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讀小說網 >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54章 小學(上)
  隨著川陜戰爭的結束,明清之間的碰撞又漸入平息,山西方面義軍逐漸向陜西轉移,其余留在山西的,也大多分布在呂梁山區地帶,陷入和清軍進剿軍隊的拉鋸中。

  而陜西局勢則穩定下來,姜鑲占領關中以后,朝廷也不可能把他馬上調走,那不是逼他造反嗎?

  先是溫水煮青蛙,讓秦佐明部押運一批糧草進入關中,補給姜鑲部,而后自然是賴著不走了。

  其次,又提拔許多姜鑲麾下立有戰功的將領。

  首先就是王輔臣,姜鑲不是任他作參將嗎?朱由榔提他當總兵,封伯爵!

  原本就不是姜鑲嫡系的萬練,也被提拔為總兵。

  其下還有大量將佐被提拔任用,姜鑲都不好反對,否則不是斷人前程嗎?其他人不說,就王輔臣那種“活呂布”的性子,誰知道會不會來個“義父在上,受孩兒一刀”?

  朝廷更是直接使出銀彈攻勢,四十萬兩白銀運進來,賞賜各部,拉攏人心。

  對于建制騎兵的編制,樞密院早有備案。

  騎兵計劃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師級單位的配屬騎兵,用于配合步兵作戰,計劃每師最好有一千騎。

  其二,便是作為戰略力量的全編制騎兵

  在光復五軍和海軍之外,再設立一支騎軍,下轄兩到三個騎兵師,每師大約五千騎左右。

  新建騎兵部隊,以原前軍的那兩三千騎兵和吳軍殘部、姜鑲部、松潘部合編在一起,再加入新兵稀釋后訓練整編。

  朱由榔加封文安之為川陜總督,總理西北事宜。

  如今大明官場當中,都知道這位年紀不小的督撫大臣是一匹黑馬了,原本文安之在光烈朝中屬于邊緣地位,算是諸路督撫中的末流,別說和陳邦彥、張家玉相比,就連王化澄都遠遠不如。

  但經過攻略川陜的實打實成績證明后,文安之一躍成為主政半壁江山的封疆大吏,與閩粵總督張家玉、浙直總督陳邦彥并列被時人稱作“光烈三總督”。

  光烈朝中大臣,最高的自然就是五位內閣宰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內閣宰執們也不可能當一輩子宰相,總有換下來的時候。

  而內閣之下,還有不少位高權重的大臣,常常被人們戲稱為“半相”,如洋務院的張同敞、都察院的王夫之,和外放的“三總督”,吏部尚書朱天麟、禮部尚書王化澄,都是有力競爭對手。

