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3章 中路戰場
  江漢平原的戰場與江淮地區大不相同。

  這里雖然也屬平原地帶,但水網密布,兩軍圍繞著長江、漢水反復爭奪拉鋸,進展比較緩慢。

  不過李過和高一功、趙印選還是取得了不少戰果。

  年前,趁著隆冬時節,長江雖然沒有封凍,但也進入了枯水期,光復中軍都督趙印選,在李過的命令下,督理三師人馬,在水師配合下,于公安縣渡江。

  清軍自然連番攔截,兩軍在長江之畔展開鏖戰,歷時數日,趙部斬首四千余,突破清軍防線,北上江陵。

  清軍江陵的綠營守將陳楊見大勢將去,趁機反正,江陵光復。

  而江陵,便是荊州府治。

  至此,湖廣北部的三大戰略要點,武昌、荊州、襄陽,明軍得其二。

  通過掌握武昌、江陵兩大長江中游上鉗制的關鍵點,李過重新獲得了面對整個江漢平原核心地帶的俯瞰地位。

  濟爾哈朗位于漢水南岸的上百里戰略緩沖區域都失去了意義,不得不將南岸近萬清兵撤回。

  明清雙方的對峙,從長江一線,往北推移到了漢水一線。

  而且由于漢川城依舊牢牢把握在明軍手里,清軍連漢水防線,也十分不穩固。

  李過和濟爾哈朗均是老將,不過在中路戰場上,明軍占有更多的兵力優勢。

  參戰的光復中軍、光復前軍,都是編制達八個師的絕對主力軍,兩軍合計超過十八萬人,為四大戰場之首,并且前軍和中軍不同于后軍、右軍,都是光烈朝的老牌精銳了,戰力強橫。

  而濟爾哈朗手里的兵力相較而言,就十分單薄了。

  雖然從數量上,亦不下二十萬,但誰都知道,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劃水綠營炮灰,真正堪用的主力,也就是鑲藍旗、鑲紅旗兩萬四千多八旗兵,以及四鎮新軍五萬多人馬。

  故而,當荊州失陷以后,濟爾哈朗迅速退縮,沒有糾結于一城一地,大步后退,一路讓出諸多府縣,收縮到漢水以北。

  并且濟爾哈朗也許是比東邊的瓦克達、岳樂等人,更了解明軍的強橫,和兩軍之間的差距,尤其是東路戰場,宿州戰役的消息傳來后,濟爾哈朗堅信,面對明軍攻勢,最好的方法還是憑城死守。

  于是乎,中路明軍開始大搞堅壁清野,“結硬寨,打呆仗”,避免和明軍野戰,反倒是憑借湖廣北部山河交匯的特殊地理形勢,和一眾堅城,開始當縮頭烏龜。

  一般情況下,認為明朝有三個都城,北京、南京、中都鳳陽。

  但事實上,若只以名義而言,還有第四個都城,就是湖廣北部的承天府,也叫“興都留守司”。

  這是當年嘉靖朝“大禮議”的產物,嘉靖帝將自己即位前的安陸老家當做龍興之地供了起來,將之和中都鳳陽并列,但事實上,后來的萬歷等朝,并沒有將其當回事,只是留守司與承天府的建制遺留了下來。

  清軍入關后,更是又將其改回了安陸府。

  而對于明軍而言,這個承天府卻是遺留了不小麻煩。

  因為嘉靖皇帝百年前的任性,導致在漢江以北,明軍所面對的,憑空多出一個堅固要塞。

  原本的安陸州鐘祥縣不過只是小縣城罷了,如今卻是成了一座不比鳳陽差多少的堅城。

  濟爾哈朗以手下悍將,固山貝子務達海,領鑲藍旗四千精銳甲士,督理一萬五千綠營,鎮守鐘祥縣。

  并扼守荊門,死死頂住了趙印選北上兵鋒,讓兩軍重新進入對峙狀態。

  但漢川方面,來自光復前軍的攻勢,就無法抵擋了。

  高一功從漢川北上德安府,勢如破竹,連克數縣,一路打到隨州,距離襄陽不過二百里的樣子。

  濟爾哈朗將兵力集中在信陽、襄陽、鐘祥、鄖陽四點,形成一個三角狀防線,盡可能把明軍限制在襄陽以南。

  但隨著天氣重新轉暖,戰爭的陰云卻是逐漸密布,,數千里漫長戰線上,明軍的獠牙再次張開......

