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62章 銀行籌備(上)
  光烈四年,正月十六。

  年關剛剛過去,去年整個江淮以南地區的百姓,終于迎來了豐收。

  倒不是說糧食產量有什么突破,畢竟雖說小冰河期的氣候影響,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江南地區也不乏洪旱災害。

  主要原因還是,一方面明廷的稅收政策相較于之前的清廷和崇禎時期,大為減少,不到一半,另一方面,度田之后,大量的佃農轉換為自耕農,也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地租負擔減少,有了不少余糧。

  所以今年江南百姓的生活壓力減輕不少,各種經濟形式都在恢復。

  秋收結束后,進入農閑時節,各地按照內閣下發的指示,開始集訓民兵。

  民兵集訓的對象,主要是分了土地的民屯戶、自耕農和小地主家庭。

  本來是打算強制進行民兵訓練的,但后來發現這樣規模太大,現在的大明人口雖然減少許多,但以江淮以南而言,四千萬以上是有的。

  (很多網上資料說清初順治年間中國人口只有一兩千萬,壓根就屬于睜眼說瞎話,因為他們把記載的“丁口”看做人口了,事實上古代統計的丁口是指青壯年男性,一般只占人口總數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不得不說,在人口和土地統計上,清朝要比明朝強太多。)

  如果全面推行,至少得有三四百萬的民兵,而且百姓也未必樂意,這樣強行推廣,反而不美。

  所以朝廷選擇反其道而行之,用減稅來吸引青壯參加集訓。

  并且參與了民兵訓練的,在地方錄用衙役和光復軍募兵時,也是優先。

  集訓時間也不長,每年不到兩個月,一般以十六歲以上,至三十歲的青壯。

  最多集訓四年。

  其實并不能訓練出什么精兵,但卻可以培養基本的紀律性和組織度,這樣的話,如果日后征召進正規軍,就不用再從頭訓起了,只需要熟悉武器裝備,就能有初步戰斗力。

  民兵訓練主要是兵部在抓,這算是軍權改革之后,并不為數不多的權利之一了。

  兵部預計,各省大概能組織一百三十萬左右的民兵訓練,從秋后到初冬,歷時五十天。

  -------------------------------------

  南京紫禁城,大善殿。

  乾清宮實在是太空曠了,一般平時,朱由榔都喜歡在緊湊一點的大善殿批奏折。

  正值隆冬,古代宮殿一般也都設有“暖氣”,稱作地龍,在很多宮殿的地下有火道,火道在地面有洞口,在外面燒火,熱氣通過火道傳到屋內。

  南京皇宮的地龍系統年久失修,入冬前王芷專門從內帑撥了八千兩,讓人把乾清宮、西宮和坤寧宮、大善殿這幾個主要住的地方,下面地龍重新修繕了一番,重新使用。

  朱由榔坐在椅子上,伏案批示奏章,皇后王芷則挺著肚子,在另一旁縫縫補補。

  是的,年前,皇后王芷又懷孕了,如今已經有三個月了。

  朱由榔每天大概要批兩三百封奏章,但其實并不費多大事,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常例報告,只需要寫個“閱”、“準”就行。

  剩下的一半,需要處理的,內閣也已經寫好了處理意見,確認無誤,照準就行,偶爾有幾封意見不同的,也會定期找宰相過來議事再決定。

  同樣,內閣的“票擬”不止一份,如果幾位宰執意見相同也就算了,如果不同,票擬就會有兩三份。

  身為天子,更多的是下決斷。

  故而雖說一天要批兩三百份,但實際上也就是兩個時辰的工作量。

  朱由榔邊看奏章,邊有一搭沒一搭地和皇后聊著。

  “宮里冬日的薪碳補貼都弄好了嗎?花了不少錢吧?”

  王芷縫著手中玄色大氅,道

  “也沒多少銀子,現在宮里內侍、女官、宮女,還有御醫、御廚、侍衛加一塊,也不到兩千人,先后買了十五萬斤石炭,夠燒過冬天了,主要是幾個地龍比較耗碳。”

  “每人給了二兩的補貼,算是壓歲錢吧。”

  “內帑里,還有兩百多萬吧,年末海務公司又押來了四十萬兩利潤。”

  朱由榔若有所思的微微頷首,而后眼神凝視在手中的奏章上。

  “二百萬兩啊......”