  如今文安之強勢崛起,倒是讓其他人心生緊張起來。

  因為朱由榔又將另一個重任交給了文安之——馬政

  既然主政西北,那最重要的任務莫過于解決戰馬問題。

  文安之已經開始派人積極和青藏、甘肅以及漠西蒙古諸部交流。

  希望能達成貿易合作關系,自從清廷失去江南后,絲綢、茶葉、鐵器,這三樣和草原貿易的重要物資原產地都喪失了,和草原的貿易已經趨于停頓。

  但人家的需求畢竟還在啊,這些玩意可都是消耗品。

  所以,雖然明廷通過川陜和各方貿易,比較麻煩,要繞很長路,但這卻是唯一的貿易窗口,具有壟斷性質。

  即使如此,文安之也沒有選擇直接利用這一優勢,學后世的山西晉商一樣,對草原諸部大搞經濟盤剝,而是在平價貿易,盡量照顧這些蒙古、青藏部落的利益。

  這是朱由榔最欣賞文安之的一點。

  和草原部落的交流,交換戰馬只是目的之一,政治統戰工作同樣不能落下,滿清能有今日,就是因為當年皇太極眼光毒辣、手段高超,又拉又打,將蒙古部落拉到自己這邊。

  中國的本土馬種大概可分為三類,西南馬、河曲馬、蒙古馬,其中西南馬也就是滇馬,個頭矮小,但負重能力出色,適合作為挽馬,馱運輜重、拉拽火炮。

  蒙古馬更高大一些,耐力更強,也是東亞地區戰馬的主要來源。

  最后就是青海地區的河曲馬,比蒙古馬更為高大些,但耐力略有不足,適合沖刺,也是優良戰馬來源,只是數量上不如蒙古馬。

  文安之便從兩方面下手,對于青海方面,可以直接建立榷場交易,并且以朝廷名義,恩賞冊封部落,試圖重建當地土司衛所體系。

  而蒙古方面,則先以外交試探,建立貿易關系再說。

  -------------------------------------

  經過兩個月的初步收集民間意見和范本,朱由榔撒出去了超過五萬兩銀子的賞金,翰林院和禮部吸收了不少想法。

  其中,有一位江西吉安的老秀才,在私塾里教授多年,將南北朝時期就流傳的《千字文》做修改和增加,增至兩千字,基本涵蓋了基礎教育的常用字,被禮部直接采納。

  這位老先生一步登天,被任命為江西督學。

  還有人進獻了自己的簡化字方案,被禮部采納后獲得重額賞金。

  不少大儒親自出山,主動報名到編纂隊伍中來。這種惠及天下百姓的千秋偉業,但凡是個有理想的讀書人,誰不心動啊?

  四本教材逐漸成型。

  接著就是招募教師,騰出學舍。

  學舍好解決,之前抄了這么多家,空著作甚?其余一縣當中沒人被抄家的,再從內帑出資,修建學校。

  為了凸顯重視,朱由榔將皇室在南京內城外的兩處別苑拿了出來,作為上元縣和江寧縣小學的學舍。

  為了招聘足夠教師,朱由榔將教師待遇,根據不同等級,定為到正九品至從七品官員薪資計算,且教師也是有官身的,如果干的好,可以提拔為府督學、省督學,甚至進入禮部任職。

  理論上最高可至禮部尚書。

  而且門檻也不高,童生以上,只要沒有犯罪記錄就行,集中到府里先集體學習培訓兩個月,畢竟教的有些知識,這些學八股出身的士子也未必會。

  不過編寫的教材通俗易懂,還配有圖畫,只要有一定文化基礎,自學起來也不難。

  所有官辦,準確來說是皇家辦的小學,全部免收學費,教材也免費發放一套,學生自己只需要準備筆墨即可,即使是窮苦人家,拿樹枝沙盤練習,也能學習。

  為了吸引窮苦家庭入學,朱由榔還狠下心來,多掏點銀子,所有入學的孩子每天可以在學校吃一頓免費午餐。

  午餐其實沒啥營養,成本也不高,基本就是些粗糧,但對許多經濟困頓的底層農民家庭而言,能減小不少負擔。

  很多農民出于“占便宜”的小心思,也愿意送自家孩子進去。

  印刷方面,啟民書社本來就是皇室產業,根本無所謂利潤,甚至還得倒貼一點,翰林院和武備局聯手,絞盡腦汁在技術上想辦法,盡量壓縮每一本教材的生產成本,好便于普及。

  最后遞到朱由榔手中的,是四本薄薄的小冊子

  由于在材料上盡可能壓縮成本,所以看起來并不精致,甚至頗為粗糙,也就比報紙強一點。

  每本大約也就一百多頁的樣子,上面用標準宋體印有《文言》、《數學》、《歷史》、《格物》。

  翻開文言教材,編纂組最終采取了中國古代最優秀的啟蒙教材之一——《千字文》作為范本,以那位江西老秀才的方案,擴寫修改千字文,作為識字教材,識字內容過后,則是精選的十二篇古代典籍文章,作為文學啟蒙。

  課文內容上,不再局限于四書五經,除了四書和春秋只選了六篇精簡的參與其中,其余六篇都摘取自唐宋散文和《戰國策》等先秦散文。

  數學教材采用了阿拉伯數字,以問題帶入,設置了大量例題來逐步說明,主要涉及簡單的四則運算和幾何知識,最多也就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地步。

  歷史教材算是下了功夫,將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主要歷史脈絡大概描述了一遍,沒有講流水賬,而是讓學生思考一些問題,在給出答案,介紹這些朝代的政治得失。

  這種對歷史的評價自然是眾說紛紜,反正眼前的教材都是幾十個大臣和鴻儒超了兩三個月的結果。

  最后的格物教材是最沒爭議的,因為整個編纂過程基本上都是翰林院那幫科研狗的獨角戲,最多讓幾個傳教士參與,又給禮部潤色審核一下,變得更加通俗易懂。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