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3章 山西驚變(上)
  在明初的洪武、永樂時期,是不存在所謂九邊的,那時候,明軍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明軍在漠南有大量衛所,如東勝、大寧,過半地帶都處于塞外。

  但永樂之后,情況就變化起來。

  仁宣時期,明廷的對外政策逐漸收縮,漠南地區諸多衛所大部分內遷。

  緊接著叫門天子橫空出世,直接把明廷北方最大的野戰兵團一波送掉,明軍再無深入大漠的能力,轉入被動防守。

  到了這時候,所謂九邊重鎮才逐漸形成,而九邊當中,又可以分為三段,西段陜甘的榆林、固原、甘肅、寧夏四鎮,中段山西、大同、宣府,東段的薊鎮、遼東。

  而姜鑲三兄弟,便能對其中榆林、山西、大同、宣府四鎮有巨大影響力。

  可以說扼住清廷北面咽喉,是名副其實的腹心之患。

  但這并不意味姜鑲便能和清軍正面匹敵,他要真有這本事,也不至于當三姓家奴,早就自立為王了。姜鑲雖然在名義上可以轄制宣大、山西兵馬,但事實上,此時在山西的綠營兵馬紛雜眾多,大部分和他沒關系,他自己真正能夠勉強控制住的,只有大同。

  大同鎮內,他的三個親信部將,劉遷、牛天光、胡國鼎,合計能有八千多號人,再加上他自己本部的三千親兵,便是全部力量了。

  除此外,大同鎮東北面的陽和衛,自家兄弟姜瑄也能拉動三四千人。

  但從錦衣衛方面情報來看,清軍此番光八旗就動用了過萬,還有三鎮新軍,合計四萬余眾,而且屆時大軍一至,宣府那些本就搖擺的小軍頭也會直接倒戈,等清兵抵達大同,少說也有五六萬了。

  所以姜鑲心中還是傾向于撤往陜西,孫齊信屏退左右后,又對他說明了明廷方面的態度。

  只要他這邊一動手,南面便會從川東同時發動,令豪格、吳三桂無法北顧,此時將入夏季汛期,姜鑲只需要借助黃河天險,關中盆地形勝,鎖住潼關,縱清廷十萬大軍,又有何懼?

  而且同時,南邊明軍湖廣、江淮各部同時動作佯攻,四川攻勢連連,清廷能分出多少人來?

  若是在西北站穩腳跟,西可通甘肅,與和葉爾羌汗國、準噶爾汗國取得聯系,向南可以配合湖廣云貴,光復四川,將豪格、吳三桂圍殺在四川盆地之中。

  一舉光復西北、西南,這功勞不比李定國差多少吧?只要自己起事,明廷那邊就不吝惜一個軍都督和國公爵位,若是日后依靠西北地利,在北伐之時立下大功,封王也不是不可能嘛。

  李定國、李過那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威風,不比尚、耿那般口稱奴才強?

  當然,雖然他自己這么想,但其實朱由榔根本就不指望姜鑲真能有李定國那般本事,只要能把主力安全撤入陜西,就阿彌陀佛了,至于日后,收復四川,打通西北聯系后,還得派個有本事的過去坐鎮。

  但最起碼此時,朱由榔還是相當慷慨的,一道加封晉國公,拜光復右軍都督的圣旨,加蓋印璽,給送了過來。

  與此同時,清軍從京師西進的兵鋒已經抵達保安州,距離宣府不到百里,劍指山西,姜鑲再無遲疑。

  -------------------------------------

  五月初十,姜鑲已經先后讓牛天光、劉遷出城,前往控制山西其余部屬。

  劉遷前往代州,控制振武衛、雁門關諸部,牛天光前往潞安府,控制潞州衛。

  同時,錦衣衛還幫忙聯絡了澤州守將陳杜、張斗光,以及正在偏頭關的山西鎮副將萬練。

  次日上午,姜鑲急召城中諸將議事。

  等諸將一至,便見到將都司衙門重重封鎖的甲士。

  姜鑲開門見山

  “阿濟格、滿達海大軍已至宣府,此番必是圖我而來,韃子對我等早就猜忌,如今若是以大軍入山西,我等必定無好結果,光烈天子神武圣明,已然克定江南,韃子先亡尼堪,后亡多鐸,數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朝廷北伐不日之間,本將欲起山西響應,諸位弟兄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下方眾人無不議論紛紛,但說實話,也并不算多驚世駭俗。

