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53章 教材熱
  這個想法一旦生根,就止不住的生長。

  朱由榔先是和自己的皇后王芷商量,畢竟皇室內帑都是皇后在管。

  “梓童,現在咱內帑里還有多少銀子?”

  坤寧宮里,年輕的皇后王芷穿著平常的對襟衫馬面裙,坐在桌前,一筆筆算賬。

  天子朱由榔則在一旁一邊逗弄著剛滿三歲的兒子,一邊問道

  朱由榔將懷里的孩子交給身側的宮女,讓她帶皇長子回去睡覺。

  王芷愣了愣,朱由榔一向對于皇室資產毫不關心,都只是交給她打理,如今居然會主動問起,實在令人有些意外。

  “嗯,三百四十多萬兩吧,包括前兩年的商稅抽成,海務公司的股份分紅,還有啟民書社的利潤。”

  “三百四十萬兩......”

  朱由榔主動湊到王芷身邊坐下

  “梓童你說......如果拿出這筆錢來建學校怎么樣?”

  “建學校?”

  朱由榔將自己的宏偉規劃一一向自家媳婦闡述,把王芷唬的一愣一愣的。

  王芷看著自己的丈夫,有點無語。

  “四郎你知道這要花多少錢嗎?”

  皇后一聽這想法,就覺得不靠譜,在全國普及教育,那得修多少學校,聘多少先生,花多少銀子?

  朱由榔心中其實也有些惴惴,兩夫妻開始仔細計算起來

  結果卻是大出所料

  好像真花不了多少錢

  假如一個縣建立兩所官辦小學,配備五名教師,全國大約兩千多所,一萬多名教師。

  每名教師按照九品官員的薪資來計算,每年耗費也不會超過四十萬兩。

  再加上書本、教具、筆墨等物資消耗,每年一百萬到兩百萬之間,完全可以解決。

  雖說這樣依舊算不上義務教育,但完成之后,每年兩千多所小學,可以輸出四十萬以上文化人口。

  雖然依舊無法覆蓋大多數人口,但這樣的進步也堪稱巨大了。

  而且日后隨著受教育人口不斷擴大,教師資源也越來越多,義務教育的成本也會逐漸下降。

  朱由榔覺得,自己在有生之年,用十到二十年的時間,如果能完成讓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提高到八成以上的偉業,就非常值得了。

  下定決心之后,次日朝會,朱由榔向內閣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內閣諸位宰執聽完后,都有些啞然。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崇教化的傳統,的確如此,但教化和教育是兩碼事。

  儒家所謂的“教化”,更多是強調道德秩序,強調倫理關系的鞏固,和后世的公民教育是兩碼事。

  恰恰相反,自董仲舒以后,儒法合流,讓每個社會成員都識字,都可以入學,在封建帝王們眼里,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

  而朱由榔想做的,卻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事情。

  但大家也不算太驚訝,因為自光烈朝以來,非同以往的事情發生的太多了,歸根到底,時代已經變了,朱由榔的政權不是從誰手里繼承來的,而是自己打出來的。

  什么狗屁宗法、祖訓,很重要嗎?

  朱由榔打算先在幾個省份建立一批學校,試點一下,反正都是皇室出資,內閣和大臣們也無所謂。

  第一批五百所小學,主要集中在浙直和江西,教室、學舍都是現成的,之前不是抄了這么多家,沒收了這么多地主大院,留著干啥?直接改改,作為各縣小學堂的教室!

  朱由榔讓戶部計算了一下,滿打滿算,初步投資四十萬兩,而后每年耗費二十五萬兩即可。

  皇室每年從商稅抽成以及海務公司的收入,大約在兩百四十萬兩左右,完全負擔得起。

  等這一批五百所學堂穩定入學后,朱由榔就會繼續擴張,直到讓全國每個縣至少有一個小學堂為止。

  唯一比較麻煩的是教材的編寫。

  很顯然,朱由榔想趁機和科舉改革一起進行,借此推廣新學。

  他都想好了,可以規定,凡是小學合格畢業的學生,都享有童生待遇。以后還可以在府一級設立中學,畢業以后等同于秀才。

  初步規劃,小學學制為三年,科目很簡單,只有四科,文言(語文)、數學、歷史、格物。

  文言主要就是識字教育和基礎文化,數學則是一些簡單的運算幾何知識,格物則是各種基本科學常識。

  而歷史這一課的專門設立,是朱由榔聽取了內閣宰執們的意見后,添加的。

  歷史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基礎,如果只將政治教育單獨列出來,會顯得過于空泛單調,不如將政治教育融入歷史學科當中,作為學生的啟蒙。

