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47章 巖關失陷,北線危急
  “快!抱磚石堵住缺口!”

  巖關守將帶著親衛不斷指揮著麾下士卒,用磚石把一段被轟塌的城墻堆堵起來,炮火停下后,大隊士卒立即上城樓布防。

  呼啦啦又是密密麻麻的清軍步卒扛著云梯、擎著刀矛,站在前面的一律著甲,持著圓盾,那隨風飛舞的“金錢鼠尾”隔著數百米便能看見。

  又是一番銃子、箭雨潑下,城墻前慘叫連連,大軍開始蟻附攻城。

  守將見狀有些疑惑,這假韃子昨日下午還攻城受挫,近日又來,人數上也沒比昨日多,莫非打算就此耗死自己?

  不一會兒,戰事漸熱,明軍全部士卒都向這面涌來,投石、放銃,準備迎接清軍攻勢。

  “選鋒先登!”

  城下帶頭清軍將佐振臂一呼,數百選鋒精銳再次攀城而上,與明軍沖殺一片。

  城頭上兩軍交鋒,血流如注,不得不說,光復前軍的將士打的相當英勇,數次差點就將清軍選鋒徹底趕下城去。

  巖關守將手持樸刀,左砍右劈,帶著親衛把十幾名清軍選鋒逼到了墻角。

  正在這爭戰正酣之時,他身后卻突然跑來一員小校,身上多處負傷,衣甲散亂。

  “將軍,后面......后面......”

  守將扭頭皺眉

  “后面怎么了?”

  “清軍從城后偷襲!咱們被六峒那個姓李的王八蛋賣了!”

  “什么?”

  還沒待守將反應過來,巖關城后已然傳來一片喊殺之聲,漸漸逼近。

  本來對于城后,明軍就沒作什么布置,再加上正面廝殺正酣,明軍全部注意力都在這邊,就更無法察覺了。

  “選鋒隨我來!先奪下城門!”

  尚可喜騎在一匹產自遼東的高大戰馬上,招呼左右精銳,一票甲士抬著幾副提前準備好的云梯,向已經被火銃、弓箭清洗過一遍的后城門而去。

  所謂選鋒,就是敢死隊或是先鋒隊的意思,但在明清,這個詞語有著更多含義。

  明朝自中期以后,衛所制逐漸敗壞,大量軍戶淪為了衛所中高級軍官的私人佃戶和農奴,完全喪失了戰斗力。地方的將領為了維持基本的武裝力量,便只能從這些軍戶中挑選一小部分精壯,以軍餉養起來,作為親衛,稱為“家丁”。

  這種家丁制對整個明清乃至于民國的軍事制度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原本家丁制僅是存在于以屯田軍戶為主的衛所當中,但隨著明朝中后期軍隊逐漸轉向發軍餉的募兵制(尤其是邊軍),這種陋習也帶入到了募軍當中。

  它養成了一種陋習,那就是一支部隊的主將,往往喜歡克扣下面士卒的軍餉,而后將這些錢拿出很大一部分來供養少部分親衛精銳,一旦面臨戰爭,這些主將便會一這支精銳家丁作為骨干,裹挾一大堆平時克扣軍餉,訓練拉胯的丁壯參戰。

  這樣畸形體制下的軍隊戰斗力可想而知,但為什么這些主將還要這么做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明中期以后,文貴武賤,武將不同于文官,他們很難像文官那樣通過官僚體制、門生故吏和政治影響力來保護自己,為了維持自身的地位和權力,便只有通過豢養私人武裝作為依仗。

  這些家丁就是屬于將領獨有的私人武裝,在明中后期,將領職位變動,是可以帶著自己的親衛家丁一起走的,所以對于他們而言,雖然自己哪怕下轄幾千幾萬大軍,但真正屬于自己可以依仗的便只有那幾百或是一兩千親衛武裝。

