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13章 交鋒前夜
  在“軍校”建設如火如荼之時,一個好消息也從廣州的武備局傳來。

  朱由榔正在皇后寢宮里,夫妻兩人共同進午膳時,中書舍人謝潁讓內侍將奏折遞來。

  皇后王芷早在桂王時就已經是桂王妃了,朱由榔潮惠之戰前,被太醫檢查出身孕,如今已然七個月,十分顯懷了。

  無論是太后還是朝中諸臣,對于這個孩子都是萬分期待,皇子從來都是國本,一個沒有皇子的皇帝,天然是不穩固、不完整的。

  “芷娘你先用著,我看看就回來。”

  朱由榔溫聲言道

  他對這位皇后還是頗為喜愛的,賢惠淑德不說,而且很識大體,也是個有性情的女子,歷史上皇后王氏與太后被俘后,在押解途中,兩位弱女子竟然“自相扼喉而死”,被追謚為孝剛皇后。

  折子是宋應星寫的,主要是匯報武備局的科研進度,宋應星表示,之前一直攻關的歐洲野戰炮仿制已經成功,除此之外,他們還主持設計了一款新式火銃。

  朱由榔對于火器的重視是滿朝皆知的事情,尤其是新一次的軍制改革中,專門加大了火器比例,平均每營三千二百多人,至少要配備九百到一千支火銃(三眼銃一類輔助火器不計在內)。

  宋應星結合了明末諸多火器的經驗,比如迅雷銃(歷史上明朝設計的早期遂發火槍)、掣電銃(歷史上明朝設計的后裝步槍)等等,最終瞄準了從奧斯曼土耳其引進的魯密銃為主要模板,又加之以部分改造。

  由于一向知道朱由榔那好奇的性子,隨著奏折而來還有幾支樣品。

  朱由榔大為驚喜,慌張跑回皇后寢殿用完餐,就在王氏嗔怪的眼神中風風火火跑出內宮,到前殿外一處羽林旅的校場上試試。

  朱由榔這桿光烈元年式火銃時,心中只有佩服。

  不愧是宋應星,他沒有將土耳其的魯密銃照搬過來,而是結合明軍需要以及大明工匠自己摸索出的經驗大幅改造。

  比如槍身被稍稍縮短,而槍托卻比一般鳥銃要長,便于士卒抵肩射擊。

  更出色的是,宋應星還給這款火銃設計了一柄“刺刀”。它摒棄了土耳其魯密銃原本在槍托里安插刀刃的方式。

  而是給火銃兵們設計了一種新式佩劍,這款佩劍特點在于劍身比較狹窄,而且劍柄為圓柄,還比一般佩劍劍柄要長。

  一旦和敵人進入近戰,火銃兵便可以抽出佩劍,將圓柄插入槍口,整支火銃馬上就能變成一桿七尺長的短矛。

  如此,火銃兵在近戰之時,便不再像以前那般只得用佩刀短兵相接,而是也可以如同長矛兵那樣擺出槍陣。

  這種塞入式刺刀也是步槍歷史上第一種刺刀設計。

  朱由榔掄起一支樣品,感覺不是很重,但要比明軍的鳥銃要重些,估計有七斤左右的樣子,這已經要比原本的魯密銃輕多了。

  從一旁竹筒里抽出一枚紙包著的彈藥,這是朱由榔的提議,效仿后世歷史上經驗,將固定數量的火藥和彈丸用紙包好分開,裝進一節隨身攜帶的竹筒里,戰斗時直接從竹筒中抽出,用牙咬開,在藥池里倒上一點后塞入槍管。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因為手忙腳亂,加多了火藥而炸膛,也大大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士兵每回上戰場都能固定發給彈藥,一個竹筒大概五十枚彈藥。行軍時士兵們給竹筒拴上繩子,左肩跨上裝有紗布、金瘡藥、消毒酒精的急救筒和飲水筒,右肩挎上彈藥筒,可謂“左生活、右戰斗”。

  自從桂林保衛戰時,“急救筒”的流行,現在軍中刮起了一陣“竹筒熱”,什么都能拿竹筒來裝,既輕便又實惠,在這江南地區到處都是。喝水用飲水筒、吃飯有飯食筒,如今彈藥也有彈藥筒了。只要在筒上鉆個孔,繩子一系,跨在身上相當方便。

  朱由榔咬開彈藥紙包,做好準備,塞入槍口,用通條捅緊,點燃火繩,把槍托抵肩,面朝遠處墻壁,扣動扳機。

  “砰!”