  教育學生民族的歷史進程,從而培養他們的民族意識。

  可是,如何編寫出既準確,有水平,又能通俗易懂,易于自學,還能盡量壓縮文本,降低成本的教材呢?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啊。

  朱由榔將這一任務提高到國家戰略的水準,重視程度絲毫不下于一場全國戰爭。

  由內閣負責,禮部牽頭,翰林院參與,天子親自審批。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朱由榔自己肯定沒這本事,但他相信群眾的智慧。

  于是乎,讓在整個南京城乃至全國士子都趨之若鶩的一件事發生了。

  朱由榔以天子的身份,在《啟民報》上親自刊登文章。

  注意,這里用的不是圣旨,而是以皇室身份,向全民傳達意見。

  這是破天荒頭一遭,過去哪怕光復川陜這種大事都沒有過。

  而文章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號召教育普及,認為朝廷和皇室,有義務,為每一個大明子民提供基礎教育,就算現在無法普及每一個人,也應當盡量努力地創造條件,接近這一目標。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是以太平之政,莫過教化,教者,政之首也”

  “朕嘗聞有窮兵黷武而亡國者,有窮奢極欲而亡國者,有殘民暴政而亡國者。”

  “未嘗聞以教育而亡國者也。”

  文章最后,直接開出賞格,號召全國士子和讀書人,可以主動投獻自己編寫的教材,只要禮部審核后,覺得有可取之處,就可得賞銀兩千兩,錄用為官。

  如若寫得特別好,甚至能被天子嘉獎,沒有功名的,賜進士出身,并一步登天,任為禮部郎中,賞銀五千。

  此話一出,全國無不掀起了一波研究怎么編寫教材的風潮。

  報紙在最后給出了新編教材的要求和標準,其一是文本要盡量少,便于印刷普及,其二要有教育意義、準確無誤,其三要便于理解,可以自學。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況這也不是什么上戰場。

  古代文人,從來就有好為人師的風氣,這不僅僅只是能得到賞賜提拔,自己編寫的教材,如果能得到批準,說大點,自己就能成為日后全天下年輕士子的老師啊!

  要知道,上一個能達成如此成就的,還是編寫《四書集注》的朱熹。

  這種名利雙收的巨大誘惑,實在能讓每一個讀書人發狂。

  不到半個月,就有數百讀書人進獻了自己的作品。

  各種方案千奇百怪,有的將元末明初編寫的《小四書》蒙學教材,增減刪改,合作一本,有的將《九章算術》和《周髀算經》截取經典問題。

  朱由榔偶爾也會饒有興致的看一些,其中不乏很有想法的。

  比如有人提出簡化繁體字,這其實也不算稀奇,漢字簡化自古就有,行書、草書最早就是為了簡化書寫。

  更讓朱由榔沒想到的是,關于數學教材的編寫,超過三分之一的方案模本里,都提倡使用泰西數字,也就是阿拉伯數字,便于計算。

  明末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思想文化變革時期,大量的讀書人,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士子,思想其實并不僵化。

  如果你翻開許多流傳下來的,明末士子的個人筆錄,你會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世界觀,其中不乏相當激進的存在,比如反君主專制,乃至于男女平等、良賤平等。

  這些各有特色的投稿,雖說大部分都有缺憾,但可取之處也不少,朱由榔讓禮部無論好壞與否,只要對方不是照抄前人作品,有價值的,一并賞賜五十兩到一千兩不等。

  而翰林院、禮部的聯合編纂組,也可以從這些作品中汲取足夠靈感。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