  當然,事實上滿清的八旗制度中也有著類似的問題,但由于此時的八旗還處于上升和巔峰期,所以并未展現出其弊端。

  孔、尚等部作為降清漢軍,自然也很難擺脫這一習慣,而所謂明清的選鋒便是臨戰之時,從家丁中抽取一些骨干,再以賞銀從普通士卒中招募部分精壯,二者結合在一起,負責一些臨時的重要任務,比如攻城、破陣之類。

  尚可喜自不例外,別看他麾下也有幾萬大軍,但真正完全受他掌握、足以作為依仗的便僅有兩千多親衛家丁而已。

  這次奇襲巖關,他一下就拉出了一千多親衛,又從大軍中抽選兩千精壯,可謂勢在必得。

  片刻之后,便有近百人登上城墻,先是結果了那少得可憐的明軍士卒,而后從里面打開城門。

  全軍立即一擁而上,直撲城內!

  “擒殺明將者,賞銀五百兩!”

  -------------------------------------

  “報!都督、將軍,巖關......巖關失守了!”

  巖關的突然失守,可謂是一道晴天霹靂,出乎了朱由榔意料。

  他之前向李定國許諾過,至少要在桂林堅守二十日以上,但他知道,這二十日只是一個最低期望,真正而言,堅守一月左右才足以讓李定國完成調動。而現在才過了五天,便已然丟了巖關。

  隨著巖關丟失,除了一營三千將士的喪失外,融江一線也徹底落入清軍之手,六七萬大軍隨靈渠、融江水系兩岸南下,直抵百丈山、千秋峽,而一直作為后方的靈川也正式變成了前線。

  “陛下,巖關一旦失守,北線關鍵則集中于千秋峽,千秋峽不比巖關,雖有結寨,但并無筑城,只以山勢為險,臣以為此時當以千秋峽為主,百丈山為佐,成掎角之勢,加固山水營寨,以作拒敵。”

  趙印選正色道

  朱由榔聞言微微點頭

  千秋峽是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后國家水路驛道非常重要的關卡,因此歷朝歷代都在此設兵駐守。

  而一旦到了戰時,由于其西有百丈山,東有堯山,中間僅有一條水路兩岸平坦可通行,是名副其實的天險地帶。

  不過在由于地勢狹隘,這里并未筑城,所以不像之前巖關那般有堅城依仗,而是只在兩側山上和水路要道有營寨駐扎而已,正式守起來并不輕松。

  如果說在巖關那里,憑借地勢再加上堅城依仗,三四千精銳士卒便能把六七萬人堵得進退不得,那么在百丈山、千秋峽一線,若是想要取得同樣效果,至少也要派遣七八千乃至上萬士卒,還要分布兩側山寨,還要在百丈山駐軍作為呼應才行。

  想到此處,朱由榔長嘆一聲

  “那就由趙卿為主,先把北線兵力收縮起來,再從高卿那里抽調三四千預備隊,加起來應有一萬多人了吧?大部駐于千秋峽,分出偏師駐于百丈山,以作應對吧。”

  高一功在旁作出補充

  “陛下,此次巖關失守,清軍能夠瞞過守軍從下面迂回乃是關鍵,是故臣以為當通知東面的胡一青注意監視,而后再派遣一員可信將佐率領近千士卒在東面丁嶺以東作監視。”

  “嗯,高卿說的是,這事就讓李景興從他營中派一參佐去為吧。”

  李景興的鎮字營與郭恪的烈字營一樣都是當初以那五千親軍為骨干建成的,算是朱由榔的心腹力量,足以信賴。

  只要能夠給百丈山、千秋峽方面監視東方,提醒清軍的動向,就能在清軍企圖向兩側迂回之時提前通知,而后從靈川方面發兵與千秋峽兩側夾擊拒敵。

  決心一下,明軍便全體行動了起來,首先以趙印選為主,抽調三個未滿編的營,共七千多人,駐守千秋峽。又有郝搖旗自告奮勇,親率光復前軍一營滿編精銳約三千余人出鎮百丈山,以作援護。

  而明軍這邊才剛剛作完部署,北面的滿清六七萬大軍,便已然經漓水一線南下,直抵百丈山、千秋峽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