  一聲脆響、硝煙彌漫,經過幾次試驗之后,得出結論,這支火銃不僅威力上要大些,而且射程也比傳統的鳥銃要長將近三分之一。

  朱由榔打量著銃身,上面還刻著一個編號“甲二十四”,槍托上也同樣有著“丁一一七”的字樣。他知道,這就是武備局目前正在實行的“責任分工制”,類似于后世流水線,每個部件都非給不同小組生產,專門做一個部件,比如槍管、槍托、扳機等等,但做好之后,要在成品上刻上自己的編號。

  出廠之后,會有官員隨機抽檢,一旦出現問題,就能通過編號找到責任人。

  這種制度看似先進,其實中國古代早就有了,早在戰國時,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就靠這種方式生產弓弩,以至于秦弩能夠冠絕天下。

  歸根到底還是在于朱由榔重視工匠,無論待遇、獎金還是經費都不含糊。

  他轉頭對一旁前來匯報的宋士意道

  “如今這火銃產量如何?”

  “回稟陛下,預計一月大概能產出一千七百支左右,若再過兩月,等水力鍛錘工坊都建起來了,工匠也熟悉了流程,應能提高到三千支上下。”

  朱由榔頷首

  “不錯,不過還是不夠,要多少經費提便是,朕都照準,你們也別總是只把目光留在佛山嘛,其他位置優越的地方也可以建設分局,多多利用水力鍛錘,人員方面還要擴招,爭取達到月產四千支以上。”

  “市舶司那邊這個月的稅銀已經押解過來了,我吩咐了內閣,先提出八萬兩用于火銃、火炮的擴大生產!”

  “謝陛下!臣等必全力以赴!”

  -------------------------------------

  朱由榔一手新軍隊,一手新武器雙手抓的同時,幾千里外的四川境內,清軍統帥可就沒這么好心情了。

  “如此看來,咱們再不有所動作,怕是以后就陷入被動了。”

  吳三桂深深皺眉,對著面前的滿清肅親王豪格道

  “看樣子,那小皇帝是想把夔州、重慶、播州這幾個要點占住,然后連接云貴,徹底將我們鎖在川中,進出不得。”

  豪格也是身經百戰,明軍戰略意圖簡直不要太明顯,一方面聯絡川東土司割據三府,一方面派出李定國準備收復云南,就是想把四川清軍徹底堵在盆地里,干擾不了他們的后方。

  “平西王以為,眼下當如何?”

  豪格問道

  兩人不僅在軍政上是搭檔,交情也還算可以,大概是因為二人在滿清中都處于被排斥的位置。

  吳三桂雖然降了滿清,但清廷對他卻是一向不信任的,一開始是將其調到錦州監管起來,后來還是發現關內局勢嚴重,農民軍余部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才不得不將其調到川陜,與豪格一道對付明軍。

  而豪格更是受到多爾袞的刻意打壓,畢竟他是皇太極的長子,若非多爾袞強行扶立順治,當初就該他當大清皇帝,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一心要把持朝政的多爾袞也更加容不下他了。

  “夔州、重慶方面離得不遠,但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先以大軍圍困試試,至于云南方面,李定國天下名將,必須提前派軍干預!”

  兩厥名王之后,除了朱由榔這個“光烈天子”名聲遠播,戰役指揮官李定國也成了江南地區家喻戶曉的名將,在市井文化發達的江浙地區,許多以李定國為主角的話本故事、改編戲劇都廣為流傳,為了不被滿清抓到,一般都會將其化名為“李靖國、李衛國、齊公”等等,簡直都可以和岳飛一較高下了。

  對于這個“南廷第一大將”,吳三桂和豪格當然萬分重視。

  豪格稍稍思慮,開口道

  “夔州、重慶方面我打算親自帶兵圍攻,至于云南,就讓鰲拜領兵南下吧!”

  吳三桂頷首,當初皮島之戰鰲拜身先士卒,獲得首功,被皇太極賜號“巴圖魯”,是滿清公認的第一猛將,在后面的松錦會戰和入關也屢立奇勛,由他帶兵再合適不過了。

  “既然如此,我便吩咐李國翰帶上幾個綠營總兵和鰲拜統領一起南下!”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