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75章 喀喇沁(下)
  “首領莫不知南面局勢?”

  眾人面面相覷,喀喇沁位于北京之側,又夾在遼東旁邊,消息相較于其他部落,雖然要好些,但也就僅限于知道明軍北伐,并登陸了遼東的事情。

  冒襄解釋道

  “就在上月,我王師已經打到了山東地界,首領應知道山東距北京多遠吧?”

  “賊酋濟爾哈朗、碩塞、瓦克達、岳樂均已授首。”

  岳樂作為滿洲當中的年輕俊杰,昆克勿也許沒有聽說過,但濟爾哈朗和瓦克達,卻是已經成名已久,當年皇太極對蒙古用兵,各個漠南部落都是聽過的。

  尤其是濟爾哈朗,作為非嫡系出身,卻能位至叔王的存在,其威望,可想而知。

  所以,當昆克勿聽到濟爾哈朗已經死了,心中的驚駭遠遠超過了之前聽到遼東有明軍活躍的時候。

  畢竟,滿清在漠南地區的余威實在是太深厚了。

  眾人紛紛交頭接耳之間,還是有人表示了質疑

  “誰知道你說得是真是假,說不得是誑我們呢?”

  冒襄表示

  “有辦法可以向諸位證明!”

  “如何證明?”

  “既然清虜南面主力均被全殲,此時北京必然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手中可用之兵已經寥寥無幾,若我王師能收復錦州,自然可見清軍已然路窮。”

  錦州距離這里不遠,中間只隔著一道山脈而已,所有人都知道,那里是關內外交通的重要節點,乃是清廷的軍事重地。

  若是錦州都被明軍拿下,其沖擊力是不言而喻的,的確可以一定程度上說明,此時的清廷已然進入風雨飄渺、難以支撐的狀態。

  不過,出于常年在明清雙方周旋的經驗,昆克勿還是下意識的向冒襄征詢加碼,畢竟無利不起早,雖說正如當初明廷方面考慮的那樣,北伐勝利在望,喀喇沁距離九邊太近,不敢鬧出什么幺蛾子。

  可說到底,明軍畢竟還沒有打過來不是?人家還是有討價還價的余地的,你說人家目光短淺?笑話,他不目光短淺還能干啥?也沒誰來教育啊。

  所以冒襄也明白,這些漠南部落大多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直接就拿出了價碼。

  一旦喀喇沁諸部反水,明軍再光復錦州,也就意味著清廷關內外聯系被徹底切斷,屆時科爾沁諸部必然陷入孤立。

  而此時,隨著關內戰事岌岌可危,科爾沁諸部的兵力和察哈爾一樣,早在之前就被大量抽調入關,剩下的兵力實在有限。

  明軍拿下錦州以后,就能從東西兩個方向,向盛京施加壓力,屆時關外清軍全部都被明軍困住,喀喇沁就可以直接對科爾沁下手,兼并起步。

  在此之后,明廷北伐以后,也認可諸部對科爾沁的所有。

  科爾沁草原是漠南東道的精華地帶,要說昆克勿他們不饞,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聽到這個計劃,紛紛頷首。

  除此之外,明廷并不吝嗇給昆克勿以及其他諸部首領一個爵位。

  畢竟滿清都能用幾個王爵、公爵套住喀爾喀蒙古,沒道理大明就沒這點胸襟,反正這些爵位又用不著你發俸祿。

  經過數日間,昆克勿又和其他幾部首領商議,最終還是同意了冒襄的提議。

  地位最高的昆克勿受封欽義侯,正式重新投入了大明的懷抱。

  不過冒襄卻是要留在這里,一方面得看著這些大老粗,同時負責與錦州方面聯絡,另一方面也相當于人質。

  喀喇沁前、中、右三翼旗,重新恢復朵顏三衛的名號。

  大明的衛所制度,要說有什么好處,就這點不錯,是一個很合適的,對邊疆民族統戰手段。

  西南地區俗稱的“土司”,其實只得就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建立的衛所,比如努爾哈赤的“建州衛都指揮使”。

  這有點像唐代的羈縻州,但明代土司衛所,卻又沒有那么大的權力,無法影響到整個地區,而只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搞自治,同時還得被地方上的都司、督撫衙門轄制。

