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8章 兵臨城下
  光烈七年,二月十九。

  濟爾哈朗比李過年長兩歲,二人都是臨陣二三十年的老將了。

  此時站立在寬闊的襄陽城樓之上,遠遠眺望,那二十多里外滔天動地的煙塵。

  黑壓壓占滿了天際線,在云光映射下,高聳的旗幟,如同森林般鋪開,蔚為壯觀。

  可濟爾哈朗知道那不是森林,而是十八萬大軍。

  為了堅守襄陽,濟爾哈朗可謂窮盡一切手段。

  早在兩年多前,濟爾哈朗就開始示意鑲藍旗和襄樊地區的清廷官員,廣泛搜集儲備糧草,襄陽城中殘余百姓被驅逐出去,以避免內間的可能。

  周邊丁壯都被征發,殘余修葺襄陽、樊城等墻樓要塞。

  襄陽城共有六門,曰“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

  城樓數十,垛口近五千座,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護城河寬達近百丈,猶如天塹。

  只需一兩萬兵卒,便可牢牢握在手中。

  而濟爾哈朗的策略,就是要憑借這座堅城,挫傷明軍兵鋒,而后再從南陽、汝寧、信陽,以及鄖陽方向,全線反擊。

  這種“防守反擊”的戰術,在古代戰爭中屢見不鮮,卻都相當管用。

  故而襄陽城中,濟爾哈朗只保留了八千鑲藍旗精銳,和兩萬五千眾的兩鎮綠營新軍,死死頂住明軍圍城。

  而后其余主力大軍,此時正部署在保康、新野等地。

  只待明軍攻城不果,師老兵疲,便是清軍反撲之時。

  李過同樣明白這個道理。

  故而他并未將所有兵力都用于攻城,事實上也用不了這么多,襄陽背靠山勢,十幾萬大軍不可能展開得了。

  而是分出四個師,由前軍都督高一功所率,往北抵達白河畔,攻打樊城,并監視新野。

  中軍都督趙印選領四個師往西,攻打南漳,監視保康。

  剩下的十萬人,再由李過親自督師,與濟爾哈朗慢慢耗。

  -------------------------------------

  李過并非沒有見過襄陽城。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和革里眼、羅汝才等農民起義聯軍,自河南南下,兵逼襄陽。

  當時襄陽正在左良玉手里,其部軍紀渙散,又多驅趕流民為兵,所以李自成并沒有花多大功夫,就在當地百姓帶路之下,迅速席卷整個江漢平原,并發表了著名的《剿兵安民事》,提出綱領“剿兵安民”,自古以來都是剿匪安民,可到了崇禎年間,兵患比匪患厲害多了,老百姓寧可從賊,也不愿被左良玉等官軍之流禍害,也是令人唏噓。

  那是農民軍的光輝時刻,也是李過親身參與的事業。

  如今時隔九年,再臨此地,豈不讓人慨然。

  大軍抵達城外二十里,開始就地駐營,周圍十數里的樹木都被砍伐,營帳延綿無際,好在都按照《陸軍操典》所規定的方法,依次排布,哨卡、箭樓俱全,不至于混亂。

  三日后,緩緩來遲的兩個重炮營終于抵達營地。

  自光烈四年開始立項以來,工部方面統共也就武裝了三個重炮營,北伐戰爭爆發后,一個被配屬給了東路,用于徐州戰場,而剩下兩個,都分給了中路李過這里。

  就是為了眼前的襄陽城。

  重炮營編制比一般炮營大,可火炮數量卻要少,每營分為四個炮哨和兩個衛從哨,四個輜重哨,也就是每個炮哨都要相應配屬一個輜重哨。

  且每個炮哨,只裝備八門火炮,全營不過三十二門。

  而所配屬的輜重哨,卻需要兩百五十匹騾馬,三百名士卒來供應,四個輜重哨,總數超過千匹。

  這也是樞密院只批準建設了三個重炮營的原因,因為實在是太浪費資源了,除了攻城,其實這些重炮的應用范圍很小,而且還行動緩慢。

  由于城中守軍有兩鎮新軍,所以清兵方面,并非沒有反擊火力,大約八十門新式火炮,排列在四面城墻上。

  除了新式火炮,還有近一百門中大型佛郎機,這并不奇怪,襄陽本來就是軍事重鎮,再加上這兩年,濟爾哈朗又多次加強,襄陽城規模不大,在如此火力配備下,宛若刺猬般,讓人很難下口。

