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4章 山西驚變(下)
  阿濟格、滿達海大軍剛剛行到宣府鎮外,就聽聞到姜鑲起事的消息。

  二人也不多言,直接開始圍攻宣府。

  姜鑲考慮到戰線問題,沒有在宣府駐兵,所以很快就被清軍拿下,向京師報信的快馬奔馳而出。

  宣大為京畿之側,快馬兩日就到,溝通起來倒是方便,可也正是因為這個,二人心中都頗為沉重,一旦山西全境失陷,叛軍引兵東進,數日之內就能威脅北京。

  入關后,清廷遭受了大量抵抗運動,但這一次,還真是距離最近的。

  鑲黃旗和正白旗的精銳入城,三鎮新軍則開拔前往萬全左衛和懷安衛,山西地勢形勝,從直隸方向去大同,就這一條路,沿洋河和長城內側而入。

  不同于南方衛所夾雜在府縣之中,像山西北部這種地方,基本上沒有府縣行政單位,不是衛所,就是城寨、堡壘。

  故而民風剽悍,走到哪都是經營了兩百多年的軍事堡壘。

  姜鑲起事的消息迅速在全晉傳開,和很多人印象中不同,清初抗清斗爭,不僅僅是南方轟轟烈烈,北方百姓同樣此起彼伏,山東、河南、直隸、陜西、甘肅、山西都曾爆發過抗清起義,只是由于更接近滿清統治核心,所以被迅速鎮壓圍剿而已。

  但即使如此,北方漢人百姓的血液依舊沸騰,如河南榆園軍如今都還在跟清軍打游擊呢,一聽姜鑲在大同舉義,除了萬練、陳杜、張斗光這些軍官跟隨舉義外,晉西南的平陽府南部(今運城地區)方面,抗清義民虞胤、韓昭宣殺官響應。

  整個山西,頓成烈火燎原之勢。

  阿濟格進入宣府總兵衙門后,便和滿達海商議起來。

  “如今山西遍地烽火,咱們這雖然四萬大軍,但若是鋪開,也不夠折騰啊。”

  “必須先直取大同!”

  阿濟格堅定道

  這也是歷史上清軍平息姜鑲之變的戰略,先打掉姜鑲這個罪魁禍首。

  只是,真有這么容易嗎?

  歷史上的大同,足足扛了十個月,逼到多爾袞親自帶甲出征,傾盡整個直隸、河南精銳,滿洲宗室名將,一半以上參與,大同城堅守到“兵民饑餓,死亡殆盡,余兵無幾”,多爾袞無奈,多次勸降姜鑲,結果這位“三姓家奴”在此時卻頗為硬氣,斷然拒絕。

  最后還是姜鑲三兄弟被叛徒出賣,清軍才得以攻克大同,為此,占領大同后,阿濟格憤恨無比,下令屠城,史稱“大同之屠”,還下令拆毀大同城墻,只留五尺高。

  而眼下,姜鑲起義不再只是像歷史上那般孤掌難鳴,有了南邊偌大的明廷和二三十萬大軍作為后盾,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滿達海有些憂心忡忡道

  “新編的這什么勞什子新軍堪用嗎?姜鑲可不同于尋常綠營,其人所部大多出于當年明廷九邊軍士,可不會一觸即潰啊,而且還有不少騎兵。”

  姜鑲三兄弟本就是九邊舊部,此時關內的騎兵部隊,除了八旗以外,規模最大的就是原九邊騎兵了,合計大概也有七八萬左右,其中一部分原山海關、薊鎮人馬在吳三桂手里,一部分跟隨李自成起事,現在殘部就是跟著忠貞營,編入前軍的那三千多騎。還有部分被滿清拆分后,分散進各地綠營。

  姜鑲手中雖然也被拆分了不少,但也還有五六千騎,再加上他兄長姜讓在榆林也有三四千騎兵,合計竟是有近萬騎。

  這也是朱由榔想方設法地想保存這支力量的原因,這一萬騎兵若是就這般消耗在大同,實在是太可惜了,要知道,培養一支騎兵,不僅僅只是有馬就行,騎兵的訓練也需要很久,南京的細柳兵苑雖然開了騎兵科,可到現在教學用的戰馬都沒湊齊,教官更是寥寥。

  如果能夠保全這支昔日大明九邊精騎僅剩的種子,便能以此為基干,從西北交易戰馬,快速擴充騎兵部隊。

  阿濟格安慰道

  “也不必過于擔心,到底是我們這邊占優勢,九邊騎兵你又不是沒領教過?早就被他們這些喝兵血的明廷武將弄得烏煙瘴氣了,哪里能和正白、鑲黃鐵騎相提并論?”