  朵顏三衛原本的編制就不大,滿打滿算就是三個千戶所而已。

  倒是隨著這么多年過去,原本作為三衛主體部落的喀喇沁諸部,人口增加了不少,細細一算,倒是比原來的朵顏三衛還要多些。

  只不過,戰斗力肯定是不能相提并論了。

  喀喇沁反叛的消息,并沒有花多少時間,就傳到了北京。

  正如冒襄之前說的那樣,如果他們直接把冒襄綁了送給多爾袞,說不得對方還會猜忌,然后“先下手為強”,可若是直接擺明車馬的反了,清廷還真沒什么辦法。

  不然呢?派大軍去征討?

  哪來的大軍啊?

  徐州會戰以后,滿清八旗中,鑲藍旗、鑲紅旗折損于襄樊;正紅旗、鑲白旗覆沒于徐州(圖海手中還保留部分護軍營騎兵)。

  細細算一下,只剩下兩黃旗、正白旗,和豪格手中已經在川陜戰后殘缺的正藍旗。

  合計不過五萬左右。

  其中,正白旗要在山西對付西路軍,不可輕動,豪格的正藍旗正在河南和李過周旋。

  兩黃旗中,又有近半人馬被抽調到了遼東,堅守盛京,剩下還在直隸的,不過一萬出頭而已......

  就這,還得和王愬正在太行山的“游擊隊”們斗智斗勇。

  若非之前調了察哈爾數千騎,和科爾沁的部分兵馬入關,恐怕連王愬都未必能壓得住。

  而且,現在還要急忙抽出人手,以防范山東淪落后,涌向直隸的大明東路軍......

  多爾袞此時可謂四面著火、四面救火,哪里有余力來對付喀喇沁?

  事前,昆克勿等人還頗為忐忑,但隨著消息傳開,北京方面除了斥責以外,毫無其他動向,甚至有私下派人安撫昆克勿諸部的意思,他就明白了,這滿清還真是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

  作為從天啟年間,就在明清雙方周旋十幾年的老人精,昆克勿立馬擺明了立場,必須要抓住機會,給自己部落,也是給自己,謀點扎實的利益。

  對于喀喇沁來說,沒有什么,是比科爾沁草原更誘人的東西了。

  以前科爾沁作為滿洲姻親,幾乎是滿清在漠南的代言人,喀喇沁難以染指,甚至還要受其轄制,如今哪里能放過?

  -------------------------------------

  冒襄剛把喀喇沁反正的消息傳過來,鄭成功這邊就立馬動手。

  上百艘戰船,在壺蘆島武裝登陸,這年頭也沒有什么氣墊船之類,艦隊靠岸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如果沒有現成的港口,需要很長時間。

  故而才剛剛開始,就已經驚動了錦州方向的清軍。

  可驚動了又如何呢?

  錦州現在虛弱得要死,城中只有三個不滿編的佐領,不到六百號八旗兵,能怎么辦?

  只是先頭部隊一營三千人登上岸,幾乎沒花多大功夫就一路暢通無阻的干到了錦州城下。

  而讓明軍沒想到的是,守城清軍也同樣暢通無阻的,就逃得逃,降得降了......

  這和明軍平時對八旗軍士的印象完全不同。

  這些人不是都牛逼轟轟,個個死戰嗎?

  直到領著先頭部隊的甘輝看到那些俘虜,才恍然大悟。

  滿清已經無人可用了。

  是的,經過多年戰爭,從光烈元年起,雖然在全面北伐之前,被真正整建制殲滅的部隊,只有鑲白旗一支,但近八年的鏖戰,八旗的傷亡實在是不小,已經累積到數萬。

  數萬人,對于明軍而言,也就是一年半載的功夫,便能恢復過來。

  可對于八旗而言,全族人口加起來也不過百萬啊,其中適齡丁口,撐死十四五萬而已,這幾乎算上了十五歲以上的所有成丁。

  前線每死一個軍士,按照牛錄制度,就得從遼東、北京居住的族中補充一個進來。

  經過多年戰爭,損失的速度已經大大超過了人口增長速度,以至于,如今站在甘輝面前,瑟瑟發抖的滿洲兵,平均年齡不過十五六歲而已......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