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82章 拔劍(上)
  這兩年朱由榔并沒有閑著。

  首先是度田、幣制改革、部門拆分重組所帶來的一系列遺留問題必須解決。

  各個新建部門之間需要時間磨合。

  還有各地的府縣政權的完善也需要時間。

  直到光烈六年,在整個江南地區光復三年以后,大明朝廷終于重新恢復了對江南地區在財政、行政上的全部控制。

  光烈五年,全國財政收入是折合銀幣三千一百萬元,糧食兩千萬石,除去各種消耗外,還余留三分之一。

  再加上光烈六年秋收以后的積累,這三年以來,大明積攢的家底,已經足夠打一場大仗了。

  比如北伐。

  朱由榔又向樞密使李過詢問的軍隊整編的概況。

  按照事前李定國《平戎策》中的規劃,整個明軍,在陸軍上,編制為,光復前、中、左軍各八個師,后軍七個師,右軍最少,只編有四個師。

  再加上騎軍三個師一萬五千騎,以及海軍艦隊和鐵人軍。

  合計約四十五萬人,其中騎兵五萬,海軍四萬。

  這個規模意味著,每年光軍餉,就超過七百萬元。

  火炮編制下發到師,全軍共有野炮一千三百余門。

  火銃裝備率達五成,約有二十余萬支。

  每個師編有三個熱冷兵器混編的步兵營,一個縮小版的炮兵營(三十八到四十二門炮),和一個一千騎左右的騎兵營。

  而騎兵師則編有三個騎兵營,每營一千六百騎,合計五千騎。

  李過表示,全軍的擴充和整編計劃已經基本完成,隨時可以推上前線。

  接著就是兵部的工作。

  此時的兵部尚書名叫嚴起恒,是當初崇禎年間的廣州知府,算是第一批和瞿式耜一起擁立朱由榔的兩廣官僚,從龍老臣。

  光烈朝后,先后擔任戶部、兵部侍郎,年前提拔為兵部尚書。

  此時的兵部權力已然大不如前,大多數職權都被樞密院、都督府分割,但手里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預備役建設。

  已經五十歲的嚴起恒身體一直不是很好,所以才被調離了工作繁重的戶部,而主持較為清閑些的兵部工作,不過今年以來,兵部的工作量也不算小。

  自光烈三年以降,朝廷在各個省份的民兵建設迅速擴充,規模已經接近千萬級別,當然,主要是輪訓,而且每年只訓一個半月,持續三年。

  但即使只是這樣,也為光復軍提供了足夠的優質兵源,等前線部隊需要時,無需臨時征召壯丁,直接將接受完輪訓的民兵整建制補充進去即可。

  嚴起恒表態,眼下接受過兩年以上輪訓的民兵預備士卒,已經超過八十萬,足夠補充前線兵力缺口。

  而財部張同敞方面,除了預算特批的戰時財政外,還能通過銀行,發行國債和戰爭貸款八百萬元。

  此時的大明皇家銀行,已經吸納了超過四千萬元的存款,同時還承擔發放、回收國債的業務。

  于是乎,整場戰爭所能動用的總預算,已經超過三千萬元。

  其中三百萬元已經花出去了,分發給各個民間企業,尤其是紡織業工廠,因為戰爭一旦爆發,很可能會持續到冬季,樞密院要求,每個士兵至少要備齊兩套冬裝,屆時支前的民夫也需要大量冬裝。