  “至于這新軍嗎,聽尚可喜那奴才吹得天花亂墜的,但看上去,起碼還是比以前的綠營要強嘛,更何況這次還拉來了二十門新炮,強攻也不怕。”

  綠營新軍幾乎完全仿照明軍編制,每營三千人,裝備約千支火銃,三營合編一鎮,作戰時擺開方陣。

  這年頭火銃的鍛造技術倒也沒什么技術門檻,只要有樣板,不難仿造,何況還有荷蘭工匠協助,可尚可喜很快就發現了真正問題所在。

  仿造容易,但這效率卻實在感人。

  神器局先后受多爾袞撥款達五十萬兩之舉,尚可喜搜羅了整個遼東、直隸、河南的工匠,聚集了近三千人,但月產量也就不到四千支。

  而同時期,以明廷的生產規模,月產量已經過萬,現在武備局已經不再擴充火銃產能,甚至有所削減,畢竟日后還要裝備新式裝備,燧發槍的研發已經取得一些進展了。

  這就是朱由榔不害怕清廷仿制的原因。

  工業時代的戰爭,打得不僅僅只是技術優劣,更有生產能力,而在這方面,殘破的北方就算再怎么玩出花來,都不可能玩得過此時經濟、人口重心所在的南方。

  更何況,仿造一把火銃簡單,但如何進行分工生產,利用水力、車床,還有生產過程中總結的種種工藝、經驗、規范,這些才是大規模生產的靈魂所在。

  這些東西,此時的荷蘭都還處在摸索當中,清廷又怎么會?

  同樣的情況,還在火炮生產上體現,獲得荷蘭的技術支持后,尚可喜很快興致沖沖的鑄造出了第一門新式火炮。

  但產能也就局限在以前他在遼東鑄造紅夷大炮的那種水平了,一月能鑄造出二十門就算不錯,最后不得不先掏銀子向荷蘭人買了四十門應急。

  而同時期的武備局這邊,已經在加足馬力,奮斗給光復軍每個師裝備一個炮營(54門),全軍新式火炮破千的宏偉目標了。

  五月十三日,兩軍終于在鎮虜衛爆發第一場戰斗,同時,北京方面旨意也抵達了前線。

  封阿濟格為平西大將軍,滿達海為副將,平討大同叛亂,瓦克達為定西大將軍,耿仲明為副,另轄正紅旗六千人馬加另外兩鎮新軍和三萬綠營合計五萬多大軍,從真定府經井陘如山西平叛。

  這場戰斗是以清軍攻城,正在陽和衛的右軍僉事姜瑄以兩千多步卒鎮守于此,明顯就是想憑借堅城延遲清軍。

  面對姜鑲的光復右軍,清兵終于找回了當年剛入關時的“火力優勢”的感覺,直接讓大炮擺開架勢,吞吐火舌。

  炮火連綿三日,守將見事不可為,率部突圍,鎮虜衛才算告破。

  而此時的大同已經做好堅壁清野的堅守準備,就算撤往陜西,也必須先把追兵打疼,否則會很麻煩。

  姜鑲將一半騎兵交給姜瑄,讓他不要死守陽和,只要牽制清軍一兩日后,便可退往大同北側的長城內外,巡游清軍外圍,伺機而動,明軍騎兵對這些地方相當熟悉,畢竟大多數人就是在這長大的,可以利用地形騷擾牽制。

  而往南的山西腹地,已然是烽火一片。

  萬練的義軍得到錦衣衛的聯系,并未繼續往山西中部進軍,而是先往后打通和陜西聯絡。

  至于其余諸多義軍,便是大殺特殺了。

  虞胤、韓昭宣的義軍席卷解州、安邑、蒲州諸縣,居然往南而去,直奔潼關。

  而陳杜、張斗光、牛天光、劉遷等人則熱衷于攻略腹地府縣,所經地界,又有許多士紳百姓相從,規模越卷越大,已經達到三四萬人。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