的“歲辦制度”;嚴厲的戶籍管理政策;嚴格控制人口流通等。

  但事情到了明朝中后期卻發生了變化,倒不是說政策改變了,而是由于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并且腐敗之風漸興,禁海形同虛設。地方官紳與這些民間資本結合,工商業在一種“灰色地帶”的保護下成長起來,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具有一定進步性質的經濟模式。

  李炎知道,這種發展模式事實上極不健康!

  其一,這種“灰色發展”工商業的壯大對國家財政毫無裨益,大量資本、勞動力投入工商業,卻在“士紳免稅”和腐敗勾連的保護傘下不用納一分錢稅。反而會破壞國家稅基,越發展反而對國家危害越大。

  其二,這種發展模式對工商業本身也危害巨大,由于不能得到官方認可,又必須依附于士人官員集團,他們只能通過腐敗手段來獲得生存空間,市場擴張極其有限,生產規模很難擴大,而且在政治力量面前極容易被摧毀。

  這一點,從明末佛山的鐵戶、爐戶屢次不絕對朝廷攤派的反抗就可以看出來。

  這也是為什么番禺海商們對李炎“經濟特區”和“海貿商會”的政策萬分擁護的原因,如果不是因為不能獲得朝廷正式認可與保證,誰愿意給那些個官員當孫子?

  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滿清入主中原后,對外為了防范抵抗勢力和海外的復明勢力,執行了比明朝中后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嚴格十倍的閉關鎖國政策。

  使才剛剛萌芽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雛形直接喪失了龐大的海外市場,缺乏有效后繼動力。

  李炎重生的這幾個月也想明白了一些事,他知道自己想要打敗正在上升期、如日中天的滿清王朝,就不可能完全依靠明朝那運行了三百年,行將就木的體制,而他的第一步,就要從這兩個“萌芽之地”開始!

  “那現在的佛山鎮鐵冶經營狀況到底如何?”

  胡璇報告了一些佛山鎮的大致規模和產業分布之后,李炎直擊要領的問道。

  “現在......大約一半的鐵鋪、工場要么倒閉、要么也快支持不住了。剩下不到一半的鋪子主要是靠從廣州出口才勉力維持。”

  胡璇思忖一二后回答

  “那閑置、待業的工人有多少?”

  “恐怕不少于四千吧,且其中過半都是冶鐵、鍛鐵的匠人。”

  李炎聞此眼睛一亮

  “既然如此,胡卿關于官營鐵冶一事應該是不難了。”

  “臣也是如此想,只是......這官營鐵冶應作何編制?還需圣上示下。”

  李炎沉吟片刻,關于這事他也考慮過許久,大體也有了些想法。

  “朕的意思,就叫武備局吧,先掛在工部下面,主官算是正六品監事,再往下編制你先列個章程,回頭朕讓吏部批了。”

  “臣領旨謝恩!”

  “愛卿不必虛禮,你我君臣再把這具體辦事章程商議一二。”

  ......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