  -------------------------------------

  正月立春以后,逐漸進入春雨時節,尤其是南方,轉暖來得快,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春耕。

  這對光烈朝廷也是一大考驗。

  之前光烈六年,是趁著秋冬農閑之際開戰,人力充沛,可現在戰爭仍在繼續,甚至即將進入關鍵時刻,而南面腹地的農業生產卻又進入春耕,很容易導致糧食減產。

  兩者的平衡,是一個困難工作,尤其是對于內閣而言,負擔不小,幾個留守閣臣,從正月以后,就開始連軸轉了。

  而體現在前線,就是支前民夫數量大為減少,后勤壓力增大。

  三條戰線的支前民夫總數,由八十萬,降低到不足三十萬,只有之前的一小半。

  而其中十四萬都集中在西北方向,南邊兩個戰場,能用水運,盡可能少用人力。

  盡一切可能減弱戰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是國家頭等大事,朱由榔寧愿戰爭進展緩慢些,也不愿意造成后方農民大規模破產。

  為了應對這個局面,內閣提出五點解決方法,

  首先是增加從東南亞運糧力度,從往年每歲一百萬石,增加到一百六十萬。

  其二,是增加對支前民夫的補貼力度。

  原先的民夫支前獎勵還只停留在減稅方面,現在卻是增加了現金獎勵,按照服役時間,每月按標準普通軍士餉銀的七成發放補貼。

  其三,對于家中有勞力參與支前的家庭,地方府縣衙門需以財政組織人手,幫助春耕。

  其四,各地民兵部隊,暫時停止活動,只保留少數,不到十萬人的規模,用于補充前線戰損。

  最后,大明皇家銀行,向財部簽發四百五十萬元的“春耕國債”,用于穩定農業生產。

  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春耕時節,不僅是農忙,而且也是古代小農家庭最脆弱的時候,去歲存糧即將耗盡,而今年的夏糧又未到來,正是青黃不接。

  要么只能向士紳地主借高利貸,被盤剝殆盡,幾年過后,就得賣田抵債,淪為佃戶,要么就得賣兒賣女,犧牲骨肉至親,來挺過難關。

  這就是千年來封建社會的常態,就是所謂“田園牧歌”、“太平盛世”。

  之前有大臣建議,可以效仿前宋王安石變法所用的“青苗法”,來代替士紳,以朝廷向百姓發放“青苗貸”,幫助農戶挺過春荒。

  但在內閣和天子的反復思量以后,還是放棄了。

  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不是什么好政策,這年頭“皇權不下縣”,地方胥吏那就是土皇帝,上面政策制定得越好,下面執行就會越糟糕。

  北宋的青苗法,最后就變成了地方官吏強行攤派,最后反而殘民害民。

  所謂皇權專制,其實根本就制不了幾個人。

  朱由榔窮盡心思,反復思量之下,發現自己唯一能做的,竟然只有減稅......

  而且哪怕再怎么減輕壓力,這么大規模的戰爭,消耗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說不會影響后方,那是屁話。

  誰也不知道,這三年以來,所大明所積蓄淺薄家底,能撐到什么時候,百姓的忍耐程度,底線在哪里......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

  何況現在大明可不止是“帶甲十萬”,而是帶甲五十萬,戰馬數萬匹......

  不過好在,比起咬牙苦苦支撐的南面明廷,北面的清廷,直接就進入財政崩潰狀態了。

  在年前,多爾袞還能維持自己新政以來的開明形象,執行孟喬芳所說那種安定民心,招撫屯墾,減輕賦稅等等鼓勵生產措施。

  可當眼下生死存亡之際,數十萬大軍巨大后勤壓力砸下來,到底還是只能靠搜刮籌措了......

  山東、北直、河南、山西等地,停了兩年的九厘銀重新開征,還多加了一筆“平南餉”,要求山東多繳四十萬石,河南三十萬石,北直四十萬石,山西三十萬石。

  多爾袞知道,這無異于飲鴆止渴,只在主動破壞自己這三年以來好不容易經營出的局面。

  但他又有什么辦法呢?

  賦稅重擔,也進一步加大王愬在北直所引起的抗清民變力度。

  河南地區活躍的民間抗清武裝榆園軍,開始活躍起來。

  各條戰線的對峙態勢,即將被打破

  而襄陽戰役,將成為這一轉折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