  戶部靠著這筆撥款,向浙直地區的大量官營、私營被服紡織企業,訂購冬裝一百六十萬套。

  此舉大大的刺激了民間紡織業的發展和擴大。

  這一點朱由榔是樂見其成的,不能刺激經濟增長和生產力擴充的戰爭,是純消耗的,那沒什么意義。

  同樣的還有如民夫支前所需的木制小車,鐵制工具等等,都是訂單。

  都督府和樞密院通過錦衣衛的情報估計,整場戰爭會在六個月到兩年之間結束,需要動用全部明軍和五十萬民夫支前,以及二十萬預備役民兵待命。

  總人數高達一百一十萬。

  這是一場空前的戰爭。

  中國歷史上,上一次動用如此規模的軍事行動,還是永樂年間。

  -------------------------------------

  光烈六年九月十四

  南京紫禁城,謹身殿

  大朝會正在進行,數百文武在大殿兩側依次排開,往南數百步,新的奉天殿已經開始建造。

  年初,向來吝嗇的朱由榔終于從內帑里拿出了二十四萬元,重建奉天殿,預計在光烈七年年中能夠完工。

  大臣們都能體會得出,這是一種象征,大概等奉天殿完工,并重新使用之時,北伐就已經功成了。

  這就像一個倒計時,在無言催促這將帥和大臣們。

  大殿之上,朱由榔琉冕玄服,巍巍端坐。

  峨冠博帶的首輔瞿式耜,從原本跪坐的席子上站立起來,朱由榔即位后,重新修改了朝會禮制,此時的朝會和漢唐時期比較相像,大臣都有席位,君臣相對而坐。

  瞿式耜今年已經六十歲了,須發斑白,但今日卻格外精神矍鑠。

  在寬闊的大殿中,眾目睽睽之下,舉起笏板,鄭重其事,朗聲對朱由榔道

  “臣,瞿式耜,有本奏!”

  朱由榔早已知道對方要說什么,朝著中書舍人章瑜頷首。

  內朝制度改革后,原本由司禮監承擔的部分職責,被撥分給了中書科。

  “首輔請言。”

  “臣以為,經三載積蓄,我朝軍力、財力以足盈余,請征中原,北復河山,還師順天!”

  此言一出,眾文武紛紛附議

  “請征中原,北復河山,還師順天!”

  ......

  聽著數百人的一同附議,整個大殿都回蕩著聲音,朱由榔心中激蕩,終于緩緩開口

  “準!”

  -------------------------------------

  紫禁城坤寧宮里,已經五歲的皇長子朱慈煊被自家母后套上了個小包袱,里面是四本小學教科書。

  今天,大明的皇長子要入學了。

  而學校也和許多人猜測的一樣,上元一小。

  到了光烈六年,整個大明的官辦小學已經突破一千五百所,在大明所管轄的每個縣,都至少有一所。

  入學人數超過四十五萬,而且就在今年,第一批近五萬名學生已經畢業。

  這倒是大大緩解了各個學校在教師資源上的壓力。

  隨著朱由榔在各個方面的改革推行,對于老百姓而言,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讀書人越來越吃香了。

  無論是企業里的賬房、會計,還是兵學苑的學員,市舶司的文吏,還有小學里的教師。

  只要你識字,能寫會算,有的是機會。

  反倒是人們對于科舉的熱衷,大大下降。

  對此,《寧報》甚至還派人統計,寫了一份新聞報告,刊登在版面上,引起廣泛討論。他們派人統計了光烈六年常州府考中秀才中的兩百人,其中只有不到四成,愿意繼續考舉人,其余六成都表示,愿意直接去官府、小學或者是行社、公司就職。

  最終體現就是,朱由榔和王芷發現,各地的小學除了適齡兒童和青少年以外,居然還招來了一批額外的學生。

  許多成年人也主動要求希望能夠進小學學習兩年,可這小學是面對少年人口開設的,這很讓各地督學衙門為難。

  甚至還出現了賄賂教師入學的現象。

  原因很簡單,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在這年頭,只要能寫會算,很容易就能在官府或者行社企業里撈到一個不錯的工作,即使參軍,都可以直接參加兵學苑考試,成為基層軍官。

  這可比在酒肆、鐵鋪里給人當學徒強吧?

  對此,朱由榔讓督學司重新調整了政策。

  小學中可以開設兩種教學模式,對于十五歲以下的少年兒童,進行三年的免費教育,甚至還提供免費午餐。

  而對于愿意求學的成年人,則采取收費政策,不過標準并不高,每年學費為一元,三年也就三個銀元,加上教材,大概三元加兩百錢的樣子。

  這個數字說高不高,但也不算太低,基本能夠抵上成本,大概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四到五個月的收入。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人踴躍報名,畢竟一旦學成,再去找工作,最多四個月,就能把三年的學費賺回來。

  這樣,也能讓各地官辦學堂能有一筆進項補充,維持經營。

  當皇后王芷對朱由榔表示,長子朱慈煊該入學時,朱由榔都還有些茫然。

  這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兒子都已經五歲了,從隆武二年在西逃路上折返以來,自己已經經歷了六年驚心動魄,有波瀾壯闊的歲月。

  這樣算來的話,自己也馬上就要滿三十歲了......

  年初,皇后王芷誕下了皇次子,被朱由榔取名為朱慈爝。

  莊子在《逍遙游》里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爝有火把之意,這也象征著朱由榔北伐的決心。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