  不過在火炮數量上,明軍還是有壓倒性優勢的。

  十個師的炮營,合計四百六十多門野炮,足以圍堵四面城墻。

  但比較為難的,還是襄陽城的護城河實在太寬,最寬處達半里之遙,重炮射程本來就不遠,一里就頂天了,故而只能抵近射擊。

  -------------------------------------

  在明軍火炮不斷往前移動之時,正是以逸待勞的清軍炮兵優勢所在,趁此機會,馬上展開射擊,盡可能打擊明軍炮營,最好讓對方難以構筑陣地。

  “通通通......”

  城頭上煙霧繚繞,火光閃射,霹靂般彈丸,不斷向緩慢移動中的明軍炮營沖來。

  由于數量實在龐大,不時之間,就有被倒霉擊中的。

  若是撞到人,當場留下一蓬血雨,殘肢碎肉遍地,若是撞到火炮,頃刻間變形扭曲,無法使用。

  更麻煩的,是那滾燙彈丸蹭到馱運當中的彈藥,很容易造成火藥殉爆。

  一名二十多歲的年輕明將,站立在臨時修建的木臺之上,身側數名執旗傳令兵,不斷揮舞,向遠處的各炮營單位傳達指令。

  這可是十個炮營,數百門火炮,除卻發射轉移之類技術問題外,如此多的炮兵,如何統籌、排布,亦是大問題。

  炮兵指揮和馬步軍指揮大不相同,需要深厚的數理與工程知識,故而李過專門調來了一名樞密院承旨統一指揮。

  樞密院制度,樞密使、樞密副使之下,設有兩名左右都承旨,相當于秘書長,以及若干承旨,相當于秘書和部門領導。

  其中樞密副使位同都督,都承旨位同總兵,承旨位同副將。

  而眼前這位年輕的樞密承旨,正是當年第一批教導師出身的軍官,黔國公之后,沐顯忠。

  他作為教導師第一批畢業的,接受系統軍事教育的軍官,被分配到了炮營,先是擔任哨總,而后參佐、參將,如今也有六年的軍旅生涯。

  年前被調回樞密院擔任承旨,負責協調全軍炮兵調動工作,這是升官的預兆,一般情況下,明軍中上層軍官升遷,都會先調回樞密院鍛煉一段時間。

  光復諸軍各兵種當中,若論升遷最快的,莫過于炮兵。

  蓋因技術性實在太強,人才培養周期長,而這幾年炮兵擴編又快,以至于不少青年軍官短短幾年時間里,就連跳三四級。

  更何況沐顯忠這種勛貴出身,有關系的。

  “四營止步!以縱隊陣型構建陣地!”

  “六營往前百步,列為橫隊,隔位排列!”

  ......

  沐顯忠站在高處,手持望遠鏡,觀望整個城外平原地帶,口中命令不斷,每下達一條口令,身側的傳令軍士就會揮舞各色令旗,向遠處的炮營傳達信息。

  足足耗費了一個時辰,明軍火炮隊列才頂著城頭源源不斷的炮火射擊之下,整頓完畢。

  自西門、南門、東門,三面圍攏,炮陣橫跨十余里,到處都是黑洞洞的炮口。

  剛才被動挨打近一個時辰,明軍損毀了八門火炮,近百士卒死傷,正憋著一股子氣。

  “一發裝填!”

  “一發裝填......”

  傳令聲綿延十數里,襄陽城中都依稀可聞,整個城外都是彈藥裝填的聲音。

  還未發炮,就已然相當嚇人了。

  沐顯忠面色一凌,深吸一口氣,高舉左臂,大聲呼道

  “放!”

  上百面紅色三角令旗,依次揮下

  “通通通......”

  “咻...”

  “轟隆!”

  如流星雨般飛馳炮彈,劃過天際,雨落冰雹似的砸向城頭!

  頃刻間,地動山搖。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