  能站在這的,都是當初在邊軍里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油子,清廷那點九九,哪里猜不出來?不僅是姜鑲,他們何嘗沒有擔心清軍過來架空他們,但相較于姜鑲,其實對于這些將佐而言,并不怎么怕清廷清算,他們又不是主帥,最多被打散掉到其他地方。

  不過姜鑲一番話說得還是在理的,自從江南光復后,無論明清雙方,心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過去,是清軍入關時橫掃天下、勢不可擋,對于這些降清漢將而言,要么投降,要么就得死,相較而言,投降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可現在不一樣了,明廷又支棱起來了,已經能和清軍劃江而治了,而且自朱由榔肇慶起兵,到現在,才不過三年多的光陰,誰知道再過三年,會不會再來一次洪武北伐?

  這年頭的人相當迷信,清軍入關后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無論是清廷自己宣傳,還是給關內文武官員的觀感,都是“大明天命已失,滿清天命所歸”,不僅投降的人這么想,其實很多明朝忠臣也是這么想的,只不過他們是抱著某種“殉節”的悲壯感在抵抗罷了。

  軍事上的戰果和宣傳效果往往是相輔相成的,現在局勢反過來了,清廷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明又回來了,這說明什么?明廷被逼到那嶺南大海邊上都能反攻回來,這不是天命未絕是什么?

  昔日前漢二百年社稷,都能有個光武中興,大明快三百年了,有個光烈中興也很正常吧?

  從后世人來看,這種思想挺荒謬的,戰爭勝負關天命屁事,但對于這個時代的人而言,這就是他們的世界觀。

  當初張獻忠臨死前,讓孫可望投奔明廷,理由就是“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站在一旁的孫齊信見狀,也知道自己得加上一把火,站出來朗聲道

  “諸位將軍,在下乃是大明錦衣衛探馬司千戶孫齊信,不瞞諸公,朝廷大軍已經聚集湖廣、江淮,只待山西一聲炮響,兩路齊出,清軍必然無暇它顧。”

  這話其實是在誆人,明軍并未有北伐的準備,只是佯攻罷了,但這當然不會給這些將佐說明。

  門外數百甲士鎖住大門,局勢一目了然。

  “末將愿為前驅!”

  眾將紛紛下拜。

  “好!本將已受天子欽封晉國公,光復右軍都督,自即日起,割辮起義!”

  “锃锃”

  刀光閃過,十數條金錢鼠尾一刀兩斷。

  眾人分別退下,統領城內外各部兵馬。

  當然,也有想通風報信的,但在錦衣衛的協助下,不難發現。

  比如云川衛副將楊振成就想和清軍聯系遞信,求得富貴,還想趁機兵變擒殺姜鑲,被提前發現。

  當場梟首,懸之東門。

  姜鑲的戰略很簡單,宣府太遠,沒必要分散兵力,直接放棄,由自己弟弟姜瑄坐鎮鎮虜衛、陽和衛,把守大門,延遲清軍攻勢,大同嚴防死守,消耗時間,而后各地軍將云集響應,在山西各地掀起抗清風潮,令清軍分身乏術,若能合力擊破清軍自然好,若不能便從偏頭關延長城內側轉入榆林。

  姜鑲兄長姜讓也已經收到書信,屆時榆林同時起兵,為義軍后路。

  明廷非常慷慨的封姜鑲為右軍都督,姜讓為右軍同知,姜瑄為僉事,一家三兄弟總領一軍,可謂顯赫了,至于什么尾大不掉之類的,不是現在要考慮的問題,先把對方套牢,反了清再說。

  哪怕姜鑲占據西北后擁兵自重,那也比不反的強。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