  隨后對著門外喊道

  “來人!”

  一名執勤女官入內

  “陛下有何吩咐?”

  “召財部尚書張同敞覲見!”

  落雪剛停,張同敞騎著一匹騾子跑到宮門前,隨后通報入內。

  可別笑話,光烈朝大部分官員都是如此。

  蓋因朱由榔討厭轎子,無論在宮內還是宮外,從來不坐轎子,要么坐馬車,要么直接騎馬。

  朝中文武和民間也覺得,這是因為天子宅心仁厚,認為轎子這種“以人為畜”的出行工具有傷天和,所以才不愿乘轎。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光烈朝文武中,也刮起了騎馬出行的潮流,而抵制乘轎。

  但江南地區,哪有這么多馬可以騎啊?故而不少官員,只能騎騾子、騎驢......

  張同敞在御前兵衛司侍衛的護送下,進入大善殿。

  門外風雪已停,但還是冷意彌漫,王芷連忙招呼

  “張尚書,快來這邊烤烤。”

  殿內除了地龍,還設有炭盆爐火,好在大殿開闊,通風系統設置得不錯,不怕一氧化碳中毒。

  “臣財部尚書張同敞,拜見陛下!”

  “多謝皇后殿下。”

  張同敞在爐邊暖了暖手,朱由榔這才擱下筆,問道

  “別山,我看之前說的那個銀行,你已經在準備啦?”

  之前,朱由榔有跟張同敞提到過現代銀行制度,但畢竟朱由榔自己也不是啥專業人士,說不太真切。

  好在,這年頭不是沒懂的人,因為此時已經有銀行了。

  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在已經建立好幾十年了。

  自從市舶司開海以后,朱由榔就專門讓禮部組織人手,著手翻譯許多同時期的西方社會、經濟、技術資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固步自封,那是取死之道。

  后來,又有了鄭芝龍這個“西洋通”。

  現在的鄭芝龍,可謂煥發出了第二春,先后在兵學苑任教,參與了籌備海軍學院,而后又在樞密院海軍署掛了個承旨參軍的高級參謀頭銜。

  后面又參與組織翻譯荷蘭的相關文獻資料,成了禮部下轄通譯局的高級顧問,都快不夠他一個人忙活了。

  反正這廝也沒啥事做,閑著也是閑著,趁還沒老,趕緊發揮余熱才是。

  張同敞就是閱讀參考了大量荷蘭阿姆斯特丹銀行的相關建構資料。

  其中對他也造成了不小啟發。

  現代銀行,和過去的錢莊,看似是類似機構,事實上大不相同。

  準確來說,錢莊只能看做是銀行的雛形,確切的說,只有清朝晚期的一些晉商、徽商的錢莊,具有部分銀行性質。

  銀行的金融職能更大,對于融資、集資的功能更強大,而且國家銀行,還能具有調控全國貨幣政策的作用。

  于是乎,張同敞就起了建立一家大明國家銀行的想法。

  這一方面是出于現實需要,隨著一大批工部拆分出來的國有工業公司成立,許多原本只能靠行政指令來進行的生產,現在要通過企業經營邏輯來進行了。

  一家穩定的國家銀行,能為大明的工業發展提供很多動力。

  比如說,鼓勵造船業,過去只能依靠財部的財政撥款,日后完全就能利用國家銀行,對大明船舶公司和民間造船企業進行低息貸款。

  再配合國債發行,能大大加速實業發展的進程,給實體經濟提供動力。

  另一方面,張同敞此時,手里也的確是有足夠的準備金。

  去年的度田運動,除了弄出來幾千萬畝土地分發給無地農民外,其中許多因為暴力抗法,行賄受賄和隱匿欺詐,而被抄家的豪紳不少。

  財部倉庫里堆積了不少抄沒的金銀,張同敞初步統計了一下,這一筆錢,大概是三十三萬兩黃金,和六百四十萬兩白銀。

  再加上年末海務公司上繳財政的一百六十多萬兩白銀,張同敞覺得完全可以把這筆錢作為準備金,開設國家銀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